诸暨历史?诸暨的历史沿革如下:古代时期:据传,大禹时期,诸暨作为大禹驻留和议事之所而得名,象征着天下诸侯的聚集地。夏朝中期,诸暨成为越国的一部分。春秋时期,越国在诸暨境内建立了多个都城,如埠中、大部、色乘等,勾乘山更是勾践养精蓄锐之地。秦朝至唐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诸暨县,标志着诸暨纳入中央管辖。汉朝至隋朝,那么,诸暨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诸暨地名的由来主要源于古代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具体来说:
历史设置:诸暨这个地名起始于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22年,在会稽郡成立时设置了诸暨县。尽管在历史上有过短暂的更名,但诸暨的名字总体上一直沿用至今。
地名由来众说纷纭:关于诸暨县名的由来,存在多种说法。《绍兴府志》记载诸暨可能与周朝越国允常的都城有关;《路史》则称诸暨得名于其地有诸山和暨浦;《国语》和《水经注》提到可能与夫概王的故邑有关,曾称为上诸暨或句吴。此外,还有说法认为“诸暨”源于山名,因为县西有众多槠木,所以称槠山,后简化为诸山。但这些说法多存在字面解读和牵强之处。
可能与禹会诸侯的传说有关:真正的起源可能与禹会诸侯的传说有关,以及古代的句无之地有关。《左传》和《史记》中的记载显示,诸暨与会稽本为同一地名,秦始皇以山为界设立郡县,诸暨因此得名。
承载深厚历史底蕴:诸暨的名称可能源于古代都城的称呼,或是与越国文化中的重要山川和江流相关。秦始皇将其设为县,实则延续了这些历史渊源。因此,诸暨这个名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诸暨基本概况如下: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诸暨位于浙江东部,绍兴会稽山西麓,是绍兴都市圈的一部分,素有绍兴南大门之称。
诸暨面积达到2311平方公里,下辖24个镇乡和3个街道,常住人口约150万。
历史与文化:
诸暨历史悠久,是西施故里和古越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22年置县,一直隶属绍兴府。
诸暨被誉为“中国袜业之都”、“中国珍珠之都”,拥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现代化的发展面貌。
交通与地理位置优势:
诸暨地理位置优越,北邻杭州,东接绍兴,南邻义乌。
浙赣铁路、杭长高铁和高速贯穿全境,交通便捷,距离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40分钟车程。
经济发展:
诸暨产业发展迅猛,拥有袜业、珍珠、铜加工、机电装备、纺织服装、环保新能源等六大产业集群。
2011年,诸暨生产总值达到739.62亿元,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实力。
城市建设与荣誉:
诸暨按照大城市理念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一主一副五组团”的发展模式。
诸暨荣获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等。
诸暨的由来既不是单纯的“诸山暨水”,也非“诸侯会暨”,而是与越国的历史地理背景紧密相关。
1. 诸暨名称的来源: 诸暨之名可能源于古代越国的都城所在地,与“都”字假音缓读有关。越人因都城而名山,为都山,后借为涂山,再缓读为会稽山。 “诸暨”可能是“都”的假借音,秦始皇在设郡置县时,以涂山为界,山之南以复越都之称,名为诸暨。
2. 与“诸山暨水”说法的差异: 尽管有说法认为诸暨得名于县西有槠山和暨浦,但这种说法在字音解释和地理逻辑上存在牵强之处。
3. 与“诸侯会暨”说法的区别: “诸侯会暨”的说法可能是对“会稽”二字的字面理解,并将其与诸暨相联系,但实际上诸暨与会稽实为一名,均源于古代越国的都城和历史背景。
综上所述,诸暨的由来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地理问题,与越国的都城、山脉、江河等紧密相关,并非简单的“诸山暨水”或“诸侯会暨”所能概括。
诸暨,历史悠久,是我国古越民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据传,大禹时期,他率诸侯苗山集会,选择此地作为驻留和议事之所,因此得名"诸暨",象征着天下诸侯的聚集地。在夏朝中期,庶子无余被封于越地,诸暨随之成为越国的一部分。春秋时期,越国在其境内先后建立了埠中、大部、色乘等都城,而勾乘山更是勾践养精蓄锐,图谋复国的所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会稽郡,设立诸暨县,标志着这一区域纳入中央管辖。随着朝代更迭,诸暨先后隶属于汉朝的扬州刺史部、新朝的疏虏、东汉的吴宁,以及西晋、东晋、南朝和隋朝的会稽郡、吴州。唐朝时期,诸暨隶属于会稽郡和越州,直至高宗和武后的时期,行政区划有所调整,设置了永兴县和东阳县。五代时期,诸暨归属吴越国越州东府,到宋朝时,又先后归属两浙东路越州和绍兴府。南宋时期,诸暨隶属于绍兴府,最终在元朝成为诸暨州,明朝改为诸全州,直至清朝,诸暨始终隶属于绍兴府。
民国时期,诸暨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域调整,先直属浙江省,后设道,再废道,直至1949年解放后,先后归属萧绍诸杭临时委员会、第十专署管辖,最后隶属于绍兴专区。1983年起,诸暨归属绍兴市,并在1989年成为诸暨市,行政区域进一步细化。城区历史方面,诸暨旧城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唐代已有东、北门,明清时期也有过多次修缮和变迁。
绍兴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是绍兴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诸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经是越国的核心地区。越王允常曾在此地建立都城,而子勾践也在此后会稽(今绍兴)建都。在春秋时期,诸暨隶属于越国,要早于绍兴成为越国的都城。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诸暨被设立为会稽郡的一部分。西汉时期,诸暨继续隶属于会稽郡。新莽时期,诸暨曾短暂更名为疏虏,但不久便恢复原名。到了东汉,诸暨的名称和归属都得到了保留。
唐光启二年(886年),诸暨县曾一度改为暨阳县,但在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又恢复为诸暨县。元朝时期,诸暨升格为州,后又在明朝和清朝时期隶属于绍兴府。1914年,诸暨属于会稽道,1927年则直属浙江省。
在近现代史上,诸暨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变动。1949年属绍兴专区,1952年成为省辖市,1953年归属金华专区,1957年又属宁波专区,1964年再次回到绍兴专区(后改称地区)。1983年,诸暨成为绍兴市的一部分,1989年撤县建市,由绍兴市代管。
诸暨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是中国百强县市之一,也是优秀的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此外,诸暨还以其丰富的于越文化遗产而闻名。
以上就是诸暨历史的全部内容,民国时期,诸暨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域调整,先直属浙江省,后设道,再废道,直至1949年解放后,先后归属萧绍诸杭临时委员会、第十专署管辖,最后隶属于绍兴专区。1983年起,诸暨归属绍兴市,并在1989年成为诸暨市,行政区域进一步细化。城区历史方面,诸暨旧城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唐代已有东、北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