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七年级数学七年级下册,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内容

  • 数学
  • 2023-04-20
目录
  • 七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
  •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内容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目录
  • 七年级上册数学
  • 七年级下册数学书答案

  • 七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

    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 方法 ,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数学其实和语文英语一样,也是要记、要背、要讲练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七年级数学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理解

    1、若Y随X的变化而变化,则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厅斗芦的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3、若等腰三角形顶角是y,底角是x,那么y与x的关系式为y=180-2x.

    2、能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相关公式①路程=速度×时间②长方形周长=2×(长+宽)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④本息和=本金+利率×本金×时间。⑤总价=单价×总量。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二、列表法:采用数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列表时要选取能代表自变量的一些数据,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再分别求出因变量的对应值。列表法的特点是直观,可以直接从表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但缺点是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变量的一部分。

    三.关系式法:关系式是利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也可以已知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四、图像注意:a.认真理解图象的含义,注意选择一个能反映题意的图象;b.从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特殊点的含义(坐标),特别是图像的起点、拐点、交点

    八、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对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一般有两种:

    1.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

    2.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

    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等等.

    九、估计(或者估算)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

    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差年数)等等;

    2.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

    3.利用关系式:首先求出关系式,然后直接代入求值即可.

    初一销哗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定义: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13、解一元一次方程: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这仅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针对方程的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步骤都是为使方程逐渐向x=a形式转化。

    2.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观察方程的形式和特点,若有分母一般先去分母;若既有分母又有括号,且括号外的项在乘括号内各项后能消去分母,就先去括号。

    3.在解类似于“ax+bx=c”的方程时,将方程左边,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为一项即(a+b)x=c。

    使方程逐渐转化为ax=b的最简形式体现化归思想。

    将ax=b系数化为1时,要准确计算,一弄清求x时,方程两边除以的是a还是b,尤其a为分数时;二要准确判断符号,a、b同号x为正,a、b异号x为负。

    1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类型

    (1)探索规律型问题;

    (2)数字问题;

    (3)销售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4)工程问题(①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②如果一件工作分几个阶段完成,那么各阶段的工作量的和=工作总扮带量);

    (5)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6)等值变换问题;

    (7)和,差,倍,分问题;

    (8)分配问题;

    (9)比赛积分问题;

    (10)水流航行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2.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首先审题找出题中的未知量和所有的已知量,直接设要求的未知量或间接设一关键的未知量为x,然后用含x的式子表示相关的量,找出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作答,即设、列、解、答。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五个步骤

    (1)审:仔细审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2)设:设未知数(x),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直接未知数(问什么设什么),也可设间接未知数.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

    (5)答: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完整地写出答句.

    初一数学方法技巧

    我们怎样预习呢?

    曰:“先学习的目标:

    (1)知道知识产生的背景,弄清知识形成的过程。

    (2)或早或晚的知道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3)总结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或说出认识问题使用了以前的什么规律)。

    再说具体的做法:(1)对概念的理解。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常要借助具体的东西加以理解。有时借助字面的含义:有时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有时借助图形……理解概念的境界是意会。一定要在理解概念上下一番苦功夫后再做题。

    (2)对公式定理的预习,公式定理是使用最多的“规律”的总结。如:完全平方公式,勾股定理等。往往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方法及相当有用的解题规律。如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我们应当先自己推导公式或证明定理,若做不成再参考别人的做法。无论是自己完成的,还是看别人的,都要说出这样做是怎样想出来的。

    (3)对于例题及习题的处理见上面的(2)及下面的第五条。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初一数学下册基本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初一下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提纲

    ★2021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内容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关于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1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相交线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①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如:∠1、∠2。

    ②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如:∠1、∠3。

    ③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

    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图片 图片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如:∠1和∠5。

    2.内错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如:∠3和∠6。

    四、平行线及其判定

    平行线

    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a∥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平行线的判定:

    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渗消

    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一)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丛闹知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二)命题、定理、证明

    1.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2.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3.真命题:正确的命题,题设成立,结论一定成立。

    4.假命题:错误弯扰的命题,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

    5.定理:经过推理证实得到的真命题。(定理可以做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6.证明: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平移

    1.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变换 (简称平移),平移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平移的性质

    ①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②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2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有序数对

    1.有序数对:用两个数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2.坐标:数轴(或平面)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或数对)来表示,这个数(或数对)叫做这个点的坐标。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这样我们就说在平面上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

    2.X轴:水平的数轴叫X轴或横轴。向右方向为正方向。

    3.Y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4.原点:两个数轴的交点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对应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象限

    1.象限:X轴和Y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部分,也叫四个象限。右上面的叫做第一象限,其他三个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象限以数轴为界,横轴、纵轴上的点及原点不属于任何象限。一般,在x轴和y轴取相同的单位长度。

    2.象限的特点:

    1、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

    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2、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到x轴的距离为|y|;

    点到y轴的距离为|x|;

    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

    3、三大规律

    (1)平移规律:

    点的平移规律

    左右平移→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左减右加;

    上下平移→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上加下减。

    图形的平移规律 找特殊点

    (2)对称规律

    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y轴对称→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不变;

    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

    (3)位置规律

    各象限点的坐标符号:(注意: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图片

    二、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过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和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把原图形向右(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 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把原图形向上(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过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和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把原图形向右(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 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把原图形向上(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不等式

    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用不等号(包括:>、图片、图片、<、≠)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

    2.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性质:

    性质1:如果a>b,b>c,那么a>c(不等式的传递性).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同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a>b,那么a+c>b+c(不等式的可加性).

    性质3: 不等式的两边同乘(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同乘(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如果a>b,c>0,那么ac>bc;如果a>b,c<0,ac

    性质4:如果a>b,c>d,那么a+c>b+d. (不等式的加法法则)

    性质5:如果a>b>0,c>d>0,那么ac>bd. (可乘性)

    性质6:如果a>b>0,n∈N,n>1,那么an>bn,且.当0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法: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

    注意:去分母与系数化为一要特别小心,因为要在不等式两端同时乘或除以某一个数,要考虑不等号的方向是否发生改变的问题。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不等式组的解: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

    3.解不等式组: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方法:

    以两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为例,

    ①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同向左,就取在左边的未知数的解集为不等式组的解集,此乃“同小取小”

    ②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同向右,就取在右边的未知数的解集为不等式组的解集,此乃“同大取大”

    ③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相交,就取它们之间的值为不等式组的解集。若x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此时一般表示为a<x<b,或a≤x≤b。此乃“相交取中

    ④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向背,那么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空集,不等式组无解。此乃“向背取空”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方法(a>b)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提纲

    ★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初一数学下册基本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点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初一下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目录

    数学要考的知识点颂前有哪些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一)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野散清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五、同底数幂的乘法

    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掘燃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六、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am)n表示n个am相乘。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m)n =am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am)n=(an)m。

    七、积的乘方

    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nbn=(ab)n。

    八、三种“幂的运算法则”异同点

    1、共同点:

    (1)法则中的底数不变,只对指数做运算。

    (2)法则中的底数(不为零)和指数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3)对于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2、不同点:

    (1)同底数幂相乘是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是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结果相乘。

    九、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m÷an=am-n(a≠0)。

    2、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a≠0)。

    十、零指数幂

    1、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十一、负指数幂

    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即:

    注:在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负指数幂中底数不为0。

    十二、整式的乘法

    (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系数相乘时,注意符号。

    3、相同字母的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写在积里,作为积的因式。

    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6、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a+b+c)=ma+mb+mc。

    2、运算时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4、混合运算中,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到最简结果。

    (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n)(a+b)=ma+mb+na+nb。

    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3、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4、运算结果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公式简化运算:(x+a)(x+b)=x2+(a+b)x+ab。

    十三、平方差公式

    1、(a+b)(a-b)=a2-b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之差。

    2、平方差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平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2-b2=(a+b)(a-b)。

    4、平方差公式还能简化两数之积的运算,解这类题,首先看两个数能否转化成

    (a+b)•(a-b)的形式,然后看a2与b2是否容易计算。

    十四、完全平方公式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二)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一、平行线与相交线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二、余角与补角

    1、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为互余,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为互补,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3、互余和互补是指两角和为直角或两角和为平角,它们只与角的度数有关,与角的位置无关。

    4、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5、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可表示为:

    6、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是证明两角相等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对顶角

    1、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不相邻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3、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对顶角的性质在今后的推理说明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是证明两个角相等的依据及重要桥梁。

    5、对顶角是从位置上定义的,对顶角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四、垂线及其性质

    1、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2、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五、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了8个角。

    2、同位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同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3、内错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4、同旁内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5、这三种角只与位置有关,与大小无关,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不存在固定的大小关系。

    六、六类角

    1、补角、余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六类角都是对两角来说的。

    2、余角、补角只有数量上的关系,与其位置无关。

    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只有位置上的关系,与其数量无关。

    4、对顶角既有数量关系,又有位置关系。

    七、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八、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具备互逆的特征,其关系如下:

    在应用时要正确区分积极向上的题设和结论。

    九、尺规作线段和角

    1、在几何里,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

    2、尺规作图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作图方法,通常叫基本作图。

    3、尺规作图中直尺的功能是:

    (1)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

    (2)将线段向两方延长。

    (2)将线段向两方延长。

    4、尺规作图中圆规的功能是:

    (1)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个圆;

    (2)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一段弧;

    5、熟练掌握以下作图语言:

    (1)作射线××;

    (2)在射线上截取××=××;

    (3)在射线××上依次截取××=××=××;

    (4)以点×为圆心,××为半径画弧,交××于点×;

    (5)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

    (6)过点×和点×画直线××(或画射线××);

    (7)在∠×××的外部(或内部)画∠×××=∠×××;

    6、在作较复杂图形时,涉及基本作图的地方,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1)画线段××=××;

    (2)画∠×××=∠×××;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三)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变量。

    2、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3、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是先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后发生变化的量。

    (2)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

    (3)利用具体情境来体会两者的依存关系。

    二、表格

    1、表格是表达、反映数据的一种重要形式,从中获取信息、研究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首先要明确表格中所列的是哪两个量;

    (2)分清哪一个量为自变量,哪一个量为因变量;

    (3)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绘制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

    (1)列表时首先要确定各行、各列的栏目;

    (2)一般有两行,第一行表示自变量,第二行表示因变量;

    (3)写出栏目名称,有时还根据问题内容写上单位;

    (4)在第一行列出自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第二行对应列出因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

    (5)一般情况下,自变量的取值从左到右应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样便于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关系式

    1、用关系式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是用含有自变量(用字母表示)的代数式表示因变量(也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数学式子(等式)叫做关系式。

    2、关系式的写法不同于方程,必须将因变量单独写在等号的左边。

    3、求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式的途径:

    (1)将自变量和因变量看作两个未知数,根据题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并最终写成关系式的形式。

    (2)根据表格中所列的数据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3)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4)根据图象写出与之对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4、关系式的应用:

    (1)利用关系式能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2)同样也可以根据任何一个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3)根据关系式求值的实质就是解一元一次方程(求自变量的值)或求代数式的值(求因变量的值)。

    四、图象

    1、图象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重要方法,其特点是非常直观、形象。

    2、图象能清楚地反映出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3、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又称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又称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4、图象上的点:

    (1)对于某个具体图象上的点,过该点作横轴的垂线,垂足的数据即为该点自变量的取值;

    (2)过该点作纵轴的垂线,垂足的数据即为该点相应因变量的值。

    (3)由自变量的值求对应的因变量的值时,可在横轴上找到表示自变量的值的点,过这个点作横轴的垂线与图象交于某点,再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纵轴上垂足所表示的数据即为因变量的相应值。

    (4)把以上作垂线的过程过来可由因变量的值求得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5、图象理解

    (1)理解图象上某一个点的意义,一要看横轴、纵轴分别表示哪个变量;

    (2)看该点所对应的横轴、纵轴的位置(数据);

    (3)从图象上还可以得到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趋势。

    五、速度图象

    1、弄清哪一条轴(通常是纵轴)表示速度,哪一条轴(通常是横轴)表示时间;

    2、准确读懂不同走向的线所表示的意义:

    (1)上升的线:从左向右呈上升状的线,其代表速度增加;

    (2)水平的线:与水平轴(横轴)平行的线,其代表匀速行驶或静止;

    (3)下降的线:从左向右呈下降状的线,其代表速度减小。

    六、路程图象

    1、弄清哪一条轴(通常是纵轴)表示路程,哪一条轴(通常是横轴)表示时间;

    2、准确读懂不同走向的线所表示的意义:

    (1)上升的线:从左向右呈上升状的线,其代表匀速远离起点(或已知定点);

    (2)水平的线:与水平轴(横轴)平行的线,其代表静止;

    (3)下降的线:从左向右呈下降状的线,其代表反向运动返回起点(或已知定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四)

    第四章三角形

    一、三角形概念

    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可以用符号“Δ”表示。

    2、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ΔABC”,读作“三角形ABC”。

    3、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即边AB、BC、AC,有时也用a,b,c来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来表示;

    4、∠A、∠B、∠C为ΔABC的三个内角。

    二、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

    七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主要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述六章内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点击获取"七年级知识点"↓↓↓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归纳

    ★怎样快速记忆初一数学公式

    ★七年级英语必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1

    第一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6.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7.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8.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9.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0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枣闹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2

    第一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银岩梁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锋运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一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由一维到二维的过渡,同时它又是学习函数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平面内的点与数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本节内容对以后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多从实际情形出发,通过对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确定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3

    第一章 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6.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7.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9.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0.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1.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2.公式与性质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几何部分的基础图形,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发现和探索其中的知识奥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情操和几何思维能力。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知识结构图

    二、知识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是 ax+by=c(a≠0,b≠0)。

    2.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5.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6.代入消元: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7.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4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用符号“<”“>”“≤ ”“≥”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6.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7.定理与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经历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样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不等式(组)的特点和作用,掌握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5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8.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9.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本章要求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七年级下册数学书答案

    此书名为“知识不是力量”,目的不是要宣扬知识无用论,而是希望借此名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1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相交线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①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如:∠1、∠2。

    ②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如:∠1、∠3。

    ③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

    1.垂直:山竖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如:∠1和∠5。

    2.内错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两条直型蠢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如:∠3和∠6。

    四、平行线及其判定

    平行线

    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a∥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逗租大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平行线的判定:

    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一)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二)命题、定理、证明

    1.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2.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3.真命题:正确的命题,题设成立,结论一定成立。

    4.假命题:错误的命题,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

    5.定理:经过推理证实得到的真命题。(定理可以做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6.证明: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平移

    1.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变换 (简称平移),平移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平移的性质

    ①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②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七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2

    实数

    一、平方根

    1、平方根

    (1)平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如果x2=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2)开平方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开平方运算的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才有意义。

    (3)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3的平方等于9,9的平方根是±3

    (4)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即正数进行开平方运算有两个结果;一个负数没有平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平方运算;0的平方根是0.

    (7)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而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

    联系在于正数的正平方根就是它的算术平方根,而正数的负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

    三、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无理数:像前面的很多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无理数。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1、实数的分类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数a的相反数是—a,这里a表示任意一个实数。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0。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 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一个实数。

    三、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写做±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七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3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有序数对

    1.有序数对:用两个数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2.坐标:数轴(或平面)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或数对)来表示,这个数(或数对)叫做这个点的坐标。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这样我们就说在平面上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

    2.X轴:水平的数轴叫X轴或横轴。向右方向为正方向。

    3.Y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4.原点:两个数轴的交点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对应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象限

    1.象限:X轴和Y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部分,也叫四个象限。右上面的叫做第一象限,其他三个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象限以数轴为界,横轴、纵轴上的点及原点不属于任何象限。一般,在x轴和y轴取相同的单位长度。

    2.象限的特点:

    1、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

    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2、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到x轴的距离为|y|;

    点到y轴的距离为|x|;

    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

    3、三大规律

    (1)平移规律:

    点的平移规律

    左右平移→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左减右加;

    上下平移→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上加下减。

    图形的平移规律 找特殊点

    (2)对称规律

    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y轴对称→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不变;

    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

    (3)位置规律

    二、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过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和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把原图形向右(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把原图形向上(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过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和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把原图形向右(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把原图形向上(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七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备战中考

    ★初一下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2017年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初一下册数学重要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初一数学下册基本知识点总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