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集合教案数学必修一,集合的概念第一课时教案

  • 数学
  • 2023-05-20
目录
  • 高一数学集合教学设计
  • 集合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 集合与函数教案
  • 高中集合教学设计
  •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50篇

  • 高一数学集合教学设计

    新高一在学习高中数学的时候,必修一的第一章就是: 集合神塌 。

    “集合”是高中阶段极为重要的知识点 ,常与数列、函数、不等式、导数、解析几何等知识点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

    几乎所有猜瞎燃的“数学概念”都能用“集合论”来进行描述, 现代数学的各个分支都是以“集合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如果抛开“集合论”谈数学,将无从谈起。在“集合论”的基础上,才建立起了“实变函数论”、“代数拓扑学”、“群论”和“泛函分析”等理论,近代数学才开始大放异彩。

    所以学好“集合”,才能为高中数学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大家学整理了 人教版数学必修一 中“集穗虚合”有关的内容,方便新高一的同学们学习。

    集合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 #高一#导语】进入颤纯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高一频道为大家整理了《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集合》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一.知识归纳: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

    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B(或AB);

    2)真子集:AB且存在x0∈B但x0A;记为AB(或,且)

    3)交集:A∩B={x|x∈A且x∈B}

    4)并集:A∪B={x|x∈A或x∈B}

    5)补集:CUA={x|xA但x∈U}

    注意:①?A,若A≠?,则?A;

    ②若,,则;

    ③若且,则A=B(等集)

    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别要注意以下的符号:(1)与、?的区别;(2)与的区别;(3)与的区别。

    4.有关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

    ①A∩B=AAB;②A∪B=BAB;③ABCuACuB;

    ④A∩CuB=空集CuAB;⑤CuA∪B=IA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

    ①A∩A=A,A∩?=?,A∩B=B∩A;②A∪A=A,A∪?=A,A∪B=B∪A;

    ③Cu(A∪B)=CuA∩CuB,Cu(A∩B)=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迟洞纳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二.例题讲解:

    【例1】已知集合M={x|x=m+,m∈Z},N={x|x=,n∈Z},P={x|x=,p∈Z},则M,N,P满足关系

    A)M=NPB)MN=PC)MNPD)NPM

    分析一:从判断元素的共性与区别入手。

    解答一:对于集合M:{x|x=,m∈Z};对于集合N:{x|x=,n∈Z}

    对于集合P:{x|x=,p∈Z},由于3(n-1)+1和3p+1都表示被3除余1的数,而6m+1表示被6除余1的数,所以MN=P,故选B。

    分析二:简单列举集合中的元素。

    解答二:M={…,,…},N={…,,,,…},P={…,,,…},这时不要急于判断三个集合间的关系,应分析各集合中不同的元素。

    =∈N,∈N,∴MN,又=M,∴MN,

    =P,∴NP又∈N,∴PN,故P=N,所以选B。

    点评:由于思路二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归纳假设,没有从理论上解决问题,因此提倡思路一,但思路二易人手。

    变式:设集合,,则(B)

    A.M=NB.MNC.NMD.

    解:

    当时,2k+1是奇数,k+2是整数,选B

    【例2】定义集合A*B={x|x∈A且xB},若A={1,3,5,7},B={2,3,5},则A*B的子集个数为

    A)1B)2C)3D)4

    分析:确定集合A*B子集的个数,首先要确定元素的个数,然后再利用公式:集合A={a1,a2,…,an}有子集2n个来求解。

    解答:∵A*B={x|x∈A且xB},∴A*B={1,7},有两个元素,故A*B的子集共有22个。选D。

    变式1:已知非空集合M{1,2,3,4,5},且若a∈M,则6?a∈M,那么集合M的个数为码没

    A)5个B)6个C)7个D)8个

    变式2:已知{a,b}A{a,b,c,d,e},求集合A.

    解:由已知,集合中必须含有元素a,b.

    集合A可能是{a,b},{a,b,c},{a,b,d},{a,b,e},{a,b,c,d},{a,b,c,e},{a,b,d,e}.

    评析本题集合A的个数实为集合{c,d,e}的真子集的个数,所以共有个.

    【例3】已知集合A={x|x2+px+q=0},B={x|x2?4x+r=0},且A∩B={1},A∪B={?2,1,3},求实数p,q,r的值。

    解答:∵A∩B={1}∴1∈B∴12?4×1+r=0,r=3.

    ∴B={x|x2?4x+r=0}={1,3},∵A∪B={?2,1,3},?2B,∴?2∈A

    ∵A∩B={1}∴1∈A∴方程x2+px+q=0的两根为-2和1,

    ∴∴

    变式:已知集合A={x|x2+bx+c=0},B={x|x2+mx+6=0},且A∩B={2},A∪B=B,求实数b,c,m的值.

    解:∵A∩B={2}∴1∈B∴22+m?2+6=0,m=-5

    ∴B={x|x2-5x+6=0}={2,3}∵A∪B=B∴

    又∵A∩B={2}∴A={2}∴b=-(2+2)=4,c=2×2=4

    ∴b=-4,c=4,m=-5

    【例4】已知集合A={x|(x-1)(x+1)(x+2)>0},集合B满足:A∪B={x|x>-2},且A∩B={x|1

    分析:先化简集合A,然后由A∪B和A∩B分别确定数轴上哪些元素属于B,哪些元素不属于B。

    解答:A={x|-21}。由A∩B={x|1-2}可知[-1,1]B,而(-∞,-2)∩B=ф。

    综合以上各式有B={x|-1≤x≤5}

    变式1:若A={x|x3+2x2-8x>0},B={x|x2+ax+b≤0},已知A∪B={x|x>-4},A∩B=Φ,求a,b。(答案:a=-2,b=0)

    点评:在解有关不等式解集一类集合问题,应注意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作出数轴来解之。

    变式2:设M={x|x2-2x-3=0},N={x|ax-1=0},若M∩N=N,求所有满足条件的a的集合。

    解答:M={-1,3},∵M∩N=N,∴NM

    ①当时,ax-1=0无解,∴a=0②

    综①②得:所求集合为{-1,0,}

    【例5】已知集合,函数y=log2(ax2-2x+2)的定义域为Q,若P∩Q≠Φ,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先将原问题转化为不等式ax2-2x+2>0在有解,再利用参数分离求解。

    解答:(1)若,在内有有解

    令当时,

    所以a>-4,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若关于x的方程有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答:

    点评:解决含参数问题的题目,一般要进行分类讨论,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讨论,怎样可以避免讨论是我们思考此类问题的关键。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A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B的艺术家

    C一切很大的书D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

    2、集合{a,b,c}的真子集共有个()

    A7B8C9D10

    3、若{1,2}A{1,2,3,4,5}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的个数是()

    A.6B.7C.8D.9

    4、若U={1,2,3,4},M={1,2},N={2,3},则CU(M∪N)=()

    A.{1,2,3}B.{2}C.{1,3,4}D.{4}

    5、方程组的解集是()

    A.{x=0,y=1}B.{0,1}C.{(0,1)}D.{(x,y)|x=0或y=1}

    6、以下六个关系式:,,,,,是空集中,错误的个数是()

    A4B3C2D1

    7、点的集合M={(x,y)|xy≥0}是指()

    A.第一象限内的点集B.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C.第一、第三象限内的点集D.不在第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8、设集合A=,B=,若AB,则的取值范围是()

    ABCD

    9、满足条件M=的集合M的个数是()

    A1B2C3D4

    10、集合,,,且,则有()

    AB

    CD不属于P、Q、R中的任意一个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11、若,,用列举法表示B

    12、集合A={x|x2+x-6=0},B={x|ax+1=0},若BA,则a=__________

    13、设U=,A=,CA=,则=,=。

    14、集合,,____________.

    15、已知集合A={x|},若A∩R=,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16、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人.

    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7、已知集合A={x|x2+2x-8=0},B={x|x2-5x+6=0},C={x|x2-mx+m2-19=0},若B∩C≠Φ,A∩C=Φ,求m的值

    18、已知二次函数()=,A=,试求的解析式

    19、已知集合,B=,若,且求实数a,b的值。

    20、设,集合,,且A=B,求实数x,y的值

    集合与函数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1

    函数的单调性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单调性》,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课程,它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模型,而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大特征,它为我们之后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通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已经对函数的增减性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高中阶段,用符号语言刻画图形语言,用定量分析解释定性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为后续函数的学习作准备,也为利用倒数研究单调性的相关晌含轿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单调函数的意义;

    (2)会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从概念出发,进一步研究性质的意识及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合适的例子引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难点:

    1.函数单调性概念的认知

    (1)自然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

    (2)常量到变量的转化。

    2.应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讨论法。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学法分析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

    (一)知识导入

    温故而知新,我将先从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入,给出一些函数,比如y=x、y=-x、y=|x|,让学生作出这些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些函数图像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由此引入到我的新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图像的情况,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知识产生老唤、发展的过程中构建新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讲授新课

    1.问题:分别做出函数y=x2,y=x+2的图像,指出上面的.函数图象在哪个区间是上升的,在哪个区间是下降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图像,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上A点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能用自然语言描述出,随着x增大时图像变化规律。让学生大胆的去说,老师逐步修正、完善学生的说法,最后给出正确答案。

    2.观察函数y=x2随自变量x变化的情况,设置宴肆启发式问题:

    (1)在y轴的右侧部分图象具有什么特点?

    (2)如果在y轴右侧部分取两个点(x1,y1),(x2,y2),当x1

    (3)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这个规律?

    教师补充:这时我们就说函数y=x2在(0,+∞)上是增函数。

    (4)反过来,如果y=f(x)在(0,+∞)上是增函数,我们能不能得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呢?

    类似地分析图象在y轴的左侧部分。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领会函数单调性。师生共同总结出单调增函数的定义,并解读定义中的关键词,如:区间内,任意,当x1

    仿照单调增函数定义,由学生说出单调减函数的定义。

    教师总结归纳单调性和单调区间的定义。注意强调: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在定义域某个区间上的局部性质,也就是说,一个函数在不同的区间上可以有不同的单调性。

    (我将给出函数y=x2,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让他们描述函数图像的增减性,慢慢得到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像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了数学关系,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1:说出函数f(x)=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在该区间上的单调性。x

    练习2:练习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1),则函数是R上的增函数。

    ②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1),则函数是R上不是减函数。

    1③已知函数y=,因为f(-1)

    1我将给出一些具体的函数,如y=,f(x)=3x+2让学生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在该区间x

    上的单调性。通过这种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四)归纳总结

    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结,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像、定义),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2-3A组第2,4,5题。

    选做题:习题2-3B组第2题。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要设计不同程度要求的习题。

    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的图像》,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4.1节。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有关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二次函数中参数a,b,c,h,k对其图像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对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研究方法,能迁移到其他函数图像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感受到数学中数与形的辩证统一。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规律及应用。

    难点:

    探索平移对函数解析式的影响及如何利用平移变换规律求函数解析式,并能把平移变换规律迁移到其他函数。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讨论法。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学法分析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我将设计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

    (1)知识导入

    温故而知新,我将先从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入,给出一些函数,比如y=x2、y=2x2,让学生作出这些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函数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引入我的新课。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

    (2)讲授新课

    例1:画出函数y=2x2,y=2(x+1)2,y=2(x+1)2+3的图像

    让学生画出他们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再让学生与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bx+c,先将其化成y=a(x+h)2+k的形式,从而判断出y=ax2+bx+c是如何由y=ax2变换得到的。

    前面的练习和例题,基本涵盖了二次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各种情况,启发并引导了学生将实例的结论进行总结,得出y=x2到y=ax2,y=ax2到y=a(x+h)2+k,y=ax2到y=ax2+bx+c(其中,a均不为0)的图像变化过程,即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h正左移,h负右移;k正上移,k负下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像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了数学关系,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巩固练习

    我将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完成课本44页1-3题。通过这种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二次函数中参数对图像的影响。

    (4)归纳总结

    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结,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进行适当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3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概念》,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下面介绍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构思,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说课有以下六个部分: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1第1章第2节的内容,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它上承集合,下引性质,与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联系密切,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所以本节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初步具备了学习函数概念的基本能力,但函数的概念从初中的变量学说到高中阶段的对应说很抽象,不易理解。

    另外,通过对集合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函数的概念以及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为:函数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故而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

    ①了解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对应;

    ②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③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

    ④理解f(x)与f(a)(a为常数)的区别与联系;

    ⑤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和表达问题的能力,在函数概念的构建过程中体会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充分体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参与函数定义域的求解过程以及函数的求值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抽象美与简洁美。

    三、课堂结构设计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探究,我使用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课前学生通过结构化预习,完成问题生成单,课中采用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学生展写、展讲例题,教师点评的方式完成问题解决单,课后完成问题拓展单,课堂结构包含:

    复习旧知,引出课题(约2分钟)创设情境,形成概念(约5分钟)剖析概念(约12分钟)例题分析,巩固知识——小组讨论,展写例题(约8分钟)小组展讲,教师点评(约10分钟)总结反思,知识升华(约2分钟)(最后)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四、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中利用投影与黑板相结合的形式,利用投影直观、生动地展示实例,并能增加课堂容量;利用黑板列举本节重要内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整体认识,并让学生利用黑板展写、展讲例题,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围绕问题的解决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按四个环节展开:

    首先,在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出课题,先由两个问题导入新课

    ①初中时函数是如何定义的?

    ②y=1是函数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发现利用初中的定义很难回答第②个问题,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高中阶段的函数概念会是什么?激发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强烈愿望和情感,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认知规律出发,教学过程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环节——函数概念的形成。

    由于高中阶段的函数概念本身比较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不易直接给出,因此在本环节中,我主要通过学生能看见能感知的生活中的3个实例出发,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一步步归纳形成函数的概念,此过程我称之为“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对于这3个实例,我分别预设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与体会。

    问题1:从炮弹发射到落地的0-26s时间内,集合A是否存在某一时间t,在B中没有高度h与之对应?是否有两个或多个高度与之相对应?

    问题2:从1979—2001年,集合A是否存在某一时间t,在B中没有面积S与之对应?是否有两个或多个面积与它相对应吗?

    问题3:从1991—2001年间,集合A中是否存在某一时间t,在B中没恩格尔系数与之对应?是否会有两个或多个恩格尔系数与对应?

    [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地提问,变教为诱,以诱达思,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总结3个实例的各自特点,并综合各自特点,归纳它们的公共特征,着重向学生渗透集合与对应的观点,这样,再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用集合、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时就显得水到渠成,难点得以突破。

    函数的概念既已形成,本节课自然进入了第3个环节——剖析概念,理解概念。

    函数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把握不准确,所以我分两个步骤来进行剖析,由具体到抽象,螺旋上升。

    首先,在学生熟读熟背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我设计一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在参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表格,请学号为01—05的同学填写自己上次的数学考试成绩,并提出3个问题:

    问题1:若学号构成集合A,成绩构成集合B,对应关系f:上次数学考试成绩,那么由A到B能否构成函数?

    问题2:若将问题1中“学号”改为“01—05的学生”,其余不变,那么由A到B能否构成函数?

    问题3:若学号04的学生上次考试因病缺考,无成绩,那么对问题1学号与成绩能否构成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提问,层层回答,让学生对概念中关键词的把握更为准确,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更为具体,为总结归纳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打下基础。

    其次,我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几组数集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些对应关系能构成函数,在学生深刻认识到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并能准确把握概念中的关键词后,再着重强强在这两种对应关系中,何为定义域,何为值域,值域和集合B有什么关系,强调函数的三要素,得出两函数相等的条件。

    至此,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已经完成,对于区间的概念,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理解课堂上不再多讲,仅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但会在后面例题的使用中指出注意事项。

    在本节课的第四个环节——例题分析中,我重点以例题的形式考查函数的有关概念问题,简单函数的定义域问题以及函数的求值问题,至于分段函数、复合函数的求值及定义域问题,将在下节课予以解决,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讨论、展写、展讲、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巩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后,通过

    ——总结点评,完善知识体系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掌握

    ——布置作业,沉淀教学成果

    六、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必然会有难以预料的事情发生,具体的教学过程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最后,引用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结束我的说课,那就是“发挥我们教师的创造性,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使我们不聪明的孩子变的聪明,使我们聪明的孩子变的更聪明”。

    谢谢大家!

    ;

    高中集合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 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 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 精神 ,发展用严密谨 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 与表示、集合中元 素的特性。

    (2) 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

    【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 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

    [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 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 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 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 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

    [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问题6】例1的讲解。同学们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问题7】例2的讲解。请同学们思考 课本第6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在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 做出选择。

    【问题8】请同学们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内容?有什么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

    学习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布置作业。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篇2

    一、目标

    竖信姿通过观察粘贴活动,寻找两个集合交集、差集中元素,依据特征进行尝试摆放;发展幼儿多纬度的思维能力。

    二、准备

    《水果找家》、《图形组合物》幻灯片个1张(NO.86-87),幼儿每人相同内容练习纸2张(见练习册NO.4-5)。

    三、过程

    (一)观察

    1.出示《水果》幻灯片,引导幼儿思考:

    (1)左圈内的水果么特征?(有叶子)

    (2)两圈相交部分中的水果么特征?(有叶子且有梗子)

    (3)右圈内的水果么特征?(有梗子)

    (4)两个圈内分别有什么?各有几个?

    2.出示《图形组合物》幻灯片,引导幼儿思考:

    (1)两圈相交部分中的东西有什么特征?(红色且个数是5个)

    (2)右圈内的东西有什么特征?(个数是5个)

    (3)两个圈内分别有什么特征?各有一个?

    (4)左圈内的东西有什么特征?(红色)

    (二)区分

    让幼儿思考:依据特征,如把右边的水果或左边的娃娃脸摆放到圈内,该分别放在哪里?

    个别幼儿口述位置和理由,如图(1)中的桃子该放在左圈但不在右圈中,因为桃子有叶无梗;图(2)中的圆脸娃娃该放在两圈相交部分,因为她是红色且组成的圆形个数是5个。

    (三)粘贴

    幼儿在练习纸上将左(右)边的各图示物一一撕下,分别粘贴在两个圈中的'相对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粘贴)

    四、建议

    (一)亦可用实物材料在集合摆放圈中进行分类摆放。

    (二)本活动设计内容亦可分两次进行。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余绝》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坦凯的,即“集合”。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

    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

    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课件出示)

    书法比赛

    小丁

    李方

    小明

    小伟

    东东

    绘画比赛

    小明

    东东

    丹丹

    张华

    王军

    刘红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

    师:怎么会错了呢?再仔细看看,谁来?

    (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重复什么意思?指着第二个小明:“他算吗?”为什么不算?

    (4)师:刚才你们算出来是11人,可现在我们数出来的怎么只有9人呢?、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三、经历过程,建立模型

    1.激发欲望,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有难度是吧?

    师:看来我这样记录不够清楚,大家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课件出示要求:既要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要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家现在有办法了吗?先不急着说,请把你想到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行吗?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

    2.独立探究,创生维恩图

    学生探究画法,师巡视,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交流。

    3.展示交流,感知维恩图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的画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下。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

    预设:

    第一种情况:做记号

    师: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种情况:写在最前面;写在前面并圈出来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1)哪些同学是两项都参加的?你能上来指一指吗?我们可以给他们圈一圈。

    引导:重复出现的同学用两个名字,我们容易看错。要是用一个名字,也能表示出他们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那该多好啊。

    第三种情况:两项都参加的同学用一个名字表示(不是写在最前面的)

    出示:他把这两个名字写在这合适吗?应该写在哪?

    第四种情况:在前面并一个名字来表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哪一部分是参加书法的,你能用手指一下吗?要不用笔来圈一圈,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该怎么圈?

    师:圈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师:看来,这样调整能清楚地表示重复和不重复的部分。

    4.整理画法,理解维恩图

    (1)动态演示维恩图产生过程

    师:下面我们把同学们创造出来的韦恩图让电脑再演示一次吧。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再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师边说边用红色和蓝色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演示形成过程。还是两个圈,不同的是这两个圈不是分开的,而是有一部分重叠在一块的,利用两个圈重叠的这一部分我们恰好可以用来表示什么?

    (2)介绍维恩图的历史

    师:这种图最早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提出的,后人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韦恩图。同学真了不起,你们和伟大的数学家韦恩想到一块去了。

    (3)理解维恩图各部分意义

    (课件出示用不同颜色,直观理解各部分意义)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韦恩图的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a.红色圈内表示的是什么?

    b.蓝色圈里表示什么?

    c.中间部分的两个表示什么?

    d.左边的“紫色部分”表示什么?

    e.右边的“绿色部分”表示什么?

    师:对于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请同位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同伴互说)

    (4)比较突出维恩图的优势

    我们把这个韦恩图和刚才的表格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好在哪?

    (5)、数形结合,运用维恩图。

    师: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列算式来解决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整理算法:

    生1:5+6-2=9(人)

    生2:3+2+4=9(人)

    生3:5-2+6=9(人)

    生4:6-2+5=9(人)

    ①看算式提问题:看第一位学生算式‘就图看算式,你有什么新启发?师:谁给他提问题?(生:你为什么减2?(课件动态演示)5在哪里?圈一圈。)

    重点理解为什么-2。课件动态演示

    ②比较:

    3+2+4=9(人)

    5+6-2=9(人)

    a.两道算式中都有个2,这个2表示什么呢?

    圈出+2和-2,为什么(1)中是+2,(2)中是-2?

    b、你能在第一个算式里找到5?6?

    c. 3+2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这就是(1)算式中隐藏着的信息,你也能在(2)中找到隐藏着的信息吗?(课件演示)

    师:现在我们能用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三(1)班参加比赛的一共是9个人,是谁帮了我们的大忙啊?(韦恩图。)

    四、解决问题,运用模型

    1.创设情境,生活应用(课件演示)

    这样的韦恩图除了能表示刚才的比赛问题,还能表示生活中的什么?

    展示生活问题

    (1)这是我们科学书中的重叠问题,找到重叠部分了吗?

    (2)这是我们数学书中的重叠问题,谁重叠了?

    (3)这是自然界的动物,它们之间存在重叠问题吗?

    (4)这是鸡毛掸,找到重叠部分了吗?在哪里?看来,将木条重叠起来,可以增加长度,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呢!

    (5)、文具店的问题。

    出示下题: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都能解决吗?(完成练习纸)

    反馈:

    第1题:(生活问题第5题文具店问题)你能把这些信息在韦恩图中表示出来吗?生填写韦恩图,并解决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展示:5+5-3=7(种)

    2+3+2=7(种)

    师:这里的3表示什么?

    为什么一个+3,一个-3呢?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韦恩图(刚才的比赛问题和现在的进货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第2题:(生活问题第3题自然界的动物)对比正确和错误的。这两个小朋友填的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填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

    第3题:(生活问题第4题鸡毛掸)一共有多长?要提醒大家的是什么?

    五、展开变式,深化模型

    师: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份学校的通知和我们已经解决的那个问题: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我们一开始脱口而出的答案是5+6=11人,后来看到三(1)的参赛名单,发现有2人重复了,实际只有9个人。

    我们现在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三(1)班是9人,其它班级呢?如三(2)班一定是9人吗?

    老师可能派了几个同学?一共有几种可能?你能画图把自己的猜想表示出来吗?

    反馈:5人。6人。7人。8人。9人。

    课件动态演示: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经过我们深入地思考,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六、回顾总结,延伸模型。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二、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用图示的方法感受到交集部分。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看电影: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外婆、妈妈、女儿)

    2.小明排队: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3,你猜这队小朋友一共有几人?

    教师引导学生: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解释一下吗?(让学生用画图来表示解释)

    【生板书画画】

    同学聪明活泼、思维活跃,非常喜欢发言,老师很高兴能和你们成为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上一堂数学活动课—-数学广角。

    (二)温故知新

    1.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了,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组队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

    出示“报名表”:

    (1)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互相。

    参加篮球赛的有几种动物?参加足球赛的呢?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参加篮球赛和参加足球赛的一共有几种动物?

    (3)谁能解决这个问题:17人、16人、15人、14人。

    2.现在有几种不同的答案,那么到底参加篮球赛和参加足球赛的一共有几种动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组织一个画图大赛,先画出你喜欢的图案,将表格中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动物写在画好的图案里。注意:怎样写才能使大家在你设计的图中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参加篮球赛、哪些是足球赛的,哪些是既参加篮球赛又足球赛的呢?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图既简单又科学。

    (1)小组合作,设计出多种图案。

    (2)学生上台展示设计作品,其余同学当小评委。

    (3)把展示的作品放在一起,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老师也设计了一幅图案,你们也帮老师评一评好吗?【课件】

    (1)课件出示:篮球赛足球赛

    (2)对老师的设计有什么看法吗?

    (3)老师根据你们的建议进行了修改,课件演示两集合相交的过程。

    4.观察图,看图抢答:图中告诉你什么信息?【课件】

    (1)参加篮球赛的有8种。

    (2)参加足球赛的有9种。

    (3)3种动物是既参加篮球赛又参加足球赛的。

    (4)只参加篮球赛的有5种。

    (5)只参加足球赛的有6种。

    (6)参加篮球赛的和参加足球赛的有14种。列式表示:8+9-3=14(种)

    ①追问:为什么减去3?

    (因为这3种既参加篮球赛又参加足球赛,是重复的,因此要去掉。)

    ②还可以怎样解答?是怎样想的?

    5+3+6=14(种)

    (只参加篮球赛的5人和只参加足球赛的6人与既参加篮球赛又参加足球赛的3人,解决的是问题。)

    9-3+8=14(种)

    (9-3表示只参加足球赛,再加上参加篮球赛的8人,也可以得到问题。)

    教师介绍:这个图是一个叫韦恩的人创造的。

    5.集合图与表格比较,有什么好处?

    从图中能很清楚地看出重复的部分和其它信息。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自己设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1)春天到了,阳光明媚,动物王国准备举行运动会,看哪些动物来参加呢?认识它们吗?

    (2)学生动物名称。

    课件出示比赛项目:游泳、飞行。

    (3)小动物们可以参加什么项目呢?学生讨论、反馈。

    (4)原来这些动物有这么多本领,那就请你们来帮小动物报名吧。(把动物序号填在课本上)

    (5)汇报:哪些动物会飞,能参加飞翔比赛,哪些动物会游泳,能参加游泳比赛。学生边说边动画演示。

    点到天鹅、海鸥时,它们应参加什么项目,为什么?要放在哪儿?这说明两个圆圈交叉的中间部分表示什么?

    动画演示:既会飞又会游泳的。

    2.动画6【P110——2】文具店。

    同学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运动会报名的问题,再接受一次挑战好吗?

    (1)课件出示:文具店。

    课件演示:文具店昨天、今天批发文具的情况。

    (2)观察图,发现了什么?(两天都批发了钢笔、尺、练习本)

    昨天进的货有:(略),今天进的货有(略)

    (3)两天共批发多少种货?

    学生列式:5+5-3=75×2-3=75-3+5=7

    (4)结合动画验证算式。

    3.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26人,带水果的有23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2)根据线段图学生列式:

    26-10+2323-10+2626+23-10

    (3)怎样想的?

    4.动画11(集合图)

    (1)看图说图意

    (2)根据动画提供的素材学生列式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很好的利用了集合圈或者线段图帮助我们分析问题。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机动练习

    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3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活动卡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帮小动物回家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引导学生质疑:

    ①来了10种小动物,为什么有6种生活在水里,6种生活在陆地?6+6=12(种)啊?

    ②有的既可以生活在陆地,又可以生活在水里。(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出示:蚂蚱 章鱼 虾 青蛙 蜗牛 鲤鱼 兔子 乌龟 海鱼 瓢虫

    ①这些动物和昆虫,你知道它们都是生活在哪里吗?(它们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里)你能把它们分类一下吗?

    ②完成活动卡活动一,指名分类。

    ③全班一起分类。

    ④发现问题:乌龟和青蛙有时生活在水里,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

    (2)引导发现青蛙和乌龟两个圈里都有,如果只有一只小青蛙和一只小乌龟能分开站吗?

    (3)出示合并隆的空集合圈,引导观察这个集合圈和分开的两个圈有什么不同。(有一块公共区域,这块公共区域可以表示什么?)

    (4)全班交流,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6)填写合并拢的集合圈。

    (7)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二、奇怪的报名表

    1、出示: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1)引导得到:

    ①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 ②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2)小猪的疑问

    ①小猪也有一个问题。是什么为题呢?出示:

    这两个小组一共有( )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答案,后指名回答,要说出思路)

    ②课件演示

    a、找到即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的人(3人:杨明、李芳、刘红);

    b、出示空集合圈,指名各个位置所表示的意义;

    c、填写集合圈;(先填写公共部分)

    d、出示各部分人数,引导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以得到多种解法)

    解法一:5+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三、巩固练习

    1、活动卡-巩固练习

    (1)只喜欢篮球的有( )人,只喜欢足球的有( )人。两种球都喜欢的有( )人。

    2、教材p110——第1、2题。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解法一:5+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渗透集合知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小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本节课教学的例1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在教学例1时,我注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集合的理解。

    (2)有关计算。

    (3)拓展延伸。基于以上的安排,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弟1、2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同学们能够借助直观图,初步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五、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演示与引导学习相结合。情景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2.补救法,在授课中有意将学生导入误区,最后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并改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计算,一定得减去重复的个数。

    六、教学准备:课件 图片等 七、教学流程: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50篇

    高中数学合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肢游数学优质资料,包括:试题试卷、课羡返件、教兄饥饥材、、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