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诗歌鉴赏课本?《秋兴》鉴赏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为我们作了经典提示:“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所谓“明写秋景,虚含兴意”,这是说要透过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体会蕴含其中的“兴意”,把握诗人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那么,高二语文诗歌鉴赏课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推荐作品》。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代温庭筠
原文: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画屏上重叠的小山风景,闪露出时明时暗的晨光;仿佛雪地上飘过一缕青云,乌黑的鬓发掠过她的脸庞。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插花时前镜对着后镜,镜里镜外都是花的倩影。身穿崭新的绫罗短衣,贴绣的鹧鸪似欲飞动;那金线绣成的鹧鸪成双,又撩起她相思的柔情。
鉴赏: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词人把女子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全词成功地运用了反衬手法,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旅夜书怀》是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里的第二首。作者杜甫,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身世不遇、漂泊不定的感情。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它是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相配套的。是人教版的选修科目,立足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为了突出文言文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本教材打破了一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诗文分列,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诗文各分三个单元,繁简适度,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尽可能地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
主要表现的艺术手法: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
《送别》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
《题临安邸》针对南宋黑暗的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 #高二#导语】《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整理的《高二语文书愤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原文 篇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译文 篇二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3.注释 篇三
萧萧: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今为蜻蜓湖),故曰。
鉴:照。
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餐毡: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春芜:春草。
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
颓垣:断墙残壁。
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的宫殿。当时在沦陷区。
寸心:微小的心意。
以上就是高二语文诗歌鉴赏课本的全部内容,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