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2. 初一历史材料题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发?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1,他在材料中描述的观点是什么?2,他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了?那么,历史材料?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 “有意的史料”;
(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1.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1927年领导南昌起义
理由 这是武装反抗国民单反动派的第一枪
1936年到西安与蒋介石谈判,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理由 西安事变后停止了内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45年参加重庆谈判
理由 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人民。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
理由 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理由 半个世纪以来,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理由 这次会议在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斗争的历史上占有极其光辉的一章,标志着亚非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维护世界和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72年会见尼克松,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理由 打开了中美友好关系的闸门
刚好7个
2. 初一历史材料题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发?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1,他在材料中描述的观点是什么?
2,他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了?
3,他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下面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的急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2,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
A韩非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3,某一法令与公元前15年2月1日颁布并开始执行,到公元30年1月31日废止,这一制度一共实施了多少年?(此题要解释)
材料题:1、变法的观点
2、阐述了,成汤、周武都是因为变法才兴盛的,而商纣和夏桀是因为不思变而亡国的……
3、商鞅变法使秦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最强的,也为最后的统一奠定基础……
选择题:1、c
2、b
3、46年
3. 初中阶段文言文复习资料 所有重点字词 语句
文化、文学知识选编(初中复习资料)
1、[初唐四杰]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
历史名人事迹材料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要用到事迹材料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根据事迹材料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材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历史名人事迹材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名人事迹材料1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他们的纺织业和治涛业平也很高。
吐蕃人饲养牛,马和单锋驼等,种植青稞,小麦和荞麦。吐蕃人已会制造金属器血和铠甲,兵器。将士的铠甲精良,用劲弓利刀都很难穿破。全副铠甲的士兵,全身只露两个眼窝。吐蕃习俗以战死为荣,一家几代人连续战死,被看做‘荣誉甲门’。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松赞干布少年时,父亲遇害,贵族举兵叛乱,他在动乱中继位。年少的赞普,骁勇而有谋略。他依靠叔父和亲信大臣,团结各方力量,很快平息叛逆,稳定了局势。
而我所喜欢的文成公主可是个才女!文成公主自幼熟读诗书,是个有才识的女子。她出嫁吐蕃,带去许多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还带去大批手业大臣。
历史材料,基本上就是给你出一段古代文献,或者历史人物传记,或者是现代的历史书评,或者历史学家的话……
比如:英国国会通过《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东印度公司,由维多利亚女王直接统治;内阁中设立印度事务部;印度总督为副王,代表女王实施管理。
同学们在小学阶段肯定看了不过成语故事,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有趣的名人故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历史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烛光却穿不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惊讶,就借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2.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3.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以上就是历史材料的全部内容,(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