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分类 > 历史

神农架历史,神农架的来历和传说

  • 历史
  • 2025-08-18

神农架历史?神农架的历史沿革如下:得名由来:神农架得名于古代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据传,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地搭建梯子,品尝百草,救治民众,传授农业种植技术,因此这片土地被称为“神农架”。正式设立林区:1970年5月,国务院决定正式设立神农架林区,将房县、兴山、巴东的24个公社以及2个药材场和1个农场并入,那么,神农架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神农架是谁的道场啊

神农架林区,地处湖北省西北部,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是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划,由湖北省直辖。

神农架林区地处武当山、长江三峡组成的旅游带上,东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宜昌市兴山县、巴东而濒长江三峡,北倚十堰市房县、竹山县,远眺武当山风景名胜区。

地跨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1°75′,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辖6镇2乡和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有森工企业林业管理局、1个国家湿地公园,林地占85%以上。

地貌形成:

神农架林区从印支运动末至燕山运动初,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大面积的掀斜,奠定了区内的地貌骨架。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化,在部分地段残留了冰川地貌,致使区内地貌复杂多样。

神农架山脉近东西向横垣于神农架林区西南部,以神农顶最高,高程为3105.4米,也是华中地区最高点;林区最低点为下谷坪乡的石柱河,高程为398米,相对高差2707.4米。

根据区内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溶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剥蚀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四种类型的地貌单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神农架

神农架的来历和传说

谢谢你的关注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且近武当,地跨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1°75′,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辖4镇4乡和1个林业管理局(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人口8万人。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

远古时期,神农架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燕山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将其抬升为多级陆地,成为大巴山东延的余脉。山脉呈东西方向延伸,山体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山峰多在海拔1500米以上,其中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为”华中第一峰“。西南部石柱河海拔398米,是神农架的最低点,最高点与最低点的相对高差为2707.4米。

神农架是长江和汉水的分水岭,境内有香溪河、沿渡河、南河和堵河4个水系。由于该地区位于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区,气温偏凉而且多雨,海拔每上升100米,季节相差3-4天。“山脚盛夏山顶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是神农架气候的真实写照。由于一年四季受到湿热的东南季风和干冷的大陆高压的交替影响,以及高山森林对热量、降水的调节,形成夏无酷热、冬无严寒的宜人气候。

神农架的神秘传说

神农架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穑而得名。

神农架林区,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直属湖北省管辖,是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划。处于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组成的旅游带上。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长江三峡,北倚十堰市房县、竹山县,远眺武当山风景区。地跨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1°75′。

扩展资料

神农架历史沿革

1970年5月,国务院批准将房县、兴山、巴东的24个公社和2个药材场、1个农场划为神农架林区的行政区划,是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省辖行政区。

1976年5月划归郧阳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

1983年8月又复归湖北省辖。

1980年11月,省政府批准成立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撤销神农架林区革命委员会。

2005年末,神农架林区辖松柏、阳日、木鱼、红坪4镇和新华、宋洛、九湖、下谷坪4乡。共有8个居委会、65个行政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农架林区

神农架最出名5种茶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且近武当,地跨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1°75′,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辖4镇4乡和1个林业管理局(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人口8万人。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

远古时期,神农架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燕山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将其抬升为多级陆地,成为大巴山东延的余脉。山脉呈东西方向延伸,山体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山峰多在海拔1500米以上,其中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为”华中第一峰“。西南部石柱河海拔398米,是神农架的最低点,最高点与最低点的相对高差为2707.4米。

神农架是长江和汉水的分水岭,境内有香溪河、沿渡河、南河和堵河4个水系。由于该地区位于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区,气温偏凉而且多雨,海拔每上升100米,季节相差3-4天。“山脚盛夏山顶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是神农架气候的真实写照。由于一年四季受到湿热的东南季风和干冷的大陆高压的交替影响,以及高山森林对热量、降水的调节,形成夏无酷热、冬无严寒的宜人气候。

神农架最忌三件事

神农架这片土地,因其深厚的历史渊源而闻名。据传,古代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地,用木材搭建梯子,亲自品尝百草,以此救治民众的疾病和苦难,传授农业种植技术,因此得名"神农架"。

1970年5月,国务院做出了重要决定,将房县、兴山、巴东的24个公社以及2个药材场和1个农场并入,正式设立为神农架林区,这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林区"命名的省辖行政区。初期,它曾于1971年归属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的管辖,随后在1972年3月又回归省直管辖。接着,经历了几次变动,神农架在1976年5月划归郧阳地区革命委员会,直至1983年8月再次回到省辖状态。

1980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决定,设立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正式取代神农架林区革命委员会。同年,巴东代管的下谷坪、石磨、板桥河3个乡也被移交给了神农架林区,至此,这片土地的历史沿革得以进一步明确和巩固。

扩展资料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且近武当,地跨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1°75′,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辖5镇3乡和1个国家级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个国有森工企业林业管理局、1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管理局、林业管理局和湿地公园均为正处级单位),林地占85%以上,总人口8万人。

以上就是神农架历史的全部内容,神农架作为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都来到这里进行研究。他们通过对各种植物和动物的调查和观察,逐渐揭开了神农架的面纱,发现了许多新品种和物种。考古学家在神农架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许多史前遗迹和文物,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