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分类 > 数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025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数学
  • 2025-08-1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师板演:42÷2 52÷2) 2、那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义务教育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认识面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探究方法:在具体操作体验中,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培养兴趣: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不同大小的图形卡片 小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线条的长短引入面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理解面积意义: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 比较面积:通过闭眼摸不同表面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面积的大小差异。

2025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二年级一班的同学都带了些什么好吃的去郊游吧?这里有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猜猜他们接下来要怎样分这些食物?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呢?

二、探求新知

同学们,他们要将这些食物平均分给四个人。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同学通过列算式算出了结果,你能说说算式的意思吗?我们一起来看看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为:9÷4=2(个)……(个)

其他食品呢?在小组里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在小组中学习,讨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动手操作算出结果。如:方便面:10÷4=2(碗)……2(碗);矿泉水:11÷4=2(瓶)……3(瓶);香肠:12÷4=3(根)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来思考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我们需要知道每人分几块?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3块呢?还可以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

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 #教案#导语】吨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对质量单位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展示,讲授,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 1克与 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互动合作

二、初步认识“吨”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三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范文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余数除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描述:通过提问学生是否喜欢郊游,引出二年级一班同学郊游分食物的情境。展示9个蛋糕、10碗方便面等食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给四个人。

导入目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求新知

提出问题:如何将9个蛋糕平均分给四个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释算式的意义。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案

一、谈话导入:(创设学习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家的中秋月饼吃完了没有?(学生齐答:吃完)老师家的月饼还没吃完,今天我特地带来了一块月饼,想跟你们分着吃,你们谁想吃?(我……)

二、教授新知:

1、教授92页例1:

师:我准备跟裴小芬同学把这块月饼分着吃。小芬同学,我和你怎样分才公平呢?你来分一分好不好?

生:好。(生切月饼)

师:她这样分月饼公平吗?(教师展示“分月饼”成果,并准备两套谈话方案:①若该生能平均分开月饼,则向全体学生发问:“为什么你觉得她分得公平?”②若该生不能平均分开月饼,则向全体学生发问:“怎样才能分得公平?”-------谈话目的:引出 “平均分成”,理解分数的含义。)

师:罗家阳同学,你觉得他分得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分得一份大,一份小。

师:你认为怎样分才公平?

生:两份一样大。

师:怎样分才能一样大?

生:从中间平均切开。

师:说得真好,掌声鼓励。

生:(齐鼓掌)

师:教师操作课件------演示“分月饼”。

师:教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跟我们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数上下各有一个数字,中间有一根横线。

以上就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范文如下: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余数除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