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先秦诸子翻译?兼爱:圣人是以治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那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那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天下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那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翻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译文】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劝导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
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译文】天下的人都不相爱,那么强大的一定会压迫弱小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诡诈的一定会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会发生,都是由于互不相爱引起的。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译文】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
无言而不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把桃子投给我,我用李子回报你。
我猜猜,应该是:天下有正统思想统治的时候,我就不赞同变易自己的立场的做法.(孔子是赞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明哲保身做法的.)
梁惠王曾言:“我对于国家真是尽心了。河内发生灾荒时,我将百姓迁移到河东,将粮食运往河内;河东亦然。考察邻国的政策,没有哪个国君像我这般用心。然而邻国人口未减,魏国人口亦未增,为何?”
孟子回答:“大王喜好战争,我用战争作喻。战鼓响起,刀刃相接,士兵弃甲曳兵而逃。有的逃了百步,有的逃了五十步。五十步笑百步,如何?”
梁惠王说:“不可,只是未逃百步罢了,同样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若明此理,勿望人口增多了。不误农时,粮食丰足;不入深池,鱼鳖繁多;按时伐木,木材充裕。粮食鱼鳖足,木材充盈,百姓无忧,此乃王道之始。”
五亩宅地种桑,五十岁可穿绸;鸡猪狗畜不失时,七十岁可食肉;百亩田勿误时,数口之家免饥馑。教化庠序,孝悌为重,白发者不肩担,七十衣食足,黎民无忧,若此而不行王道,绝无此理。
猪狗食人食不知检,饿殍道路不知救,人死归咎于年成。大王勿责年,行仁义则天下归心。
孟子见梁惠王,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有何益于我国?”孟子答:“大王,何必言利?仁义足矣。言利则上下争利,国危。万辆兵车国弑君者,千辆之家;千辆国弑君者,百辆之家。仁义先行,不夺不餍。仁者不遗亲,义者不后君。大王行仁义,何必言利?”
孟子曰:“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犹四肢也。
第一章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 。
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1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2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3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4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5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颜渊向孔子请教关于仁的问题。孔子回答说,仁德之人应当以坚定的意志维护正义与道德,若能做到这一点,天下之人将敬仰并效仿。仁的实现在于个人的努力,而非依赖他人。接着,颜渊询问具体做法,孔子则告诫他不应违背礼法。
仲弓也向孔子求教关于仁的问题。孔子教导他,对待他人应如同接待贵宾和履行重要祭祀一般庄重。同时,仲弓问及智的含义,孔子解释说,智在于识人。仲弓不解,子夏则进一步阐述,指出舜和汤选拔贤才,从而使得不仁之人远离。
樊迟请教仁与智的定义,孔子回答仁即是爱人,而智在于了解他人。樊迟仍感困惑,子夏解释道,以公正压制邪恶,能使不正之人归正。子夏以舜和汤为例,说明选拔贤能可使不仁之人远离。
子贡询问孔子是否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孔子回答是恕。即自己不愿承受的事情,不应强加于他人。接着,子贡问及若有人能让民众受益并救助众人,是否称得上仁。孔子认为,这不仅是一种仁,更是圣人之德。唯有尧舜这样的圣人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孔子进一步阐述,仁并非遥不可及,只要个人真心追求,仁德便能显现。曾子则强调,士人应当怀抱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因为实现仁德的道路漫长而艰巨。而真正的仁者,不仅自身追求成功,更愿意帮助他人达成目标。
以上就是高中语文先秦诸子翻译的全部内容,孟子回“大王喜好战争,我用战争作喻。战鼓响起,刀刃相接,士兵弃甲曳兵而逃。有的逃了百步,有的逃了五十步。五十步笑百步,如何?”梁惠王说:“不可,只是未逃百步罢了,同样是逃跑。”孟子说:“大王若明此理,勿望人口增多了。不误农时,粮食丰足;不入深池,鱼鳖繁多;按时伐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