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分类 > 地理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地理
  • 2025-05-16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那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地理选必2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必修二章优选知识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方法有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等。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决定农业类型与规模,交通条件扩展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提升单位面积产量。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具体如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和混合农业等。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位置范围、地形特征、主要景观、内部分异。

荒漠化概念、表现及原因分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防治对策和措施,如水资源合理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农林牧用地调整、能源问题解决和人口控制。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框架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就近组织各

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

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

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课本P25~26) 功能区

形态特征

区位选择

原因

商业区 点状、条状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

街角路口

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住宅区

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

用方式;建筑质量上出现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 宅区

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方,与文化区相联系 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 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

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补充) 典型模式

特点

举例 同心圆模式 由5个同心圆组成,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成都 扇形模式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沈阳 多核心模式 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

淄博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7~28,图2-1-10) 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地租(①地租高低决定

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

近;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影响: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其他因素 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

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行政原因: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等

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2、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笔记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

以上就是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内容,地理必修二章优选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方法有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决定农业类型与规模,交通条件扩展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