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目前在国家图书馆的机房查看此数据库。信息显示,北京大学等几所高校可能已购买了此数据库。若优质资源仅限于少数几所学校使用,确实会令人感到不快。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可以访问历史文献总库中的民国图书数据库。在国家图书馆使用电脑连接Reader网络即可直接访问数据库,令人羡慕的是,那么,中国历史文献总库?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研究常用的史料数据库主要包括:
中国古代史数据库: 二十五史:涵盖从《史记》至《清史稿》的全本史料。 四部丛刊:汇集古籍经典,尤其注重宋元明刻本。 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百科全书,内容丰富。 中国基本古籍库:收录1万种经典名著和善本,包括数码全文和原版影像。 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的数字化版本。 大明会典: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 大明实录:明代编年体史料,包含明代各朝皇帝宝训。 大清五部会典:清代各朝编纂的会典,内容详实。 大清历朝实录:收录清朝历代实录及相关史料。 十通:包含历代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韩使燕行录全文检索系统:外国人对中国的第一手资料,研究清代的重要依据。 汉达文库:甲骨文和金文的专业数据库。
五库指的是如下:
五库是传统文献分类的一种方法,是指清代学者钱大昕所编著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重刻四部丛刊》、《纂要格言》和《杭州丝绸备考》这五种文献的总称。
在中国古代,文献分类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早在汉代,我们就可以看到《博物志》的出现。到了唐代,《泾阳野史》、《大唐新语》等书都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新的总结。而最初对《五经》进行总结的就是《通典》、《河间策》和《宣抚使东游日记》。
到了明清时期,文献分类达到了一个高峰,从《永乐大典》(编修于1403年)到《四库全书》编修于1725-1726年。
再到清末民初时期的《四部丛刊》(包括《史部丛书》、《子部丛书》、《经部丛书》和《集部丛书》四个丛书)为代表,也是其最后的巅峰。其中,《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是历史上最大规模、最深入系统地收集和整理我国整部文献。
五库的作用不仅仅是一个文献分类的总称,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高度和丰富性。内容丰富、体量庞大的五库成为一个普及科学、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永乐大典》是全球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收录了当时的所有知识领域内容,并成为后来百科全书的先驱。
1. 中国知网(CNKI):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知网是由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它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的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凭借优质的内容资源、领先的技术和专业的服务,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2007年,其旗下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2. 万方数据库:由万方数据公司开发,这是一个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及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在互联网领域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3. 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连续更新的动态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内容覆盖了基本国情、地理历史、政治军事外交、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医疗卫生、社会生活、人物、统计资料、文件标准与法律法规等各个领域。
4. 中国引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我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所有源数据库产品的参考文献,涉及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专利、标准、报纸等类型的超千万次被引文献。通过揭示各类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关系,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交流模式,并可作为科学管理和评价的有效工具。
历史文献总库的访问途径,可通过关注相关公众号获取多样方法,具体链接如下:
mp.weixin.qq.com/s/Ey38...
---分割线---以下是原回答---
目前在国家图书馆的机房查看此数据库。
信息显示,北京大学等几所高校可能已购买了此数据库。若优质资源仅限于少数几所学校使用,确实会令人感到不快。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可以访问历史文献总库中的民国图书数据库。
在国家图书馆使用电脑连接Reader网络即可直接访问数据库,令人羡慕的是,每天都有一群来自各年龄段、充满各种奇趣的人们聚集于此,有的衣着破旧却坚持每日前来。
您好,若您希望注册使用中国历史文献总库,请遵循以下指南:
1. 访问国家图书馆官方网站,进入读者服务入口。
2. 在网站首页或“特色资源”部分,选择“中国历史文献总库”或“数字古籍”等子库进行检索。
3. 进入个人中心,按照提示完成注册流程。
如有任何疑问,欢迎继续咨询。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的全部内容,五库是传统文献分类的一种方法,是指清代学者钱大昕所编著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重刻四部丛刊》、《纂要格言》和《杭州丝绸备考》这五种文献的总称。在中国古代,文献分类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早在汉代,我们就可以看到《博物志》的出现。到了唐代,《泾阳野史》、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