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400字

  • 数学
  • 2023-05-19
目录
  • 数学家的眼光的知识点是什么
  • 数学家的眼光主要内容
  •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150字
  • 数学文化读后感300字左右
  • 《神奇的数学》读后感

  • 数学家的眼光的知识点是什么

    提到数学家,大家立刻联想到“严谨”“逻辑紧密”、“思考”、“细节”这些词语。数学家的眼光,也是严密、丰富的。从数学家的眼光出发,了解数学,认识数学,体验数学的奥妙。

    数学家的眼光是透彻、犀利的。他们会从普通的、众所周知的事实出发,步步深入,推广,挖掘出广泛适用的深刻规律。欧几里得时代,人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为180°;19世纪,“数学王子”高斯找到了球面上由大圆弧构成的三角形内角和公式;1994年,陈省身教授找到了一般曲面上封闭曲线方向改变量总和的公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经过数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发现了这么多公式!

    数学家的眼光是敏锐而深邃的。笛卡尔和陈省身教授两位数学大师,在研究函数导数定义时,都提到了运用方程解决,十分精准的找到方法。

    数学家的眼光是由近及远的。拉姆塞对“定点很多的多色完全图中一定有多顶点的单色完全图吗?”这个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数学大分支,而研究它最初始的原因竟然是“3个围棋子中必有2个同色”这一普通的事实。数学家们,透过平凡的现象,看到深刻的底蕴。

    “用圆规画线段”这一章节很有趣。如何在只能使用1个圆规,不可以借助类似直尺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在划线过程中不能改变,不可以是近似线段的条件下,画出一条线段?这个问题,乍一看,“不能”的条件还真多,似乎做不出来。

    但是,数学家就会想到:种种条件,限制在平面上,圆规的活动轨迹只能是圆。那如果在空间活动,圆规的轨迹只能是球形,也画不出来。既然这样,所要 的线段只能是画好之后变化出来的。想到这里,就有方法了。

    把一张纸卷成圆筒状,用圆规在圆筒内四周画一个圆(可以借助卡片、罐子等固定圆规和纸圆筒),再将纸圆筒展开,不就是一条完美的线段了吗?

    这简直是一个绝妙的方法!首昌拓宽思路,放宽眼光,轻松解决了难点。

    1980年,陈省身教授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学演讲中论到:亩帆

    “人们常说,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是,这是不对的!”大家听后都面面相觑,就好像有人告诉你1+1≠2一迅芹雹样。

    “说‘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不对,不是说这个事实不对,应当说‘三角形外角和是360°’!”

    人们往往只会看到“三角形内角和180°”,却忘了图形也是有外角和的!

    看!数学家的眼光,就是如此新颖,却又准确。正因为有了这种眼光,才使得他们成为数学家。

    让我们也用数学家的眼光,严谨、新颖、透彻而又敏锐地看待数学,学习数学,也用数学家的眼光,看待世界!

    数学家的眼光主要内容

    微积分学的重要,众所周知。

    世界上每年都有数千万人学习微积分。

    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中,也增加了微积分初步的一些内容。

    微积分的基本原理,很难说得清楚明白。在数学史上,牛顿和莱布尼兹被誉为微积分的主要创建人。他们对自己创建的微积分就说不明白。当时和后来的许多杰码洞出数学家,包括欧拉这样的伟大数学家,也说不明白。数学家使用原理说不清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引来了激烈的冷嘲热讽。

    数学家是向前看的。数学家的眼光,能看出淤泥中的种子的生命力,能透过浓雾看出光明的前方。他们没有因为逻辑上的困难和人们的非议而抛弃新的方法脊模搜,而是积极地挖掘新方法带来的宝藏,在不稳固的地基上设计并着手建设辉煌的大厦。

    人们称此为第二次数学危机。

    数学家们前赴后继,一代接着一代地思考。

    在大约150年后,终于补上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上的漏洞。所用的方法,就是近百年来大学数学系微积分教程里要讲的极限定义方法,所谓ε-δ语言的方法(ε-δ读作“一不是龙逮儿它”)。这个方法是法国的柯西和德国的维尔斯特拉斯提出来的。

    其实,用极限来说明微积分的思想,莱布尼兹早已有了。但说不明白极限的概念。概念说不明白,一系列的定理的证明只能含含糊糊。直到出现了ε-δ语言,把极限说清楚了,微积分也就说清楚了。

    虽然说清楚了,但ε-δ语言学起来太辛苦。除了数学专业,大学里的理工科的高等数学课程里,都不要求掌握ε-δ语言的推理方法,只求直观地大概了解微积分的原理。

    也就是说,在微积分的严谨化完成后100多年的今天,尽管每年有上千万人学习微积分,但其中90%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微积分的原理只能做到模模糊糊地了解。

    如何能够让学生轻松地弄明白微积分的原理,这是世界上数学教育领域的百年难题。

    如今,难题有望解决。

    解决难题的方案令人惊奇:不用极限概念,用一个初等的不等式来定义函数的导数,也能够严谨地建立微分学。

    这个不等式,就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林群院士提出的“一致性不等式”。

    林先生提出用“一致性不等式”来定义导数,首先是为了直接地简捷推出微积分基本定理。随后我们发现,这样定义导数使更多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这样一来,微积樱历分中最基本的部分,就成了初等数学!

    一个函数和它的导数的关系,最基本最有用的命题是“导数非负则函数单调不减”。高中新课程里讲导数的应用,主要就是这个命题的应用。可是这个命题的证明就说来话长了。在非数学专业的高等数学教程里,一般不会给出它的完全证明。具体说来,这个命题可以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推出,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则是用罗尔定理推出,罗尔定理的证明要用到“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取到最大值”的性质,这条性质的证明则涉及实数理论和连续性定义。这样迂回一下,就要用两个星期!而且多数学生难于理解。

    如果用“一致性不等式”来定义导数,半节课就能严谨地证明这个命题。所用的方法是初等的,高中生也能理解。

    在一些数学大家的著作里,常常说,没有极限概念就无法定义导数。

    现在发现,不用极限概念不但能定义导数,而且更利于展开推理。

    如果当初牛顿发现了这个定义方法,第二次数学危机就没有了。数学史就要改写。

    如果柯西和维尔斯特拉斯发现了这个定义方法,高等数学教学的最大难点就被消除了。

    当初,用极限来定义导数,深化了人们对微积分的认识。

    现在发现,不用极限也能定义导数,人们对微积分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这真是激动人心的故事。而且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真会这样?如何会这样?《数学家的眼光》书中新的一章,力图把这个故事交代清楚。

    说起来又很平常。数学家的眼光,常能见微知著,从细节里看出大问题。这个故事说清楚了,其实并不高深,高中生能够明白。

    而且,高中生应当知道这个故事。他们应当知道,课本上说不清的问题,历史上大数学家说不清楚的问题,是如何说清楚的。

    他们应当知道,几百年的东西,仍然可以改进,可以做得更好。

    这对于培养探索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极有好处。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高斯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很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但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有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去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记得,妈妈告诉我,她经常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工作到深夜,不顾身体的疲劳,坚持着把事情做好,然后才会安心入睡。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

    读完《三个女数学家》这本书,对她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但同时也被她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是希帕蒂娅。

    公元前370年左右,希帕蒂娅诞生在埃及。她6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她的学习态度十分踏实。她总是不闻窗外的种种迷人的诱惑,而专心致志于面前的书本。街上的吵闹声不时飘进她的书房,她却好像是个聋子坐在桌前纹丝不动,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当时,她才只有6岁啊!

    我不禁惭愧地联想到自己,平时上自习课的时候,校园稍微有个风吹草动,我便坐不住,赶紧向窗外望一眼。怎么能学好功课啊!

    当我读到“悲惨的死”这个题目时,心中不禁一惊,不知道希帕蒂娅遭到了什么不幸。我迫不急待的读下去:“一群暴徒奉西尔的命令,撕去她的衣服,尖利的虫毛壳剥去了她的皮,砍去她的手和脚并投入火中……”

    读到这里,我热泪盈眶。我憎恨那些穷凶极恶的暴徒,更憎恨反动黑社会。在那样的国家里,闻名一时的学者竞遭到如此非人的残害,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不行啊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这里有一篇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150字

    高斯来说,他是德国著名数学灶颤段家。在上小学时,小学老师对学生很不负责任。这天,老师让大家做从一加到一百的计算题,自己拿了一份报纸看了起来。不一会儿,高斯做完了,老师拿来一看,便对他刮目相看: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5050四个字。老师也算过,答案也是5050。高斯说:“其实很简单,100加1是101,99加2也是101,一共有50对,只要101乘以50就可以了。后来,凭着这股钻研劲儿,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数学就要有这种创新的精神,如果一切都按照前人的方法来,那么就不会有新的方法出现,数学也不会出现新的突破。

    第三,学数学还要有顽强的毅力。例如华罗庚,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华罗庚因为有了这种顽强的精神,才能在逆境中登上科学的最高峰。

    第四,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问题。牛顿和阿基米德就是这样。他有一次在树下看书,忽然一个苹果从天而降,掉到他头上。牛顿在疼痛之余,想到了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于是他便开始了计算,而后发现了轰动世界的万有引力。

    而阿基米德呢?又一次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因怀疑里面掺有银子,隐誉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一下。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大叫“找到了找到了” 他将这一流体静洞慎力学的基本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的减轻的重量,等于排去液体的重量,总结在他的名着《论浮体》〔On Floating Bodies〕中,后来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称于世。

    数学文化读后感300字左右

    微积分学的重要,众所周知。

    世界上每年都有数千万人学习微积分。

    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中,也增加了微积分初步的一些内容。

    微积分的基本原理,很难说得清楚明白。在数学史上,牛顿和莱布尼兹被誉为微积分的主要创建人。他们对自己创建的微积分就说不明白。当时和后来的许多杰出数学家,包括欧拉这样的伟大数学家,也说不明白。数学家使用原理说不清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引来了激烈的冷嘲热讽。

    数学家是向前看的。数学家的眼光,能看出淤泥中的种子的生命力,能透过浓雾陵高枯看出光明的前方。他们没有因为逻辑上的困难和人们的非议而抛弃新的方法,而是积极地挖掘新方法带来的宝藏,在不稳固的地基上设计并着手建设辉煌的大厦。

    人们称此为第二次数学危机。

    数学家们前赴后继,一代接着一代地思考。

    在大约150年后,终于补上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上的漏洞。所用的方法,就是近百年来大学数学系微积分教程里要讲的极限定义方法,所谓ε-δ语言的方法(ε-δ读作“一不是龙逮儿它”)。这个方法是法国的柯西和德国的维尔斯特拉斯提出来的。

    其实,用极限来说明微积分的思想,莱布尼兹早已有了。但说不明白极限的概念。概念说不明白,一系列的定理的证明只能含含糊糊。直到出现了ε-δ语言,把极限说清楚了,微积分也就说清楚了。

    虽然说清楚了,但ε-δ语言学起来太辛苦。除了数学专业,大学里的理工科的高等数学课程里,都不要求掌握ε-δ语言的推理方法,只求直观地大概了解微积分的原理。

    也就是说,在微积分的严谨化完成后100多年的今天,尽管每年有上千万人学习微积分,但其中90%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微积分的原理只能做到模模糊糊地了解。

    如何能够让学生轻松地弄明白微积分的原理,这是世界上数学教育领域的百年难题。

    如今,难题有望解决。

    解决难题的方案令人惊奇:不用极限概念,用一个初等的不等式来定义函数的导数,也能够严谨地建立微分学。

    这个不等式,就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林群院士提出的“一致性不等式”。

    林先生提出用“一致性不等式”来定义导数,首先是为了直接地简捷推出微积分基本定理。随后我们发现,这样定义导数使更多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这样一来,微积分中最基本的部分,就成了初等数学!

    一个函数和它的导数的关系,最基本最有用的命题是“导数非负则函数单调不减”。高中新课程里讲导数的应用,主要就是这个命题的应用。可是这个命题的证明就说来话长了。在非数学专业的高等数学教程里,一般不会给出它的完全证明。具体说来,这个命题可以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推出,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则是用罗尔定理推出,罗尔定理的证明要用到“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取到最大值”的性质,这条性质的证明则涉及实数理论和连续性定义。这样迂回一下,就要用两个星期!而且多数学生难于理解。

    如果用“一致性不等式”来定义导数,半节课就能严谨地证明这个命题。所用的方法是初等的,高中生也能理解。

    在一些数学大家的著作里,常常说,没有极限概念就无法定义导数。

    现在发现,不用极限概念不但能定义导尺洞数,而且更利于展开推理。

    如果当初牛顿发现了这个定义方法,第二次数学危机就没有了。数学史就要改写。

    如果柯西和维尔斯特拉斯发现了这个定义方法,高等数学教学的最大难点就被消除了。

    当初,用极限来定义导数,深化了人们对微积分的认识。

    现在发现,不用极限也能定义导数,人们对微积分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这真是激动人心的故事。而且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真会这样?如何会这样?《数学家的眼光》书中新的一章,力图把这个故事交代清楚。

    说起来又很平常。数学家的眼光,常能见微知著,从细节里看出大问题。这个故事说清楚了,其实并不高深,高中生能够明白。

    而且,高中生应当知道这个故事。他们应当知道,课本上说不清的问题,历史念芹上大数学家说不清楚的问题,是如何说清楚的。

    他们应当知道,几百年的东西,仍然可以改进,可以做得更好。

    这对于培养探索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极有好处。

    《神奇的数学》读后感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由张景中院士创立的不讲数学理论只讲数学思想,用日常生活中的浅显事例,向我们普及数学的创作手法,是我国数学科普创作的一大飞跃。而《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也并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要告诉我们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到处都是热情的、诗情的语言,使得数学——这个原本让人一提及就充斥着枯燥、机械的数字科学充满了活力,就像是花园中的小精灵,又像是浩瀚天空中不断闪烁的繁星,让人顷银备痴迷。

    数学生活很简单。它没有圆滑的道理,也不为模糊的借口留下一点儿空间。

    数学生活也浪漫。艺术家的想象力令人羡慕,而数学家的想象力更多。希尔伯特说过:“如果哪个数学家一旦改行作了家,我们不要雀毁惊奇,因为那人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做数学家,却足够做一个家。”

    数学思维很明澈。有人数学思维多了,数学空间就小了。无限的虚幻能在数学找到最踏实的归宿。

    数学艺术很纯美。数学的世界里没有丑陋的位置。在数学里,在那比石头还坚硬的逻辑里,真的藏着数学家们对美的追求,藏着他们的性情和生命。

    数学人生永无止境,不论怎么走,只要走得够远,你总能到某个地方的。

    这让搏培我感受到了数学严谨外衣下的纯美的执着,在这个让我惊叹的数学世界中,聚集了我内心的每一次讶异与喜悦,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通过我这种真实的感受,传递数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