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日的由来?国际数学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而设立,其节日日期在每年的3月14日。2011年,国际数学协会正式宣布,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来源则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圆周率。除此之外,还有每年三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三是世界数学日。那么,数学日的由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国际数学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而设立,其节日日期在每年的3月14日。2011年,国际数学协会正式宣布,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来源则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圆周率。除此之外,还有每年三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三是世界数学日。
国际数学日的由来
世界数学日是世界上最大型的全球性教育比赛活动之一,旨在通过一种轻松愉快而富有实际意义的方式来提高中小学生的数学心算水平。世界数学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赞助,举办时间为每年三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三。所以,2009年的举办时间就是3月4日,每年选一个国家为主办国,第三届世界数学日活动的主办国是新西兰。
世界数学日数学比赛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参赛者一律免费,参赛者可以是团体(学校、班级),也可以是个人,参赛者可在该活动组织者的官方网站上进行在线报名,报名时间从2月份开始。参赛者年龄多在5~18岁之间,但以小学生为主。比赛内容并不复杂——心算,即在规定时间内,谁计算正确的题目最多,谁就是冠军。
【答案】:B
3月14日是国际数学节,也是国际圆周率日。这是国际数学协会于2011年正式宣布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因其来源则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圆周率,所以大都习惯称为“国际圆周率日”。祖冲之关于圆周率有两大贡献:其一是,求得圆周率:3.1415926<π<3.1415927。其二是,得到π的两个近似分数: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1100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圆周率的祖先。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唐朝国学曾经将此书定为数学课本。
国际数学日的由来
国际数学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而将每年的3月14日设立的节日。
2011年——国际数学协会正式宣布,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来源则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圆周率。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围绕着数和形这两个基本概念不断地深化和演变。大体上说,凡是研究数和它的关系的部分,划为代数学的范畴;凡是研究形和它的关系的部分,划为几何学的范畴。但同时数和形也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数学是一门高度概括性的科学,具有自己的特征。抽象性是它的第一个特征;数学思维的正确性表现在逻辑的严密上,所以精确性是它的第二个特征;应用的广泛性是它的第三个特征。
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数学,这是因为数学的抽象,使外表完全不同的问题之间有了深刻的联系。因此数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因此常被誉为科学的皇后。
数学在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方面,已经形成了一门特殊的科学。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说明,数学问题是数学发展的主要源泉。数学家门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要花费较大力量和时间。尽管还有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答,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创立了不少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这些才是数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3月14日”因为其日期数字跟哪个著名的数学常数相同,而被设立为“国际数学日”?
正确答案:π/圆周率
3月14日。
2020年3月14日,是人类第一个“国际数学日”。这个节日的昵称是“π日(PiDay)”——国际数学日之所以定在3月14日,也是因为“3.14”是圆周率数值最接近的数字。此前数学界也庆祝过“圆周率日”,但这一次,将每年3月14日定为国际数学日,是2019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届大会上正式宣布的。
发起“国际数学日”项目的是国际数学联盟,这个历史悠久的国际学术组织称,此举是为了庆祝“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丽与重要”。为了庆祝第一个国际数学日,全球100多个国家宣布了1000项活动。但新冠病毒为这些活动的举办带来了不确定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定于3月13日为此举行的发布会,也因疫情而取消了。
该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贝杜埃勒说:“数学的技术应用奠定了我们当今生活的所有领域。”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截至3月10日,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全球近3.63亿名学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学生以及25%的高等教育学生停课。
在亚洲、欧洲、中东和北美,已有15国实施全国范围学校停课。国际数学日的首倡者、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安·卢梭表示:“数学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一个研究领域。
以上就是数学日的由来的全部内容,“国际教育日”由第73届联合国大会第44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的节日,为每年1月24日。由尼日利亚、爱尔兰、法国等22个国家提出。决议确认了教育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提出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生产力并增加经济增长潜力,有助于消除贫困和饥饿,促进健康状况的改善,增进性别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