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化学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初中化学教学论文范文

  • 化学
  • 2023-04-20
目录
  • 初中化学万能说课稿
  • 优秀的初中化学说课稿
  • 初中化学说课稿空气
  •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说课稿
  • 初中化学说课稿

  • 初中化学万能说课稿

    鲁教版初中化学《粗盐提纯》说课稿

    《粗盐提纯》是鲁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 》第二课时的内容。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整理了鲁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课标是以海洋资源为明线,知识构建为暗线,但始终贯穿了一条方法线:即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本节课是对前面课时所学原理的应用,利用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结晶等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粗盐提纯的原理,也将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第二节《海水“晒盐”》的知识建构体系更加化;同时,本节所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将为本单元的探究活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学习做好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实验也对溶解、过滤操作起到很好的复习巩固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的混合物的分离碧并方法的同时并提升出一般思路,将以观念为本的教学体现出来。

    二、说学情

    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已经了解了蒸发、过滤等分离混合物的原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做到资源共享,而且做到智慧共享,不断完善孩子们的想法,并渗透从混合物中提纯和分离物质的思想和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分析海水晒盐的方法及海水中的离子,了解粗盐的成分,通过了解粗盐不能直接利用到生产生活当中,使学生理解粗盐提纯的意义。

    2、通过去除粗盐中杂质问题的解决,归纳出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并提升总结出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由于学生提炼整合知识的水平不高,我认为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根据生活经验和本节学习,学生能彼此交流食盐的用途。重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通过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知道体现了元素的守恒观,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的学科观念。

    四、说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

    3.以问题情景驱动科学探究活动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法:(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二学习之旅,这里又分为三部分:一是发现之旅二是探索之旅三是应用之旅。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三构建知识网络,交流收获,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四课后延伸,反馈练习。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这节课的内容与食盐有关,如何做到教师善导,学生易入?我让学生从回忆海水晒盐的原理开始,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明确“蒸发”这种分离混合物的的原理。其二是让学生明确此法得到的盐是含有杂质的粗盐。而粗盐在生产生活中的利用价值不高,由此使学生明确“粗盐提纯”的意义。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第二环节:学习之旅】”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将粗盐提纯为精盐。要解决这个任务我将学生始终置身于情境中,将学习的过程变为一个旅程,我设置了三个板块:发现之旅、探索之旅、应用之旅。

    板块一:发现之旅

    要除去粗盐中的杂质首先必须知道杂质是什么?所以,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晒盐的方法”及“海水中的离子”的有关图片,使学生明确粗盐中既有不溶性的泥沙又有可溶性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等杂质。此活动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识图获得信息的能力。明确探索之旅的任务。

    板块二:探索族慧源之旅

    任务一、除去不溶性的泥沙。

    要完兆态成此任务,我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出实验方案,然后交流方案,交流的过程中主要思考以下问题1、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是什么?2、除去泥沙的操作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据此,使学生明确“过滤”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接下来再让学生思考过滤需要哪些仪器?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构思出装置图。以此完成了旧知识的复习。为后面到实验室中去做好准备。3、过滤后的液体为什么用蒸发结晶而不用降温结晶?据此,加深对“蒸发”这种分离混合物的理解。并启发学生思考:蒸发过程中需要哪些仪器?注意哪些问题?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从海水中得到粗盐,是第一次结晶,而从粗盐中得到食盐是第二次结晶,这种提纯粗盐的方法就是重结晶法。并用图片呈现重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任务二、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

    这里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本68页多识一点,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加入的`试剂有哪些?作用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是过量的?

    2、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是什么?

    3、能否将氯化钡换成硝酸钡?为什么?

    完成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后让学生写出反应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方程式。再思考总结化学方法除杂质的原则,然后再结合前面两个板块的研究总结出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思想和方法。使思想得到升华。

    板块三、应用之旅

    食盐的用途。

    首先让学生思考制得的食盐有什么用途?学生畅所欲言,再此我再以信息冲浪的形式给学生加以补充氯化钠对身体的作用,以及工业用途和农业用途等,在此我特意让学生写出几种物质的化学式,让学生分析体现了怎样的化学观念?个别学生如果没分析出来,我就让他们看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元素种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体现了元素的守恒观。

    为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设计了一组富有梯度的习题,用到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并且采用竞赛抢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交流收获,构建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化学是一门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应用物质的学科。

    作业的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优秀的初中化学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化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神瞎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意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谈陪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一总体思路:

    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

    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

    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

    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

    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

    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⑴—⑺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

    2、以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人类认识游侍空自然、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是从外现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理性认识。因此,在设计中要体现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以便使学生感到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本课总体设计中的“⑵→⑶→⑷⑸⑹”、“⑼→⑽→⑾”均体现了认识规律(即:现象→规律→本质)。同时设计中的“⑵→⑶⑷⑸⑹→⑺”、“⑼→⑽⑾→⑿”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自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的思想(即:实践→理论→实践)。

    3、以整体的连贯性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为了能使整堂课一气呵成,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体系。首先,将教材中酸的涵义部分移至酸的通性之后,目的是使学习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又使教学内容顺利落实。不把知识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有效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不时接受知识;其次,特意在环节⑺中设计了不能发生的酸和金属的反应,以此顺理成章地将学生思维迁移至研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上来。

    初中化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初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性质活泼的氧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课程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得新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及验证氧气的性质。

    (3)、知道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4)、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5)、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2、难点:制取氧气的仪器连接和组装,氧气和验满和氧气性质的实验。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特别对于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对于氧气的制取会更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及当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和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用PPT向学生展示几张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工作图片,然后提问:在这类特殊环境下,人们是怎样呼吸的?如果在实验室,我们又会怎样制取氧气?层层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行探讨。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水的.电解,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

    二>实验探究,探究新知

    我会向学生的说明实验室制取气体应该遵循的方法步骤。

    实验探究1:学生根据我给的资料卡,讨论出最佳制取氧气的药品和方法: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就能分解出氧气。但是速度很慢

    实验探究2:学生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加快,学生再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药品,探究实验,相互讨论总结出最适合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在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

    化锰,并且根据对二氧化锰的后期处理,发现催化剂的存在,并且定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联系生活,扩展新知(5分钟)

    让学生根据催化剂的性质,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催化剂,我会适当引导,把生活和化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强烈兴趣。四>科学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15分钟)

    实验步骤(多媒体课件演示),根据演示的实验,学生能准确选择实验仪器。(对于一些实验的注意事项,我会正确引导,让学生从这些方面去考虑)

    初中化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及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等。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因此,可以说对原子的学习更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理解原子的概念,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使学生对宏观物质的性质认识得更为深刻;了解原子的结构,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及本节的特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日常学习态度等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b、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c、了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d、认识物质的可分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及阅读等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进行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原子概念;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

    4、对于教材的处理

    要让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原子的概念及结构是本课时教学上最大的难点。故将此种微粒通过电脑制作成形象、生动的模拟动画,让学生更直观的接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初步形成原子结构模型。

    二、说教法

    主线:激疑——探索——引导分析——归纳总结

    1、对于原子概念的教学,我采用实验—分析—归纳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直观接受宏观物质的可变性,并积极思维,逐步认识到分子虽小,在化学变化中却可以再分的客观事实;通过演示模拟动画,分析水分解反应的实质得:在反应过程中,构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氢微粒并没有改变。从而概括出原子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3、列表比较分子、原子的相似、相异及相互关系,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4、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仍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结构;充分利用模拟动画,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组成。

    三、说学法

    主线: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思维,并借助形象、直观的模拟动画,接受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

    3、引导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引出新知识。

    4、通过小结、课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初中化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三《水的组成》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继空气之后,学生学习的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物质之一,对于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奠定基础,单质化合物的学习不仅丰富了物质分类的内容,也是将物质进一步分类的依托。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以及氧化物的含义。

    2、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

    准确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将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演示实验与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受新知,巩固新知。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上课伊始,首先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空气一样,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人体组成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历史上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一的物质,他们认为水不可以继续分解,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化学、发现化学,培养学科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是新课讲授环节,这一环节我将重点讲解电解水实验与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关于电解水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内容,在讲解时,我会首先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接着让学生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引导学生猜想电解水后会生成什么物质,然后让学生根据小组的猜想结果进行验证实验。实验完成后,分别用火星的木条和点燃的火柴靠近两极气体进行检验。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巩固氧气的检验,练习氢气的验纯,分析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推断水的组成。即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最后让学生书写电解文字表达式巩固新知识,完成电解水实验的学习。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元素、氧气等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在讲解时,教师可展示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并提问学生“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两种气体,能不能说明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混合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水、氢气、氧气虽然都是纯净物,但它们的组成却各不相同。接着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区别,从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观察CO2、P2O5、Fe3O4、MnO2、CO、SO2等物质的组成有什么特点引出氧化物的概念。

    经过以上过程便完成了电解水实验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学习。之所以采用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新课讲授后就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让学总结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中的注意点。即单质和化合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所学的知识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由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最后布置作业:课后收集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水的组成的研究都经历了哪些过程,下节课来谈谈从这些探究历程中自己有什么启发。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说课稿5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效率。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7、教学过程

    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这个,我们看看中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播放结束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好,就请最后一排靠墙的男同学来回答一下吧。请坐,他告诉我们呢,看到了潜水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都在使用氧气罐来维持正常呼吸。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它非常重要,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制取这么重要的气体吗?老师看到大家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将生活和学习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注力。接下来,我会先进行实验的演示,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通过我的演示可以减少学生在后面亲自动手实验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接着我会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进行亲手操作。与此同时我会走下讲台,及时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会进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拿两个试管,一个只有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在里面加入了二氧化锰,分别用带有的木条放到试管口,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木条在接触到放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处迅速熄灭,知道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我也会补充相关内容,如二氧化锰可以加这个化学反应,它叫做催化剂。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和记录,从而归纳出实验的步骤,并能够深刻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来制取氧气?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会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作业

    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查阅,是否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够加快化学反应,下节课分享。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会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本节课的题目,黑板正中央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黑板右下方写上本节课的作业,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逻辑,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

    初中化学说课稿空气

    初中化学优质课《燃烧和灭火》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三、说教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空烂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四、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斗团漏授新知识。

    我校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们学校还组织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的演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这次活动还在我省电视台新闻中报道,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五、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2.演示或衡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生] 回答提出的问题

    [师] 演示小魔术,设问“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引入课题,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燃烧条件的探究

    1.探究实验

    步骤一:如下图

    步骤二:将薄铜片上的红磷与小石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3.引导得出着火点的定义

    [生] 1.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投影的步骤完成“燃烧的条件”实验。

    2.根据实验现象一起讨论燃烧的条件。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指导同学们安全、正确的完成实验。引导同学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提示步骤1能得说明什么。步骤2又能得说明什么。两者相结合得出正确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生] 八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佳的结果。

    [师] 鼓励同学们的.积极的动手和思考问题。提出探究时出现的小问题。避免再犯。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思考小魔术中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师] 小魔术大解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探究内容在教材的演示实验中略有改进。增加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得出燃烧的条件。

    根据所学的内容,解释魔术的奥秘,同学们初尝掌握新知识的喜悦。

    燃烧的条件的应用

    1.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装置如下图:

    2.有关煤炉的讨论

    (1)如果不继续往炉子里添柴火,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2)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柴夹出来,柴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利用燃烧的条件,思考怎样燃烧会更旺呢?可举出具体的实例。

    [师] 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后,思考怎样能使刚才实验中水里的白磷燃烧呢?

    [生]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后回答第2题和第三题。

    1.改进演示实验优点:向水中通入氧气,硬纸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处游动,不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可以用一个螺帽代替硬纸片,白磷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并且能清楚的观察到燃烧的现象。

    2.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3.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实验探究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师] 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当将演变成无情的火灾。同学们例举生活中的燃烧时,有人就提到了火灾。

    [多媒体展示] 衡阳11.3特大火灾。有20名消防队员壮烈牺牲,11名消防队员光荣负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防官兵扑救火灾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师] 我们应掌握有效的灭火方式,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灭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生]1.分为六个探究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2.完成教师所给的表格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让整个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生] 8分钟后,派一个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师] 鼓励各组的实验方法。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灭火原理。

    以衡阳特大火灾过渡到燃烧有利还有弊。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

    分组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大家的默契,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

    (4)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

    (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本课疑点)

    3.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见教材127页)。分组做“人人都当消防员”的实验。

    [生] 根据灭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题、第二题。

    [师] “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是本节课的疑点。可将着火点比喻成铁、铜等物质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固有的物理性质,不能随便降低。

    [生]1.自学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2.分组做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如图),人人都当消防员。

    1.将理论用于实际,巩固灭火的原理。情感上认识火灾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以提问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疑点。形象的比喻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着火点不能降低。

    3.根据教材步骤,自主完成灭火实验。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喜悦。

    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师] 火灾无情,灭火不如防火。

    [生] 1.了解爆炸威力后,积极主动的自学“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2.认识图7-12的图标表含义

    3.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更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

    火灾自救常识

    看影片学习“遇到火灾如何自救”

    [生] 认真看影片。遇到火灾,学会自救。

    学会一门自救常识,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总结

    总结本课的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 一起回顾两个重点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总结本课的重点。同学对本课的重点由短时记忆过渡到有效的长时记忆。

    作业

    电影院、学校、幼儿园、网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请任选一地,根据其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或考察该场所的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要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友轿谈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好碰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帆衡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

    ①是CO2?

    ②是H2O?

    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 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 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 表4—6“ 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多少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

    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

    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三)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化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四)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1、基础习题:完成课本章节后练习题

    2、拓展作业:到实验室查看化学药品的标签,了解药品的成分,以及所含杂质的种类和数量,并对其中三种药品的有关情况做记录。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3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初中化学《环境保护》,下面我将从说教材等以下几点说起。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⒈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唯一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2、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3、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法的确定

    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七、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五幅画面的对比,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生思考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己的观点。

    ⒊教师归纳、总结、讲解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⒋布置作业

    (1)必做题: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

    初中化学说课稿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1

    知识与技能要求:

    (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会写苯的燃烧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蚂激埋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分析推测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学习,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一,课始检测

    (1)烷烃、烯烃燃烧的现象?

    (2)烷烃、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

    二,导入

    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三,科学史话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并叫作苯。

    四,探究问题1

    (1)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苯是饱和烃吗?

    (2)在1866年,凯库勒提出两个假说:

    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xxx状链,即平面六边形环。

    2、各碳原子之间存在xxx交替形式。

    凯库勒认为苯的结构式:xxx;结构简式为:xxx

    五,探究问题2

    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具有什么重要化学性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学性质能使溴水褪色;使锰酸钾褪色。

    六,分组实验

    从实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1、将1滴管苯滴入装有水的试管,振荡,观察。

    2、将1滴管苯与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1滴管苯与1滴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

    4、提问实铅芦验现象是?

    5、归纳小结

    实验、现象、结论。

    水、分层、苯不溶于水。

    溴水、分层,上层为橙红色(萃取)、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七,思考与交流

    (1)你认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苯到底是什么结构呢?

    (2)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说明什么?

    八,强调

    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闷蚂的重要,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标,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

    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五、教具设计

    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空白)

    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

    引入课题2“元素”。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加深对乙醇、苯酚、乙醛性质的认识;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乙醇、苯酚、乙醛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酚羟基和醇羟基的区别及探讨性实验的设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激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可行性,并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管、单孔橡皮塞、玻璃片、镊子、药匙、酒精灯、滤纸、小刀、火柴。

    无水乙醇、乙醇、苯酚、苯酚稀溶液、10% NaOH溶液、稀盐酸、饱和溴水、2% AgNO3溶液、2%氨水、FeCl3稀溶液、2% CuSO4溶液、乙醛稀溶液、金属钠、铜丝、pH试纸、热水、蒸馏水。

    ●教学过程

    [引言]

    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乙醇、苯酚和乙醛的性质,今天我们自己动手实验,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它们的性质。

    [板书]一、乙醇的性质

    [师]乙醇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生]①和Na反应;②发生催化氧化;③发生消去反应。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乙醇的化学性质。

    [板书]1.乙醇与Na的反应

    [师]请大家根据乙醇的性质以及钠和水反应的实验,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乙醇和Na反应与H2O和Na反应相比谁快?乙醇与Na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如何用实验证明乙醇与Na反应生成H2?

    3.如何证明乙醇与Na反应后的溶液的酸碱性?它的酸性(或碱性)是如何引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1.水和Na反应快。乙醇与Na反应的实质是Na取代了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H原子。

    2.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放出的气体,移开试管,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可以听到爆鸣声。

    3.滴入酚酞变红色,说明乙醇和钠反应后溶液显碱性。其显碱性的原因是CH3COONa是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师]请大家动手做Na与乙醇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及生成溶液的碱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巡视时解答学生发现的问题:大试管中始终有大量的不溶物,起始反应剧烈,后来缓慢。

    [指导]加入Na块过多,起初剧烈反应时生成的CH3COONa包在钠块表面,对乙醇和Na的反应有阻止作用。

    [过渡]Na与H2O,Na与CH3CH2OH反应时现象、装置选择、原理过程有相似性也有不同点。大家在完成实验报告中要重点加以比较。接下来我们学习乙醇的氧化反应。

    [板书]2.乙醇的氧化反应

    [师]有机物的去氢、得氧都是发生氧化反应。乙醇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加热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投影]原理:

    [解释]在CuO的催化作用下,CH3CH2OH中-OH的氢原子,该碳上所连的H原子都易脱去,之后氧原子的一个电子与碳原子的一个电子重新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形成一个新的C-O键。脱下的两个氢原子与CuO中的氧原子形成水分子。

    [质疑]大家能否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乙醇脱氢氧化后形成乙醛呢?如何在加热的条件下提供CuO从而理解铜做催化剂的实质呢?

    [生]铜在加热条件下形成氧化铜。若浸没在乙醇中失去氧原子后变为红色的铜。铜在反应前后质量、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即做为催化剂。

    [师]那么针对我们的实验条件,大家如何进行合理的操作,且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呢?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纷纷]

    [生甲]把铜丝缠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后,伸进试管中。若效果不好,把铜丝缠成内径不同的同心螺旋管进行实验。

    [生乙]把缠好的多层同心环螺旋管放在瓷管中加热,往上面滴酒精,反应后蒸气逸出后闻生成物的气味。

    [师]肯定后,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补充说明:第一种方案要注意,乙醇量要少,否则生成的乙醛溶于乙醇后,不能逸出,不易闻到刺激性气味。若反复操作后效果会明显。

    第二种方案,在实验时要控制乙醇的用量和滴入的速度,以及螺旋管的红热程度,一定要保证实验安全,谨防乙醇着火燃烧。

    [生]通过点拨提示后,积极思考,探索可行性方案和操作技巧。多次实验后,安全可靠再向全班推广。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1.学生把乙醇约2 mL加入试管中,把铜丝缠绕成螺旋管后在酒精灯上加热氧化。伸入试管反应后闻气味。重复多次,效果明显。

    2.有些学生没注意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致使底部铜丝一直保持红色。解释为:靠近焰心加热,氧化变黑的部分在灯芯高浓度酒精蒸气的作用下,又被还原为铜。这实际也是将乙醇氧化为乙醛的一个实例。

    3.利用瓷管实验的,注意从上部加盖单孔塞,单孔塞上装有滴管,滴入乙醇后,(滴时注意尽可能地将乙醇浇在铜丝圈上)移去滴管,集中闻气味。

    [过渡]我们知道,羟基不仅是醇类的官能团,也是酚类的官能团,而且醇和酚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下面我们来实验验证苯酚的性质。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难点】

    氨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投影】

    ①2007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理由是他发现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机理。

    ②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③1931年,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教师】为什么关于合成氨的反应多次受到诺贝尔奖的垂青呢?氨对于我们生产生活又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氨,了解氨的'性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理性质

    【教师多媒体出示新闻】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同学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到哪些氨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刺激性气味,液氨易挥发,液氨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

    【教师】那么氨气除了这些物理性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性质呢?

    【演示】喷泉实验。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学生】烧杯里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教师】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较大量的氨气溶于少量的水中,使烧瓶内的气压明显小于瓶外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教师】没错,氨气的溶解度是非常大的,1体积水大约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气溶于水后,与水也可以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叫做氨水。但一水合氨又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为氨气和水。

    2、化学性质

    【教师】同学们继续思考,烧瓶内的液体变成红色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说明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的氨水呈弱碱性,可以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同时也说明氨气也是一种碱性气体。

    【教师】氨气也是气体当中唯一的一种碱性气体,那同学们思考一下,根据氨气的性质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氨气呢?

    【学生】可以用湿润的红色试纸,如果气体使湿润的红色试纸变蓝,那就说明气体是氨气。

    【教师】既然氨气是碱性气体,那么它是不是可以与酸反应呢?

    【教师】演示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并尝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教师】氨气可以与酸反应,生成含有铵根的盐,我们就把它叫做铵盐。那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不接触就能放出白烟呢?

    【学生】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强挥发性。

    3、铵盐的性质

    【教师】组织学生自行阅读教材铵盐的性质部分,并讨论应当怎样合理地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并解释原因。

    【学生】

    ①由于铵盐受热易分解,所以要密封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

    ②由于铵盐会和强碱在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生成氨气。因此施用时应避免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肥效。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在含铵根离子的试剂中加入强碱(常用氢氧化钠)并加热,如有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放出可确定有铵根离子。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氨的性质

    作业:课后搜集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过程。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描述有关实验现象;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一般防锈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逐步养成实验、观察、思维的习惯并学会其方法,能利用铁的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冶铁史,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铁的化学性质。

    2、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3、建立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三、突破难点措施:

    通过比较铁与氧气反应,铁在干燥空气中、在水中、与空气和水接触的不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结论。

    四、教学模式:

    开放式“超前自学”教学模式。其基本环节是:学生开放学习--交流学习结果--师生总结评价--创新应用练习。

    五、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六、教学媒体选用:

    常规仪器(略)、录像片、实物投影仪、图表、计算机。

    七、提前准备工作:

    1、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2、提前一周开始观察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八、教学过程:

    (一)专题讨论,开阔视野

    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是铁制成的?

    2、你知道我国古代从何时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我国古代何时发现“湿法冶金”?

    3、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钢铁工业生产状况如何?

    (二)学习交流,总结评价

    1、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了解回忆铁的物理性质:

    _色,_态,_延展性,_传导性,硬度_,密度_,熔点_,沸点_,_磁化。

    2、铁的化学性质:

    [温故知新] 铁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设疑导入] 铁在空气中呢?

    [展示] 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实验与观察]

    [分析与思考]

    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启发与点拨]

    1、铁锈的主要成份。

    2、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相差很大,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 避免铁生锈。

    3、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浪费的钢铁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1/4, 可见钢铁防锈具有重要意义。

    4、常见的防锈方法。

    [分组实验] 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观察] 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与思考]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启发点拨]

    1、根据该性质可用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2、由该性质也可知使用铁制品应避免与酸接触。

    [展示] 提前做好的铜树的实验结果。

    [分组实验]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观察] 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与思考]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启发点拨] 铁制品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小结与概括] 你认为应该如何归纳铁的化学性质?

    (三)议议练练,创新应用

    [想想议议] 由上述铁的两条化学性质,结合以前所学的制氢方法,你对置换反应有 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诱导归纳]

    1、不同的金属(如铁、锌)可以把同种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2、同一金属(如铁)可以把不同酸(如盐酸、硫酸)中的氢元素置换 出来,制出氢气。

    3、金属铁还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练习与反馈] 把5.6克铁放入足量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 溶液的质量有无变 化?为什么?

    [创新应用] 查阅有关资料,看看有哪些更先进的防锈蚀的方法?形成一篇科学小论文。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