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生物笔记?3.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生物因素如捕食、竞争等。4. 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5. 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6. 生态系统:生物和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7. 生态系统组成: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8. 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那么,初一上册生物笔记?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 中考的必考科目,所以同学们在初一的时候就要学好生物,打好基础。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上册生物第一章知识点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光学显微镜,其结构及各部件功能: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转换器***安放和调换物镜***、载物台、压片夹、通光孔***光线通过***、遮光器***有大小不等光圈,调节光线强弱***、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焦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前者升降幅度大,后者升降幅度小***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面,调节光线亮度***、镜臂、镜柱、镜座。
2、显微镜使用步骤:①取镜和安放②对光③观察④收镜
3、显微镜成像时光的的途径: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薄而透明***→物镜→镜筒→目镜→眼
4、从目镜内看到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体积越大,视野较暗。
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 反光镜:根据光线强弱选择平面镜或凹面镜。
2. 遮光器:调节大小光圈,适应不同光线条件。
3. 目镜:放大倍数越高,镜筒越短。
4. 物镜:放大倍数越高,镜筒越长,换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
5. 粗准焦螺旋:用于初步调节,找到物象。
6. 细准焦螺旋:用于精细调节,使物象更清晰。
临时玻片制作步骤:
1. 擦玻片:清洁载玻片和盖玻片。
2. 中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或生理盐水。
3. 取材料:从样本中取得适量材料。
4. 放水中:将材料平铺在载玻片的水滴中。
5. 盖盖玻片:缓慢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
6. 染色、吸水:使用稀碘液染色,并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液体。
显微镜成像特点:
1. 实际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2. 放大倍数越高,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3. 显微镜成像为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调整物象位置:
1. 物象偏向哪个方向,就向那个方向移动玻片。
污点查找:
1. 转动目镜,若污点移动,则在目镜上。
2. 移动载玻片,若污点移动,则在玻片上。
3. 若污点不随目镜或载玻片移动,则在物镜上。
高倍镜使用:
1. 低倍镜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应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生物标本要求:
1. 应薄而透明,以便光线透过。
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组成细菌、真菌———分解者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七年级上册
生物和生物圈
1. 认识生物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和细胞
1. 观察细胞的结构
2. 细胞的生活
3.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4.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2. 被子植物的一生
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4.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5.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6.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七年级下册
生物圈中的人
1. 人的由来
2. 人体的营养
3. 人体的呼吸
4. 人体内物质的传输
5.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6.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7.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1.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2.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3.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5.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 根据生物的特性进行分类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3.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八年级下册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1.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2.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3. 生物的进化
健康地生活
1. 传染病和免疫
2. 用药和急救
3.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生物7年级上
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的分类:(1)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的范围: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能排泄废物
4、有应激性 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6、生长发育 7、能繁殖 8、遗传变异
二、 观察法 P2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二、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二、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考卷子的题目理解掌握)
三、 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四、 对照实验 P15
五、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二、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二、 食物链和食物网:
1、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 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3、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吴病。
以上就是初一上册生物笔记的全部内容,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