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首先是按城市人口规模划分的等级:1. 超大城市:人口达到1000万以上。2. 特大城市:人口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3. 大城市:人口在100万到500万之间,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属于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属于Ⅱ型大城市。4. 中等城市:人口在50万到100万之间。那么,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的城市行政级别划分复杂多样,主要分为六个级别。最高等级为香港和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它们在国际经济、社交、体育活动中具有高度自治权。其次是四大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属于正部级城市。再往下是14个副省级城市,包括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武汉、广州、济南、杭州、成都、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这些城市在行政级别上低于直辖市,但高于一般地级市。
接下来是准副省级城市,主要包括除上述城市之外的所有省会城市,以及国务院特别批准的十个城市,它们在某些方面享有较大的市级权力。然后是正厅级城市,这通常指一般地级市。最后一级是副厅级城市,即省直管县级市。
除了行政级别划分,中国还有城市IT级别指数,用以评估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城市IT级别指数在50以上的城市被评为1级城市,而在10-50之间的城市被评为2级城市。此外,还有3A级、3B级、4A级和4B级城市。这些城市的评估标准包括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全市总人口、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主要电子信息产品销量、软件业规模、上网计算机数量等多项指标。
城市IT级别指数的评价体系基于综合指标,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计量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了中国城市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城市级别划分标准
一级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或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省会城市或大城市。
二级城市:人口在300万以上或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或一般省会城市。
三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或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中小城市。
四级城市:除以上三级以外的其他城市。
中国城市级别划分
第一级:直辖市、特别行政区、GDP大于1600亿且市区人口大于200万的城市: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济南、青岛、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深圳、香港、澳门、重庆、成都、西安(18个)
第二级:其他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城市、省会、苏锡二市 :石家庄、长春、呼和浩特、太原、郑州、合肥、无锡、苏州、宁波、福州、厦门、南昌、长沙、汕头、珠海、海口、三亚、南宁、贵阳、昆明、拉萨、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25个)
第三级:14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达且收入高的城市 :唐山、秦皇岛、淄博、烟台、威海、徐州、连云港、南通、镇江、常州、嘉兴、金华、绍兴、台州、温州、泉州、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湛江、北海、桂林(24个)
第四级:其他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重点经济城市
邯郸、鞍山、抚顺、吉林市、齐齐哈尔、大庆、包头、大同、洛阳、潍坊、芜湖、扬州、湖州、舟山、漳州、株洲、潮州、柳州(18个)
第五级:其他著名经济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人口大于50万、重点旅游城市 :承德、保定、丹东、开封、安阳、泰安、日照、蚌埠、黄山、泰州、莆田、南平、九江、宜昌、襄樊、岳阳、肇庆、乐山、绵阳、丽江、延安、咸阳、宝鸡(23个)
以上城市共有108个,这些城市是中国的“108好汉”,其他城市均为第六级。
一、五类七档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我国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由《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明确提出,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小城市、Ⅰ型小城市、Ⅱ型小城市、中等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
二、城市等级划分(以城区人口划分)
1. 超大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
2. 巨大城市:人口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
3. 特大城市:人口在300万至500万之间。
4. 大城市:人口在100万至300万之间。
5. 中等城市:人口在50万至10万之间。
6. 小城市:人口在20万至50万之间。
7. 微型城市:人口在5万至20万之间。
三、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的城市属性
遍布我国广大地区的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虽然人口未能达到设市建制的标准,但由于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工商业比较集中,也属于城市范畴的一种城镇型居民点。
我国的城市等级划分主要依据城市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辐射能力、人才吸引力、信息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通达能力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按城市人口规模划分的等级:
1. 超大城市:人口达到1000万以上。
2. 特大城市:人口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
3. 大城市:人口在100万到500万之间,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属于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属于Ⅱ型大城市。
4. 中等城市:人口在50万到100万之间。
5. 小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下,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属于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属于Ⅱ型小城市。
其次是绝对量化指标,包括:
- 市辖区常驻人口和净流入人口。
- 市辖区GDP和人均GDP。
- 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和辖区面积。
- 星巴克、肯德基店面数量。
- 火车站、机场的客货运量。
- 人类发展指数。
- 地方财政收入。
- 500强企业和民营500强企业的数量。
再来是相对量化指标,包括:
- 市辖区每万人拥有的公交车数量。
- 各级医院数量。
- 城市绿化覆盖率。
- 公办大学数量和在校大学生人数。
- 国家3A至5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
最后是非量化指标,包括:
- 行政级别,反映区域辐射力和政治地位。
中国的城市行政级别被划分为七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
第一级:准国家级,包括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对外关系上享有与国家相当的地位,可以单独参与国际经济、社交、体育等活动,甚至可以申办国际级别的活动,如奥运会等。它们拥有自己的区旗和区徽,具有高度的自治。
第二级:正部级,包括四大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这些直辖市享有与中央政府同等的行政级别。
第三级:副部级,包括14个副省级城市。这些城市分别是: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武汉、广州、济南、杭州、成都、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副省级城市在行政级别上与省会城市相当。
第四级:准副省级,包括除上述城市外的所有省会城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十个较大市。这些城市在行政级别上略低于副省级城市。
第五级:正厅级,即一般地级市。这是中国城市行政级别中的主要部分。
第六级:副厅级,包括省直管县级市。这些城市在行政级别上低于地级市,但直接受省级政府管理。
第七级:正处级,即一般县级市。这些城市在行政级别上最低,属于县级行政区划。
这一划分体系反映了中国城市在行政级别上的差异,有助于更有效地管理城市事务。
这种行政级别的划分对于中国城市的管理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就是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的全部内容,我国城市等级划分主要依据市区常住人口规模。超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这类城市通常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像上海、北京,它们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汇聚了大量的资源和人才。特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例如广州、深圳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