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历史?1、甲申石河大战 1644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的重要战役。此战的胜利,开启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与大顺、大西等政权,建立在全国的统治。2、八国联军侵入山海关 1900年,八国联军下令由京津出发,兵分三路,那么,山海关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以其雄壮名闻天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代表地之一。作为明万里长城三大名关之首,山海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历史背景与功能
山海关之名始于明代。明初,为了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对中原地区的袭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大将军徐达在古迁民镇筑城、建关、设卫,控制险要,名为山海关。自此,山海关成为明朝防御北方侵略的重要关隘,发挥了东北方国家门户的重要作用。
二、建筑特色与景点
天下第一关城楼:城楼上的“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9米,宽1.55米,为民国九年(1920年)海关人杨宝清摹刻。而一楼内悬挂的为原匾,由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肖显所书。二楼内悬挂的则为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王治摹刻。这些匾额见证了山海关的历史变迁。
瓮城:瓮城是长城建筑中最珍贵的城之一,虽规模不大,但具有重要作用。如遇敌人侵扰,可将关门作为二道防线,制敌于“瓮中之鳖”。
山海关名字由来的历史典故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山海关原属幽州,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隋唐时称为“临榆关”,宋朝称为“临闾关”,元代改名为“迁民镇”。后来,在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将历代屡修屡废的长城连在一起,建成一体化防线,筑关设防。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为山海关。这一名称直观地反映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连接山海之间的关键防御要塞。
另一种说法是朱元璋亲自取名。据说,山海关这个名字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所取。这一命名寓意着山海关是抵御外敌的重要关隘,体现了其作为明朝北方防御体系重要部分的历史背景。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对于国家的防御安全极为重视,因此亲自为这一重要关隘取名,也体现了其对于山海关战略地位的认可。
以上两种说法均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合理性,共同构成了山海关名字由来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山海关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一重要关隘的历史背景和战略地位。
1、甲申石河大战
1644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的重要战役。此战的胜利,开启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与大顺、大西等政权,建立在全国的统治。
2、八国联军侵入山海关
1900年,八国联军下令由京津出发,兵分三路,一路侵入山海关。侵入山海关的联军兵力多达6200余人,其联合舰队从山海关老龙头沿海进攻登陆。上岸后烧杀抢掠,不但澄海楼、宁海城毁于一炬,连附近的村庄和庙宇都遭到严重破坏,老龙头炮台和山海关火车站分别被各国占领。
3、山海关保卫战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人民自治军一部在山海关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阻击战。此战是东北解放战争的第一仗,推延了国民党军进入东北的时间,掩护了部分后续出关部队和地方干部开进。
4、山海关战斗
1933年1月2日至3日在山海关一带中国国军东北边防军第九旅阻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一次主要战斗最后,日军获胜,东北军主力营长安德馨阵亡 。日军占据并控制山海关全境,取得了进攻热河的有利态势 。
5、第二次山海关战斗
1925年11月24日至27日,奉军内哄,郭松龄所属奉军第三军团宣布脱离奉军,攻击占领山海关,并自立为东北国民军。
1381年(明洪武14年),大将徐达在此修筑长城,建关城设卫。关城北倚峰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因此得名。由于地势险要,素有京都锁钥之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敌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华北我军联合打击的威胁,已成惊弓之鸟。由地美、蒋、傅之间的矛盾,华北敌军是撤是守,是南逃还是西窜,尚举棋不定。傅作义错误地估计我东北野战军至少需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入关作战,所以未定下立即逃跑的决心,采取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依据这一方针,傅作义将其所辖的蒋、傅两系军队共四个兵团十二个军约五十五万人,收缩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五百余公里的铁路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将其嫡系部队配置在平绥路北平至张家口段,将蒋系部队配置在北平及其以东地区,必要时,可丢下蒋系部队自行西逃。
山海关区是河北省秦皇岛市辖区,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以下是详细介绍:
基本概况:地处秦皇岛市东部,陆域面积193.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34平方千米。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162072人,下辖3个镇和4个街道。
历史渊源: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历史上历经多朝变迁。1381年,中山王徐达建关设卫,因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得名山海关。明清时期战略地位重要,见证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八国联军入侵等。1953年撤市建区,属秦皇岛市至今。
旅游资源:是著名旅游胜地,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AAAAA级的山海关景区,包括“天下第一关”古城片区和老龙头片区;还有角山、长寿山、乐岛海洋王国等景区。
经济发展:以二、三产业为主,旅游业是首位产业,是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时还是河北省装备制造(桥梁钢构)产业示范基地,发展特色农业,有“中国大樱桃之乡”的称号。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895703万元。
文化底蕴:有众多文物古迹,如万里长城 - 山海关、八国联军营盘旧址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拥有孟姜女传说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上就是山海关历史的全部内容,山海关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关隘。以下是关于山海关和嘉峪关的具体对比:一、山海关 历史与地理位置:山海关是明朝长城的重要关隘,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扼守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建筑特点与称号:山海关因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关”。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