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长相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三首。词中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长相思·山一程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yú)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guō)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那么,五年级上册语文长相思?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长相思古诗词1
《长相思》是清初词人纳兰性德所作。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长相思》创作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长相思》原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翻译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长相思》赏析
词的上片开篇就是惊艳之语,词人叠用两个“一程”,突出长路漫漫之感。这句是化用李煜的“一重山,两重山”,李煜只用了山的意象,而纳兰性德再加上了水,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前行的方向,他们一路向山海关出发。
全词最美的是上片最后5个字,历来备受名家推崇。“夜深千帐灯”写的是帐篷里将士们点起的烛灯,千顶帐篷在塞外,形成了一幅特别的画面。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包含三首诗,分别是《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以下是它们的诗意:
《泊船瓜洲》: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京口与瓜洲两地仅隔着一条长江,相距非常近。 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诗人所居住的钟山也仅仅被几座青山所阻隔,表明距离并不遥远。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温柔的春风再次吹拂,使得大江南岸的草木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诗人通过询问明月何时能照耀他回家的路,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渴望归家的心情。
《秋思》: 一年一阵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每年的秋风都会吹到洛阳城,象征着季节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 我要写一封家书,将重重心意告诉我的亲人们:诗人想要写一封家书,将自己内心的重重思念和心意传达给远方的亲人。 无奈,说不尽的心事不能全部写下:由于心事太多,无法全部在信中表达出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yú)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guō)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令”“长思仙”“越山青”等。长相思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双红豆”,这个词通常就是用来传递相思之情的。最有名的就是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
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程:道路、路程。
榆(yú)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
(唐)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五年级里的是这首,不是李白的。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三首。
词中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
以上就是五年级上册语文长相思的全部内容,《长相思》这首词描绘的是边疆军旅生涯中的思乡之情。具体意思如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描述了行军路途的遥远与艰辛,山长水远,作者正向着山海关的另一边行进,意味着远离故乡,行走在异乡。“夜深千帐灯”:描绘了军营中灯火辉煌的壮观景象,这既显现了军营的繁盛,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