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课程?36课时。1、第七章力。(6课时)。2、第八章运动和力(7课时)。3、第九章压强(8课时)。4、第十章浮力(4课时)。5、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5课时)。6、第十二章简单机械(6课时)共36课时。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为人教版。小学到高中都有这个版本的教材。也是大多数学校所用的教材。那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36课时。
1、第七章力。(6课时)。
2、第八章运动和力(7课时)。
3、第九章压强(8课时)。
4、第十章浮力(4课时)。
5、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5课时)。
6、第十二章简单机械(6课时)共36课时。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为人教版。小学到高中都有这个版本的教材。也是大多数学校所用的教材。
在八年级下册的物理课程中,电功率的学习是关键部分。电功率的计算基于几个基本公式,这些公式相互关联,可以互相转换使用。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这些公式的变形形式尤为关键。
首先,电流的计算公式是I=U/R,它表明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这一公式帮助我们理解在电路中电流的流动情况。其次,电压的计算公式是U=IR,它表示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这个公式适用于我们需要知道电路两端电压的情况。
电阻的计算公式是R=U/I,它说明电阻是电压与电流的比值。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电压和电流计算出电阻的大小,这对于分析电路特性至关重要。
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是P=UI,表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乘以电流。这个公式适用于各种电能转换的情况,如电热转换、电光转换等。
功的计算公式是W=PT,它表示功等于功率乘以时间。这一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能是如何随时间积累的。
这些公式之间可以进行代换,例如,如果我们知道了电压和电阻,就可以先计算电流,再通过P=UI计算功率;或者,如果我们已知功率和时间,可以先计算功,再通过W=PT计算出具体数值。通过这些公式及其变形,我们能够全面分析电路中的各种物理量,从而深入理解电学原理。
综上所述,这些电功率相关的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在物理学习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掌握它们对于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 电压 电阻
一、电压
1.电压的作用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的单位 1 KV=103 V1 V=103 mV1 mV=103 μV
3.电压测量
(1)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2)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见第七章后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三、电阻
1.1 MΩ=103 KΩ1 KΩ=103 Ω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导线越长,电阻越大。导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四、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2.滑动变阻器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压;②保护电路。
第七章 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教案#导语】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八年级下册物理《重力》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
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你们是用的是哪个版本?
如果是沪科版,第六章是力与运动;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第八章:压强;第九章:人与机械;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以上就是八年级下册物理课程的全部内容,1.八年级下册物理《重力》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