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历史与理论?【答案】:(1)早期的“子弹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宣传的显著力量引起了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早期关注。20世纪20-30年代,流行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强大的大众传播面前,受众是靶子,无法抗拒信息子弹的射击。(2)随着传播研究的深入,20世纪40-60年代,那么,传播历史与理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学民科”一词在互联网上流行,指那些未经专业历史学教育的人却在网上传播历史观点和理论。这些人往往未经学术训练,也未接受严谨的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培训,却自称为历史学家或专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解读。这一术语常带有贬义,暗示这些人缺乏专业知识和学术素养,观点可能不够严谨、不准确甚至误导。
“历史学民科”的观点往往基于个人偏见、主观臆断或非权威、不可靠的信息。历史学是一门专业领域,需要系统学习和研究,包括解读原始文件、整理史料、分析和评价各种历史观点。正规历史学家通常具备深入的学术研究背景和经验,能够使用科学方法推理和解释历史事件。
互联网虽然让信息更容易获取,方便讨论历史问题,但我们仍需谨慎对待历史资料和观点。对于自称历史学家但缺乏专业背景的个人观点,应持怀疑态度。保持对多种观点的开放态度,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尽管互联网促进了历史知识的传播,但面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通过系统学习和严谨研究,才能获得准确的历史知识和理解。
1.20世纪初至30年代:“魔弹论”、“皮下注射论”
2.40年代至60年代:“有限效果”理论或弱效果论
3.60年代至70年代末:“适度效果”理论
4.80年代以来:重回强效果理论(如议程设置、沉默螺旋、“知识沟”与传播效果沟)
关于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广义,传播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狭义,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
含义:
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传播学概论》是一部关于传播学领域的基础性著作。以下是关于《传播学概论》的详细解释:
作者与出版社:
作者:该书有多位作者,其中威尔伯·施拉姆的版本被广泛认为是美国传播学的奠基之作。此外,孙庚也撰写过同名的中文著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社:对于威尔伯·施拉姆的版本,其出版社信息未在问题中明确提及;而孙庚的版本则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的。
内容概述:
全面性:全书通常分为多个章节,详尽地探讨了传播的各个核心概念。
历史与理论:涵盖了传播的历史演变、功能和过程,深入解析了符号、代码和传播途径等基础理论。
媒介分析:剖析了媒介的媒介、渠道和影响机制,以及媒介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如媒介的结构、功能、经营和知识产业等。
角色与影响:讨论了传播者、受传者和把关人的角色,以及媒介对社会控制和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包括对儿童和成人社会化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713和816是广告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编号。
713:代表业务课一的考试科目,主要考察传播历史与理论的知识。这门课程研究传播学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考生需要掌握从古代到现代各个时期传播理论的演变,以及各类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816:代表业务课二的考试科目,主要考察传播实务的内容。传播实务涉及广告设计、市场调研、媒体策划等多个方面,要求考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需要了解广告策划的基本流程,掌握广告创意和制作技巧,并能够运用市场调研数据进行有效的传播策略制定。
考生应关注学校官方网站发布的最新考研信息,以确保获取准确的考试科目和内容。
中国传播思想的历史,是一张充满智慧与探索的名片,承载着5000年来中国人对传播的深刻认知与理解。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关于传播的理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在古代专制主义的笼罩下,中国传播业的发展速度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新闻传播研究方面,相较于西方显得更为迟缓。
中国对“史”的重视,同样体现在对传播的传播上。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对传播有了深刻的洞察。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出现了专门探讨传播的论文,如1873年《申报》发表的《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20世纪初,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1917)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等论著,为传播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949年以后,新中国对传播的研究取得了巨大发展,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研究受到了重创。文革后,传播研究得到了恢复,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了大批专著和学术论文,培养了近百位新闻与传播史研究的专门人才。尽管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史,有关传播思想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某一时期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缺乏研究传播思想的环境,而研究新闻史相对较为安全。
作为文明的角色,中国传播业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传播历史与理论的全部内容,历史与理论:涵盖了传播的历史演变、功能和过程,深入解析了符号、代码和传播途径等基础理论。媒介分析:剖析了媒介的媒介、渠道和影响机制,以及媒介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如媒介的结构、功能、经营和知识产业等。角色与影响:讨论了传播者、受传者和把关人的角色,以及媒介对社会控制和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