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57. 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58.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59.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60. 典型的季节现象 61.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62.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63.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那么,高中地理知识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 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 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 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 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 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 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 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必背考点lax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1)
全球大气环流
1. 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和动力分析
2. 风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3. 气压带与风带分布
4. 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5.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6. 季风环流现象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2)
对流层与平流层的特点比较
1. 对流层与平流层的区别
2. 大气热力过程与天气关系
3. 太阳辐射与天气、地势的关系
4. 大气保温效应与气温垂直分布
5. 气温的水准分布规律
6. 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3)
热力环流的性质与特点
1. 热力环流的定义和特征
2. 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关系
3. 高空与近地面风向的形成
4. 锋面系统与天气变化
5. 影响我国天气的冷锋系统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4)
大气运动与热力环流规律
1. 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 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
3. 锋面系统与天气现象分析
4. 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候特征
5. 气候的形成与主要影响因素
6. 气候类型的一般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5)
风的形成与大气运动
1.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2. 风的形成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3. 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
4.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5. 季风环流的形成与特征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6)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效应
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 大气的保温效应与地面辐射关系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因素
以上内容全面涵盖了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的六大篇,包括全球大气环流、对流层与平流层特点、大气热力过程、风的形成与影响、气压带与风带分布、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效应、气温与天气的关系以及气候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等。
高中地理常识必考知识点概览:
宇宙与天体系统:
宇宙由各种物质形态构成,处于持续的运动与变化中。
天体分类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与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太阳系结构:
太阳系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行星按照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排列。
地球生命条件:
稳定的光照:太阳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光照和能量来源。
适宜的大气层:保护地球免受宇宙射线和小天体撞击的伤害,同时调节温度和气候。
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得地球表面温度适宜生命存在。
液态水:地球上有液态水存在,为生命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和物质基础。
注意:以上仅为高中地理常识中的部分必考知识点概览,实际考试中可能涉及更广泛、更深入的内容。因此,建议学生全面复习相关教材,掌握更多细节和深入的知识。
以上就是高中地理知识点的全部内容,高中地理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专题:地图专题:经度与纬度:经度向东、向西度数均增大;纬度向北、向南度数均增大。东西半球划分:掌握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及划分方法。方向判断:在地图上准确判断方向。地球运动专题: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