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历史?汉语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起源推测:大约6000年前,在半坡遗址等地方出现刻划符号,共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有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认为可能是汉字的萌芽。原始人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变成“表意符号”,被视为汉字起源。那么,汉语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汉语字典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朝之前,《尔雅》作为最早的字典之一,因其字词分类和解释,被儒家学者视为训诂著作。公元30年-124年,许慎的《说文解字》问世,它创立了六书理论,奠定了汉字部首的基础,堪称字书中的典范。
在西夏,1190年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是党项人骨勒茂才编纂的首部西夏文中文双语字典,对后来的西夏文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716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字典》作为第一部正式命名的字典出版,它详列字源,并整合了《唐韵》等多部韵书的反切,对同音字有清晰分类。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写的《华英字典》是中国第一部英语学习字典,由于他对汉语的深入理解和对《红楼梦》《论语》等作品的熟悉,使得字典中例句丰富,内容详实,开创了英汉-汉英对照的先河。后来的《英华韵府历阶》和《英汉字典》都以此为参考。
1866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在香港出版的《英华字典》是香港最早的双语字典,他不仅在传教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编写了多部语言学习和实用指南。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标志着汉语字典编纂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对后来的汉字研究和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
汉语的起源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以下是汉语起源与发展的详细过程:
一、汉字的起源
上古时代发明:汉字由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
确切历史:目前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
二、汉字的发展阶段
甲骨文:
时代:殷商时代。
特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记事。
金文:
时代:商、周、秦、汉都有这种文字,盛行于西周。
特点: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字形较甲骨文更为规整。
篆文:
时代:春秋战国和秦代。
分类: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小篆为秦统一六国后的标准字体。
特点:字形匀称整齐,笔画圆润流畅。
隶书:
时代:出现于秦代,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界。
特点:字形扁方,笔画有波折,书写更为简便。
楷书:
时代: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并一直沿用至今。
特点:字形方正,笔画清晰,结构严谨,成为我国历史上手写字体的标准楷书。
综上所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隶书再到楷书的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语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以前的远古时期。如果那时的汉语已经独立,那就可以称之为原始汉语。进入周秦两汉,进入了上古期,上古音的字音结构显示出复杂性,包含复辅音声母和多样的韵尾形态。
魏晋六朝至隋初唐,是中古前期,这一阶段的语音变化显著。复辅音声母中的通音演变为音节的介音,韵尾的擦音成分消失,超音段特征由伴随状态转变为以音高(平仄)和音长(舒促)为主要区分依据。标准语的音节结构模式已经形成,由“CMMVE”五音段和“平上去入”四超音段组合而成。
中唐五代为中古后期,尽管字音结构与前期相似,但随着全浊声母性质的变化,声调出现分化,内部韵律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进入宋元明清,即近代期,汉语方言的现代格局基本形成,标准语的音节结构稳定为“CMVE”四音段模式。音位的合流和分化频繁,声母和韵尾类型减少,全浊音声母与清声母趋向融合,入声韵尾逐渐弱化,声调开始简化合并,字音结构也随之变得更为简洁明了。
扩展资料
汉语的历史叫做汉语史,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三大块,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现象及其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现象及其历史演变规律。汉语研究的历史叫做中国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史主要研究历代研究汉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主要观点。
中国文学史根据不同的学术观点有不同的分期方式,但较为通行的分类法将之划分为上古期、中古期和近古期。这种三分法是根据文学发展的特点和重要历史节点来设定的。具体分期如下:
1. 上古期:这一时期涵盖了先秦至两汉,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
-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包括了诸子百家、诗经、楚辞等早期文学形式。
-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以赋和散文的发展为特色。
2. 中古期:从三国魏晋时期到明朝中期,大约是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 第三阶段:魏晋至唐中期,诗歌开始兴盛,出现了建安七子、初唐四杰等。
- 第四阶段:唐中叶至南宋末,诗词达到鼎盛,有唐诗、宋词等文学成就。
- 第五阶段:元初至明中叶,戏曲和小说开始显著发展。
3. 近古期:从明朝中期到五四运动,大约是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 第六阶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文学作品反映了晚明社会的复杂性。
- 第七阶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新文学开始萌发,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发生碰撞。
请注意,上述分期和文学成就的描述仅为简化概述,每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和特点都极为丰富和复杂,涉及诸多文学流派、作家和作品,上述分期及内容仅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汉字的历史和现状如下:
1. 公元前2至1世纪,汉字已出现在西域地区。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汉语言文字开始在该地区使用和传播。自那时起,汉语言文字成为西域各国官方必须使用的语言文字。
2. 唐朝时期,汉语言文字不仅成为西域地方政权通行的语言文字,还成为西域各族人民自觉学习的语言文字。
3. 西辽王朝统治西域期间,推行汉文,使得汉语言文字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4. 元朝时期,提倡学习汉法,使用汉语言文字进行科举考试,培养了许多精通汉语言和文字的著名学者。
5. 明朝时,汉语言文字继续在西域传播。
6. 清朝统一西域后,公务活动中除了使用满文,主要还是使用汉语言文字。清朝后期,随着汉民的大量迁入,汉语言文字在西域逐步得到广泛使用,并逐渐成为新疆各民族通用的语言和文字。
7. 对于现代汉语来说,规范汉字包括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整理简化的字两部分。经过整理简化的字是指经国务院或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以字表等形式正式颁布的现代汉字规范。未整理简化的字是指历史流传下来的,沿用至今,未经过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传承字,例如“人”、“山”、“川”、“日”、“水”、“火”等字。
以上就是汉语历史的全部内容,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如果学习和使用汉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万个汉字的音形义的话,那汉字将是世界上没人能够也没人愿意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