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历史?江门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是西江下游的重要位置,珠江水系的西江发源于云南马雄山东麓。历史上,西江携带大量泥沙流经多个省份,最终在江门形成了独特的三角洲地形,象征着人手的五个手指——磨刀门、泥湾门、虎跳门、崖门及横门,这里是太平洋南海的门户,江门处于西江五个出海口的核心位置,战略意义重大。那么,江门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人口约395万。该市下辖蓬江、江海两个区和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县级市,是中国著名的侨乡。
江门得名于地处西江与蓬江交汇之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的自然景观。"江门"一词因此而来。在江门设立市之前,为新会县的一部分。在元末明初(1368-1388年)时期,这里已形成墟集。到了十七世纪,江门墟因商贸活动而繁荣起来,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地区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定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有江门北街海关,成为广东省八大关之一。随着西方近代工业和文化的引入和发展,江门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1925年,江门被定为省辖市。但在1931年,市建制被撤销,再次归新会县管辖。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后,于1951年1月再次被定为省辖市。此后,江门先后隶属于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1983年,江门市成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七县。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设立阳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
早在元末明初,这里便形成墟集。
江门的商品经济萌芽于14世纪,在蓬江区圩顶的地方有一个小圩集,每逢一、三、五圩期,邻近四乡的农民和渔民将生产的农副产品及鱼产品拿到这里销售或交换。
后来圩集逐渐向海滩扩展,到16世纪,已发展成为“千艘如蚁集江滨”相当热闹的商品集散地。
到了明末清初,更是“客商聚集,交易以数百万计”。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粤海关成立,在江门设立正税口,俗称“江门常关”。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根据《中英缅甸通商条约》专款,江门成为了西江的第一个上下客货停靠站,属三水管辖的一个分支机构。
同年10月,粤海关在江门设立办公所,这是首次以条约形成把江门定为人和商品入境的小关口,江门也就成为了西江南路对外贸易的水路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中心。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0年)江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成为了五邑乃至粤西地区的对外通商口岸,清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四(即1902年9月5日),强迫清 *** 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即《马凯条约》),将江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相应设置海关。
1904年3月7日,江门海关正式成立,粤海关把江门和甘竹两个常关划为江门海关管辖。
新会的历史早于江门,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至1388年),新会县的墟集已初具规模。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凭借其商贸活动逐渐兴盛,成为珠江三角洲的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的商品多在此集散。1904年,江门被设立为对外通商口岸,北街海关也随之成立,成为广东八大海关之一。在此期间,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相继引入并发展。1925年,江门正式成为省辖市,但1931年又撤销市建制,重新归入新会县管辖。1949年10月23日,江门获得解放,1951年1月再次改为省辖市。随后,江门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先后隶属于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等。
1983年,江门市正式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管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标志着江门市的行政区划进一步调整。1992年至1994年间,江门五县相继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并入江门市区,市辖范围包括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这使得江门市的辖区范围广为人知,被称为“五邑”,并闻名海内外。
新会与江门之间的历史联系紧密,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也体现在文化传承上。
约600多年。
元至正后期至明洪武初年(约1360-1370年),在肄水(西江)出口江门海西岸地域形成商贸墟集,称江门墟。民国十四年(1925年)11月26日,为省辖市。1970年,降为县级市,归佛山地区领导。1975年11月,复改为省辖地级市。
墟顶老街位于江门,是江门城区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地理起源:远在1000年前,江门仅有一些小岛浮于水面,其中蓬莱山、烟墩山和凤凰山较为突出。宋代时,西江在新会出海,其支流蓬江切过蓬莱山和烟墩山,因两山对峙如江之门户,“江门”由此得名。
墟场形成: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先人在蓬莱山西山坡开辟了名为“江门墟”的墟场,而街道位于墟的最高处,所以称为“墟顶街”。当时,今兴宁路、仓后路、长堤一带还是蓬江河面,每逢农历二、五、八日墟期,人们划船而来,在水埗头下的河岸停靠船只,再经石板台阶进入墟场。
市场划分:后来为便于管理市场,墟场被划分为多个摆卖地点,如今的“卖鸡地”“京果街”“打铁街”等街道名称,便是沿用了旧日摆卖地点的名称,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后续发展:墟顶街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已有600余年历史。清光绪元年,墟顶街已有“三桁瓦 ”的招牌。随着电视剧《狂飙》的热播,作为三十三墟街一部分的墟顶老街成为网红打卡点,重新焕发生机。
以上就是江门历史的全部内容,江门市2002年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辖区范围俗称“五邑”。共同的历史,同出一宗的地缘人缘,加上海外对五邑的影响,使江门五邑展现出丰富的民俗风情。其中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四县俗称“四邑”,加上鹤山则称“五邑”。江门市区为蓬江区和江海区。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