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历史?嘉峪关有“天下第一雄关”“河西第一隘口”的别名,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下是详细介绍:地理环境: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有“河西咽喉”“连陲锁钥”之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建筑结构: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那么,嘉峪关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嘉峪关有“天下第一雄关”“河西第一隘口”的别名,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下是详细介绍:
地理环境: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有“河西咽喉”“连陲锁钥”之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
建筑结构: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其防御体系完备,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布局。
主要景观:包括嘉峪关关城(明长城西端第一重关)、悬壁长城(有“西部八达岭”之称)、长城第一墩(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墩台)、魏晋墓群(有1400多座魏晋时期地下壁画砖墓)等。
历史意义:它是明代长城沿线修筑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军事关隘,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曾是后勤保障地、政府朝贡关口和民间通商口岸,对明朝、蒙古国、西域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文化传说:流传着击石燕鸣、定城砖、冰道运石等故事。
1、石燕鸣相传
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
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2、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期,有个奇女子,名叫为孟姜女。她的丈夫叫范喜良。二人情感深厚,却在成亲的大喜日子。官差闯入家门,将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苦力。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终于决定到长城去寻找丈夫。一路上的艰难暂且不说,她凭着坚定地的信念和对丈夫深情,来到了长城。此时的长城一道长长的城墙,孟姜女寻来找去,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于是对旁人询问却得知自己的丈夫已经去世,连尸体都被埋在了长城底下。
孟姜女大悲之下,嚎啕痛哭,整整哭了三天三夜,把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倒了下来,下面正是范喜良的尸首
3、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在城下痛哭,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十分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务必参拜的地方。
嘉峪山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著那一带的良田,养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
嘉峪关长城的历史沿革如下:
起源与选址:嘉峪关的历史可追溯到631年前,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冯胜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看中了嘉峪塬西麓这块战略要地,因其东邻酒泉,西接玉门,背倚黑山,南接祁连山,是咽喉地带,故决定在此建设关城。
建设过程:嘉峪关关城的建设始于明洪武五年,并经过168年的精心打造,直到1540年才宣告完工。其建设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先有水,后置关,再建楼,最后筑长城,这种有序的建设方式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
防御体系:嘉峪关城池布局严谨,由三重城郭构成,包括内城、瓮城和罗城,形成了立体的防御网络。内城是核心,周长640米,面积达2.5万平方米,东西两门外各设瓮城,面积约为500平方米,南开门。西瓮城的西面还有一座罗城,进一步增强了防御能力。
建筑与文化:关城内的建筑丰富多样,包括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以及文昌阁等,这些古迹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还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技艺和对防御工事的严谨态度。
地位与影响:嘉峪关长城位于河西走廊的中西结合部,是明朝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嘉峪关已有641年的历史。以下是关于嘉峪关历史的详细介绍:
一、建设背景与时间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
关城始建于1372年(明洪武五年),由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并建设。
二、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
嘉峪关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是咽喉要地。
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
三、关城布局与建筑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
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有“嘉峪关”三字。
关城内现有建筑主要包括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军事功能,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
四、历史地位与影响
嘉峪关素有“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之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如今,嘉峪关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
以上就是嘉峪关历史的全部内容,嘉峪关长城的历史沿革如下:起源与选址:嘉峪关的历史可追溯到631年前,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冯胜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看中了嘉峪塬西麓这块战略要地,因其东邻酒泉,西接玉门,背倚黑山,南接祁连山,是咽喉地带,故决定在此建设关城。建设过程:嘉峪关关城的建设始于明洪武五年,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