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分类 > 历史

杆秤的历史,中国杆秤的历史

  • 历史
  • 2025-06-21

杆秤的历史?中国杆秤工艺历史悠久,流传着多种传说。一说鲁班以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为灵感,创制了13两一斤的秤,秦始皇时期则增加“福禄寿”三星,定为16两。另一种说法是范蠡发明,通过观察鱼贩交易而得启示,后来改良为13两秤,警示商家诚信。1950年代,国家推行度量衡改革,统一为10两一斤。汉中杆秤制作源于抗日战争时期,那么,杆秤的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初二物理作业自制杆秤

现代社会称量比较重的大宗物资常用磅秤(地磅、普通磅秤等),稍微轻一些的用电子秤、弹簧秤,贵重微量物品或实验室里常用天平。而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曾经担纲称量主角的杆秤则越来越退出历史舞台了。如今,在大多数超市、菜场甚至禁止使用,只是流动小商贩偶尔用到这物件。

民间有个口头禅叫 “半斤八两”, 意思是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不相上下,其来源是因古时候使用的杆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表述方式,实际上是相等的。

这种杆秤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鲁班(又称公输盘)发明的;还有一种说法杆秤的发明者是差不多同时期的那位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的楚国人范蠡。无论是谁,至少说明杆秤在我国很早就作为称量器具而存在。

在一根木质杠杆上安装吊绳作为支点,一端挂上重物,另一端挂上秤锤,就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 杆秤就是由秤锤、秤杆和秤盘(有些称量比较重物品的杆秤用“秤钩”代替“秤盘”)组成。 秤锤在古代称为“权”,它是按轩辕星座(主雷雨的神仙星宿)表意制作;秤杆称作“衡”,代表另一星宿——紫薇星座;由此衍生出“权衡轻重”、“权衡权衡”、“权变”这些常用说法,数理科学中的所谓的“加权”、“权重”也是由此而来的。

古代十大杠杆工具

秤的历史和由来如下:

最早的“秤”提到“秤”,首先还得从最古老的称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器具——“天平”说起.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人肩挑担,支点在中间,两端等重,若两端悬挂重物不等,就必然向重的一端倾斜.基于种种直观的对称思想,人们创造出等臂天平。

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天平杠杆,出自埃及第三王朝,距今已有4500年了,如今保存在伦敦科学博物馆.天平横梁经钻孔穿线作为支点和力点,不仅其等臂性难以保证,而且在其平衡时摩擦阻力大。

秤简介:

秤亦作“称”。衡器。或将不等臂的衡量轻重的器具皆称为秤,或指以看秤星计被称物重量的提系杠秤,或单指秤杠。战国时已有不等臂衡器。

国内杆秤始于何时,尚无定论。出土的楚国王铜衡杆,上有十等分的刻度,推测是称量时作为在不同部位悬挂权和重物的标志,很可能是从等臂天平过渡到杆秤时出现的一种衡器。东汉以后演变为从秤星看重量的秤。

杆秤:

杆秤由第一类杠杆组成,其重点在支点外端。称重时根据被称物的轻重,使砣与砣绳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时砣绳所对应的秤杆上的星点,即可读出被称物的质量示值。

中国杆秤的历史

中国古代杆秤始于何时并无定论。它是在天平秤的基础上改进和发明的。

西周,最晚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秤”。根据考古发现的“权”(秤砣),是一种砝码,断定为“天平”原理的秤。提纽在秤杆的中间,两头为秤盘,一头放被衡量物,另一头加“权”,权重等于物重。

利用杠杆原理的杆秤,比天平秤出现略晚,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两件“王铜衡”,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衡器,是不等臂衡秤,属于从天平向提系杆秤发展的过渡型衡器。

考古能证实的,真正的杆秤出现在三国、东汉时期。

杆秤的来历

杆秤是我国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发明的。

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

后来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

扩展资料:

范蠡的成就

1、商业成就

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丘,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

2、政治成就

卧薪尝胆,二十年磨一剑,公元前476年,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此时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使国力严重消耗,后方空虚,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越国经过近20年的精心准备,国力强大,范蠡建议勾践立即兴兵伐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杆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蠡

秤杆上的16星图解

杆秤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来称质量的简易衡器,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提绳等组成,其来源和发展历史十分悠久

关于杆秤的来源,存在多种传说。一种说法是木杆秤由鲁班发明,他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另一种说法是杆秤由范蠡所制,他受井水取水原理的启发,发明了杆秤,同样以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并添加了福禄寿三星,意为缺斤少两会折福、折禄、折寿。这些传说为杆秤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

在历史长河中,杆秤经历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等,显示了杆秤的早期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杆秤的制作工艺和材料逐渐改进,如汉代出现的各种规格的杆秤砣,以及后续对秤杆材质的改进等,都体现了杆秤的不断进步。

到了现代,尽管电子秤等现代衡器逐渐普及,但杆秤在特定场合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被视为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在一些地区,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还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以上就是杆秤的历史的全部内容,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1984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