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分类 > 历史

和平县的历史,和平县志人物卜恨生

  • 历史
  • 2025-05-18

和平县的历史?五代时期,南汉时期复称龙川县,和平县归属于循州龙川县。宋代,龙川县改称雷江县,和平县归属于循州雷江县。宋高宗时期,复称龙川县,和平县归属于循州龙川县。元代,循州升留,和平县归属于循州路的龙川县。明代,循州并入惠州,和平县归属于惠州府的龙川县。明正德十三年,都御史、那么,和平县的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和平县著名历史人物

广东省和平县属于河源市。

和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粤赣两省三市交界,东连龙川县,南邻紫金县,西毗连平县,北与江西省定南县、寻乌县接壤。和平县是京九铁路入粤第一县、广东沿海地区向内陆辐射的一个桥头堡,也是粤东北及赣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和平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置县以来,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和平是客家人聚居地,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人崇文重教,英才辈出,如清代翰林学士彭士望、抗日名将罗卓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选平、原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顾问罗天等均为和平客家人。

此外,和平县还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地下指挥所所在地,拥有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平县先后被授予“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卫生县城”、“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等荣誉称号。

综上所述,和平县属于广东省河源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

和平县历史名人录100个

中国的和平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上古时期,《禹贡》记载的九州中,和平归属于杨州。春秋战国时期,和平地名屡经变迁,战国时被称为杨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和平被划入南海郡的龙川县管辖。隋朝时,和平隶属于循州总管府的河源县。唐朝时期,和平县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从石城县到河源县,再到雷乡县,最终归属还丰郡雷乡县。五代南汉时期,和平再次成为循州龙川县的一部分。宋代,和平名称有所变化,先为雷江县,后又恢复为龙川县。元代,循州升格为路,和平随之改为龙川县的一部分。

明朝洪武年间,循州并入惠州,和平归属惠州府龙川县。明正德十三年,王守仁平定农民起义后,增设和平县,以“和平”命名,县治设在阳明镇。明代后期,和平县又经历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如析出连平州和补入河源县的部分领土。清朝和民国时期,和平县的行政区划没有重大变动。

1949年,和平县在青州山塘成立人民政府,随后并入连平县。1958年,和平县与连平县合并为九连县。1959年,县治迁至忠信,更名为连平县。1960年,和平县回归原名并迁回阳明镇,归属韶关专区。1962年,和平县再次独立,归属惠阳地区。1988年,和平县成为河源市辖县。2000年,和平县下辖20个镇,人口总数为350760人。

和平县历史大事记

和平县历史文化悠久,追溯至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县前夕,“和平广洞,良善数千家”。初时,县内经济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居民辛勤耕耘,发展出了“玉米窝”、“千担坝”等种植地,但因连年天灾人祸,导致田园荒芜,百业凋零。至崇祯十五年(1642),全县仅存1994人。

清初,县内一些有远见的县令采取措施促进生产恢复和发展,如稳定赋税、新增人口不加赋税、鼓励开山种粮、种豆,筑路架桥,建仓赈灾,兴办教育等,至康熙六十年(1721),全县人口增至2252人,田地山塘面积达到3.0797万亩,赋税收入为银6359两。

此后,至清代中叶,社会相对安定,大批“客家人”因战乱、灾荒或官职迁调等原因迁居至和平县开发。他们运用科学文化与技术,发展农业、手工业,兴办商埠、当铺,使得造纸、陶瓷、酿酒等行业初具规模。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平县经济发展缓慢。

民国元年(1912),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县内利用丰富资源兴办陶瓷、竹木加工等手工业,工场、作坊数以百计,从业人员上千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大埔、潮汕、兴梅等商人纷纷开店设铺,广州、惠州等地的盐、鱼、百货、洋货涌入,赣南地区的米、豆、土特产品流入,和平县成为南北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

和平县志人物卜恨生

和平县名称的由来包含三种不同的说法,以下是详细的解读:

首先,根据史书记载,《王阳明全集》记载了和平县设立的经过。王阳明在将和平巡检司迁移到俐头后,他建议并得到朝廷批准,将新设立的行政区域命名为和平县,体现了地名与县名的直接关联。这表明和平县的命名并非偶然,而是王阳明的智慧和贡献。

其次,新编《辞海》对和平的定义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平县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北部,与江西省接壤,京九铁路途经,明朝始设。其名称源于境内的和平峒,寓意着与战争相对的安宁与和谐。县内农业和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如制药、食品等行业,同时也有诸多名胜古迹,如李田仙岩。

民间流传的故事则讲述了王阳明在征讨农民暴动后,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民众福祉,设立了一系列以“和”与“平”为理念的县名。这些传说尽管与历史记载有所出入,但反映出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遵守礼义、服从统治、安居乐业的价值追求。王阳明的这些举措深得人心,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扩展资料

和平通常指没有战争或没有其它敌视暴力行为的状态,也用来形容人的不激动或安静。通常,维持国家关系之间的和平状态是多数人或组织的企盼,尤其是类似联合国这类国际组织。

王阳明与和平县的关系

1. 广东省和平县隶属于河源市,位于该省东北部,东江上游,与赣边境的九连山区接壤。

2. 和平县总面积为2292.08平方千米,下辖17个镇,其中阳明镇是县政府所在地。

3. 和平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主要河流为阳明江,该江在东水镇汇入东江。

4. 到2020年末,和平县常住人口达到35.39万人。

5. 和平县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当时王守仁御史南赣巡抚上奏朝廷设立和平县治。

6. 和平县是京港高速铁路、粤赣高速公路、京九铁路南下入粤的第一站,也曾是中央苏区县、中国温泉之乡、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

7. 河源市,别称槎城,是广东省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东北部、东江中上游、韩江上游地区,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通道。

8. 河源市总面积为1.57万平方千米,下辖1个区、5个县,以及河源国家高新区、江东新区。

9. 2021年末,河源市常住人口为284.09万人。

10. 河源市历史上有佗城,是岭南最早的建邑之地,南越王赵佗曾为首任龙川县令。

11. 河源市是客家人在岭南最早开发的地区,孕育了中共首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阮啸仙、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等知名人士。

12. 河源市曾是东江纵队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广东最早的解放区之一。

以上就是和平县的历史的全部内容,其次,新编《辞海》对和平的定义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平县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北部,与江西省接壤,京九铁路途经,明朝始设。其名称源于境内的和平峒,寓意着与战争相对的安宁与和谐。县内农业和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如制药、食品等行业,同时也有诸多名胜古迹,如李田仙岩。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