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我国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降水分布特点怎么回答 我国降水特点及原因 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
降水是是一种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水或固态水降落到地面的现象春悔伏,它包括雨、雪、露、霜、霰、雹等降水形式。
它是受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是水循环过程的最基本环节,又是水量平衡方程中的基本参数。降水是地表径流的本源,亦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与时间变化上的不稳定性又是引起洪、涝、旱灾的直接原因。
人工降水就是根据自然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需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并与其他云滴碰撞合并而增大形成降水。对于不同的云,需采用不同的催化方法。
形成降水的条件有三个:
①要有充足的水汽;②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③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称为雨,按其性质可分为:
①连续性降水,时间长,尺度中等;②阵性降水,时间短,强度大;③毛毛雨,形如牛毛。
根据其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等,具体通过降水量来区分。
小雨:雨点清晰可见,无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前指屋檐只有滴水,12h内降水量小于5mm或24h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过程。
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h内降水量5~15mm或24h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h内降水量15~30mm或24h内降水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凡24h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
暴雨:12h内降水量30~70mm或24h内降水量50~100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12h内降水量70~140mm或24h内降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h内降水量大于140mm或24h内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大气中气流上升的方式不同,导致降水的成因亦不同。按照气流上升的特点,降水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1)对流雨。由于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使气块强烈上升,气温急剧下降,水汽迅速达到过饱和而产生降水,称其为对流雨。对流雨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随雷电现象,故又称热雷雨。从全球范围来说,赤道地区全年以对流雨为主,我国通常只见于夏季。
(2)地形雨。暖湿气流运动中受到较高的山地阻碍被迫抬升而绝热冷却,当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凝结降水,也就是地形雨。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的迎风坡。在背风的一侧,因越过山顶的气流中水汽含量已大为减少,加之气流越山下沉而绝热增温,以致气温增高,所以背风一侧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
(3)锋面雨。当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时,暖湿气流交界面上升而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降水,称其为锋面雨。锋面雨一般具有雨区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温带地区,包括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锋面雨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降水分布特点
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降水具有以下特点。
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
总的特点是东南部湿润多雨、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广大西北内陆地区(除新疆西北部个别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很少。根据我国各地降水量分布的特点,全国大致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型地带。
(1)十分湿润带。相扒携当于年平均降水量1600mm以上的地区。主要包括浙江大部、福建、台湾、广东、江西、湖南山地、广西东部、云南西南和西藏东南隅等地区。
(2)湿润带。相当于年平均降水量1600~800mm的地区。包括沂沭河下游、淮河、秦岭以南广大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大部分地区。
(3)过渡带。通常又叫半干旱、半湿润带。相当于年平均降水量800~400mm的地区。包括黄淮海平原、东北、山西、陕西的大部、甘肃、青海东南部、新疆北部、西部山地、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部地区。
(4)干旱带。相当于年平均降水量400~200mm的地区。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宁夏、甘肃大部、青海、新疆西北部和西藏部分地区。
(5)十分干旱带。相当于年平均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包括内蒙古大部、宁夏,甘肃北部地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及广阔的藏北羌塘地区。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
我国的降水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年际变化更大、更突出。
(1)不同地区年降水量极值的对比: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大小,通常可用实测年降水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Km来反映。Km越大,说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就越大;Km越小,说明降水量年际之间均匀,变化很小。就全国而言,年降水量变化最大的是华北和西北地区,丰水年和枯水年降水量之比一般可达3~5倍,个别干旱地区高达10倍以上。这是因为越是干旱地区,其年降水量绝对值小,相对误差大的因素起了一定作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相对北方要小,一般丰水年降水量为枯水年的1.5~2.0倍。
(2)不同地区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的变化情况: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的变化越大,表示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越大;反之则越小。我国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在地区上的分布情况如下:西北地区,除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地年降水量变差系数较小以外,大部分地区的Cv值在0.40以上,个别干旱盆地的年降水量Cv值可高达0.7以上。
因此,广大西北地区的年降水变差系数是全国范围内的高值区;次高值区是华北和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地区,为0.25~0.35。黄河中游的个别地区也在0.4以上。东北大部地区年降水量Cv值一般为0.22左右,东北的西部地区,可高达0.3左右。南方十分湿润带和湿润带地区是全国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变化最小的地区,一般在0.20以下,但东南沿海某些经常遭受台风袭击的地区,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年降水变差系数Cv值一般在0.25以上。
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
我国大部地区的降水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雨季随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进退变化而变化。除个别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冬季,我国大陆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的控制,气候寒冷,雨雪较少。春暖以后,南方地区开始进入雨季,随后雨带不断北移。进入夏季后,全国大部地区都处在雨季,雨量集中,是举国的防汛期。因此,我国的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显著特点。秋季,随着夏季风的迅速南撤,天气很快变凉,雨季也告结束。
从年内降水时间上看,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夏季风来得早,去得晚,雨季较长,多雨季节一般为3~8月或4~9月,汛期连续最大4个月的雨量占全年雨量的50%~60%。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雨季为6-9月,这里是全国降水量年内分配最不均匀和集中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汛期连续最大4个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有时甚至一年的降水量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一两场暴雨中。例如1963年8月海河流域的一场特大暴雨,最大7天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北方不少地区汛期1个月的降水量可占年降水量的半数以上。
和世界上某些国家相比,我国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的程度和印度大体相仿,但与西欧一些国家相比,我国降水年内分配不均的程度比欧洲一些国家严重得多。以法国为例,法国各地全年降水量除山地外,一般在500~1000mm,自西向东递减。可分为4个区:大西洋沿岸区,年降水量800mm左右;巴黎盆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年降水量600~700mm;东部孚日山以东的莱茵河谷区,年降水量500mm左右:高山区,向风坡(西坡)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mm以上,背风坡(东坡)仅600mm左右。法国全国各地汛期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比例大都在40%左右,发生月份一般为7~10月或9~12月。
除此之外,欧洲其他国家,如英国、西德、匈牙利等,境内降水量年内分配都比较均匀,与我国同纬度某些雨量站资料相比,它们的最大月降水量一般占年降水总量的9.6%~14.9%,我国高达24.2%~32.9%。也就是说,我国一些雨量站最大月降水量的集中程度是欧洲国家的2倍以上。欧洲国家中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36.2%~54.5%,我国高达72.2%~81.9%,也是2倍左右。
由于我国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尤其广大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更为严重,这是造成我国旱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威胁。因此,在我国如不发展灌溉,农业生产就没有保证。雨水排除所要排除的雨水,绝大部分是在较短促的时间内降落的,属暴雨性质,形成的雨水径流量比较大。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地多平原少的特征。
扩展资料:
1、南多北少
中国位于东亚季风区,由于阳光照射、气压分布、海陆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降水量在南方明显高于北方。其中,南部地区如华南、华东和西南山区等降水较为充沛,而北部地区如内蒙古、新疆等干旱气候区往往缺乏有效降水。
2、东多西少
东部地区(包括华东、华南、东北和台湾等)降水量相对较多,而西部地区(包括青藏高原、西藏和新疆等)则相对较少。这春帆是由于东部面积较小,主要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而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区则更加受干燥的西风影响。
3、山地多平原少
由于地形影响,我国山地地区的降水量往往比平原地区要高。山地地势高峻,容易形成气流的迫升作用,使得水汽向高空对流,凝结成云和雨水。相反,平原地带的海拔较低且地势较平,没有迫升作用,水汽不易上升,导致降水量相对较少。
4、降水季节分布特点
我国常见的降水类型有暴雨、大雨、中雨、小雨、雨夹雪、雪等。在时空分布上,不同类型降水季节分配有明显规律。
夏季是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而南方地区夏季的主要降水类型为暴雨和大雨;春秋季是华北、东北的主要降水期,此时降水类型为小雨和中雨;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为空旱期,但是东北地区和高原地区会出现大雪和雨夹雪等类型的降水。
总的来说,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在不同地域季节扒棚雹性分配也呈现差异化特征。了解和掌握这些和迅特点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利用水资源,完善水资源管理和防洪抗旱工作。
我国的年平均降水量为629毫米,分布极不均衡,西北内流区域平均为164毫米,而东南部外流区则达896毫米。另外我国降水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上也呈现出一定特点:
一、 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各地区差别很大,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
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这是受海陆位置和夏季风的共同影响所致。影响
我国降水的夏季风腔烂既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又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东部沿海地区距海较近,因而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而愈往西北内陆
受夏季风影响愈小,降水也就愈少。
从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也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秦岭一淮河
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一张家口 一兰州
一拉萨一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
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
边缘的一些地区年降水量还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
仅5。 9毫米,是中国的降水量最少的地方贺圆咐。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
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
均降水量禅纯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可达8000多毫米,是中国的降水量
最多的地方。
二、 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主要表现季节
变化和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是指一年内降
水量的时间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
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
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
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降水的年际变化是指年与年之间的降
水分配情况。
我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
变化较大,一般情况下,多雨区降水量年
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
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
大,尤其是内陆盆地的年际变化最大。
降水的空间、时间分布特点:
1、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2、总趋势脊誉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①干湿季明显,四季分明。冬季受高纬度来的偏北季风控制,气候干冷、风大。夏樱启段季主要受来自海洋的偏南气流影响,气候湿热、多雨。过渡季节即为这两种控制气流相互作用,天气冷、热、晴、雨多变。
②雨季起讫规律性明显。南方早,北方迟,东部早,西部迟。雨季结束,北方早,南方迟,东部早,西部迟。
③由于受季风影响,东部近海多雨,西部干旱少雨,南方比北方多雨。季风雨的多少及来临迟早均对农业生产产生深刻影响,甚至会引起大范围的水旱灾害。
④中国北旁纯部冬干冷、夏湿热,温度年变化与日变化比南方大。
我 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各地的年总雨量分布得极不均匀。东南沿海地区年总降水量可达2000 mm以上,而西北地区普遍在200 mm以下。总体而言,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但各地的降水特点又有明显差异。
总体来说,我 国各地区的年降雨量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首先,无论年总降雨量的多寡,我 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并且越往西和北,降雨就越集中。所谓雨季,就是指降水集中的时期,因而夏季是我 国最主要的雨季发生时期。
其次,全国大部地区的年降水表现为单峰型分布竖行,峰值出现在夏季;但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和华西地区的年降水量表现出了多峰型分布,除夏季外,春季和秋季的降水也非常显著,在不同地区造成了雨季的持续。
其中,华南地区为典型的双 峰型降水,主峰值出现在6 月中旬,峰值雨量平均超过50 mm,被称为华南前汛期雨季。随后,雨量迅速减小,并于7月中下旬降到谷值。到8月中旬,降雨会再次活跃而出现次峰值,称为华南后汛期雨季,该雨季主要由热带气旋的活动影响造成。两次降雨峰值之间大约间隔一个月。虽然华南的春雨和主峰值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中断,但该地区的春雨是非常显著的,春季降雨量(3—5月)可占年总雨量的35%,与夏季(6—8月)的38%基本持平。
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在一年中 出现了三个峰值,对应的时间依次为:5月中上旬,6 月下旬和8月下旬,分别代 表了春、夏和秋三册纤耐个季节的州春降雨盛期。长江中下游的春雨非常显著,整个春季的降水能占年总降水的32%,且降水在长江三角洲尤其明显,雨量仅略小于夏季峰值。其夏季主峰值为梅雨雨季。而第三峰值同样由台风或季风雨带南退时在长江流域停滞造成,平均雨量较小。
华西地区也为双 峰雨型,降水的两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初和9月初。两次峰值之间的间隔较短且雨量差别小,降雨次峰值反映出非常显著的秋雨现象,一般认为秋雨由冷空气活动造成,雨量不大,但雨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