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式?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文 首 :开 篇 点 题 、渲 染 气 氛 (散 文 ) 、埋 下 伏 笔 ( 记 叙 类 文 章 ) 、设 置 悬 念 ( 小 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那么,语文公式?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初中语文48个答题公式1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初中语文48个答题公式2
应该掌握的成语
1、安步当车:从容地步行,就当乘车一般。
1. 联想:通过阅读内容引发读者对相关事物的思考和联想。
2. 想象:在脑海中形成对文本描述的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场景。
3. 象征:通过具体事物来表示抽象概念或深层含义。
4. 对比:将两个相对立或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的特点或差异。
5. 衬托:通过与另一事物的对比,使某一事物更加突出。
6. 烘托:通过环境、气氛或其他人物的描述来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
7.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8. 先抑后扬:先描述事物的缺点或不足,再揭示其优点或价值。
9. 以小见大:通过小事物的描写,反映或揭示更广泛或更深层次的意义。
10.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向或理念。
11. 借物喻理: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或说明抽象的道理。
12. 寓巧于物:在事物描写中融入巧妙的手法或深层含义。
13. 借物喻人:通过描写事物来暗指或象征特定的人物。
14. 状物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15. 借景抒情:利用自然景色或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16. 情景交融:情感与景物描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17. 借古喻今:引用历史事件或人物来比喻当前的情况或道理。
18. 运用典故:引用经典故事或历史事件来增强文本的表现力。
很多同学在复习的过程总会遇到或大或小问题,总觉得自己复习的不错,一测验就发现了问题,答题时不知道该如何入手,不知道该从哪几方面答题才能得高分。可以记住一些常万能的答题公式。记住了就可以套好多题型。
一、文章开头的作用公式:
1、引起下,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时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二、文章结尾的作用公式:
1、深化中心升华感肩。
2、对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三、一句话或者一段话的作用公式: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四、常见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公式:
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五、语言特色评价用词公式: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文的万能公式具体如下: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2、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对比:强调了……突出了……;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语文公式是指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文公式:
1. 比喻: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以突出其相似之处。例如,“他像一头狂暴的狮子,怒吼着冲向敌人”,用狮子比喻主人公的愤怒和勇气。
2. 拟人:将事物赋予人的特征或情感,使其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月亮羞涩地躲进了云层”,将月亮比作一个害羞的人,赋予其羞涩的情感。
3. 排比:用一组相似的词语或句子,表达强烈的情感或增强语势。例如,“我爱秋天,因为它金黄的落叶,因为它香甜的果实,因为它凉爽的秋风”,用排比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4.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来达到强调或幽默的效果。例如,“他的力气大如牛”,用夸张的手法形容主人公的力量之大。
5.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情感或观点。例如,“难道你不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吗?”通过反问来强调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6. 借代:用与事物密切相关的特征或物品,来代替事物本身。例如,“我知道他的消息,因为他寄了一封信给我”,用“信”来代指“他的消息”。
这些语文公式在写作中常常被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以上就是语文公式的全部内容,语文公式是指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文公式:1. 比喻: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以突出其相似之处。例如,“他像一头狂暴的狮子,怒吼着冲向敌人”,用狮子比喻主人公的愤怒和勇气。2. 拟人:将事物赋予人的特征或情感,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