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通史?二十四史中一部完全意义上的通史是《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那么,中国历史通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呼唤新的历史解读方式。《中国通史》作为一部普及图文版,吸收了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了季羡林先生倡导的“大国学”的全球史观。这部通史在揭示历史演进规律、民族兴衰因由和人物成败奥秘的同时,也注重引导读者从历史预知未来能力的全面提升,成为了今天读者解读历史智慧的最佳范本。
这部《中国通史》以生动的故事讲述历史,让读者发现历史其实很有趣。它既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又具备历史科学的教科书价值。本书是目前为止出版的通史当中最具可读性的版本。
历史不应只是抽象的文字叙述,而应是充满美感、直观的历史。《中国通史》创造性地构建了独特的图史体系,通过丰富的人物图、文物图、军事图和图片说明,呈现了一部前所未有的图说中国史,让读者赏心悦目。因此,本书也是一部最好看的中国通史。
1、本质不同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中国通史》是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总主编,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人共同撰写,迄今参与编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
2、记录时间不同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
《中国通史》撰述的范围为中国境内,时间跨度从远古时代始至近代,是对中国历史全面、系统的论述,集中体现了该书编写时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3、记录内容不同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二十四史》内容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中国通史》包含从远古时代始至近代,经济、政治、民族、军事、文化、中外关系、历史人物等多方面内容,史料翔实。
二十四史中一部完全意义上的通史是《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扩展资料: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中国通史是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通史性著作,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下是中国通史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讲述了中国历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包括中国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秦汉时期:讲述了秦朝统一中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以及汉朝的建立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以及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国通史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不仅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学习中国通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通史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著作,共分为多个卷目,涵盖从远古时代到近代的历史进程。以下是各卷的主要信息:
第一卷为导论卷,由总主编和主编共同编撰,于198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卷为全书奠定了基础,梳理了历史研究的脉络。
第二卷详细探索了远古时代,同样由总主编主持,199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读者可以从中深入了解远古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特征。
第三卷上、下册则聚焦于上古时代,同样由总主编编纂,1994年问世。这一卷目提供了更深入的古代文明研究。
第四卷至第十卷分别对应中古时代的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和清代,每卷都由总主编和多位主编共同编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连续发展。这些卷目在1995年至1996年间陆续出版。
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是近代历史的前编与主编部分,分别于1999年完成,深入剖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历史转型。
扩展资料
《中国通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出版后数十年内不断重印再版,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通史的全部内容,中国通史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著作,共分为多个卷目,涵盖从远古时代到近代的历史进程。以下是各卷的主要信息:第一卷为导论卷,由总主编和主编共同编撰,于198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卷为全书奠定了基础,梳理了历史研究的脉络。第二卷详细探索了远古时代,同样由总主编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