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分类 > 数学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方根教学设计

  • 数学
  • 2024-08-24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 1.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及性质;(重点)2.会用不等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 有一群猴子,一天结伴去摘桃子.分桃子时,如果每只猴子分3个,那么还剩下59个;如果每只猴子分5个,那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华东师大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共187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百度搜索“飞翔教学资源网”就可以到我们网站

5.1相交线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人教版七下数学教案全册免费

科学的教案设计总是以某种七年级数学教学理论为依据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 ,希望你们喜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5.3.2命题、定理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的概念,并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初步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下列问题: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学生能积极的思考教师所出示的各个问题复习巩固有关的知识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给出下列语句,

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

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学生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分析每个语句的特点.思考:你能说一说这4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并能耐总结出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初步感受到有些数学语言是对某件事作出判断的.

教师给出命题的定义.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3)命题的组成.

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人教版

数学教案主要是课时计划和教学计划的书面呈现。所以,下面不妨和我一起来阅读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

1.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及性质;(重点)

2.会用不等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有一群猴子,一天结伴去摘桃子.分桃子时,如果每只猴子分3个,那么还剩下59个;如果每只猴子分5个,那么最后一只猴子分得的桃子不够5个.你知道有几只猴子,几个桃子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不等式

【类型一】 不等式的概念

下列各式中:①-3<0;②4x+3y>0;③x=3;④x2+xy+y2;⑤x≠5;⑥x+2>y+3.不等式的个数有()

A.5个 B.4个 C.3个 D.1个

解析:③是等式,④是代数式,没有不等关系,所以不是不等式.不等式有①②⑤⑥,共4个.故选B.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不等式的判定,一般用不等号表示不相等关系的式子是不等式.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识别常见不等号:>,<,≤,≥,≠.如果式子中没有这些不等号,就不是不等式.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类型二】 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根据下列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

(1)x与2的和是负数;

(2)m与1的相反数的和是非负数;

(3)a与-2的差不大于它的3倍;

(4)a,b两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两倍.

解析:(1)负数即小于0;(2)非负数即大于或等于0;(3)不大于就是小于或等于;(4)不小于就是大于或等于.

解:(1)x+2<0;

(2)m-1≥0;

(3)a+2≤3a;

(4)a2+b2≥2ab.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

【类型三】 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

亮亮准备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买一台学生平板电脑.他现在已存有55元,计划从现在起以后每个月节省20元,知道他至少需要350元,则可以用于计算所需要的月数x的不等式是()

A.20x-55≥350 B.20x+55≥350

C.20x-55≤350 D.20x+55≤350

解析:此题中的不等关系:现在已存有55元,计划从现在起以后每个月节省20元,知道他至少需要350元.列出不等式20x+55≥350.故选B.

方法总结: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时,要找准题干中表示不等关系的两个量,并用代数式表示;正确理解题中的关键词,如大于、不大于、小于、不小于、不足、不超过、至少、至多等的含义.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探究点二:不等式的性质

【类型一】 比较代数式的大小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A.由a>b得ac2>bc2

B.由ac2>bc2得a>b

C.由-12a>2得a<2

D.由2x+1>x得x<-1

解析:A中a>b,c=0时,ac2=bc2,故A错误;B中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符号不改变,故B正确;C中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右边也应乘以-2,故C错误;D中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故D错误.故选B.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不等式的性质,注意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2题

【类型二】 把不等式化成“x>a”或“x

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

2024初一数学课本电子版

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掌握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设计是每个老师需要掌握的技能。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生一起共同进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教师的备课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优秀备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七年级下数学试卷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 平方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想一想:

1、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3、-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三、知识引入:

一个正数a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我们用a表示a的正的平方根,读作

“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这个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另一个负的平方根记为-a.0的平方根是0,0的算术平方根也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1、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2、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

如52=25,(-5)2=25∴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3、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五、知识应用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49②1.69③(-0.2)2

2、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②0.09

以上就是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全部内容,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的第8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历探索与推导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与推理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一、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学习了整式的概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