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数学动点问题?动点问题三大公式是(a+b)÷2。一、解题技巧 1. 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2. 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初一上册数学动点问题?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格式我不是很会写,所以个是你自己思考哦。
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
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数。
(2)
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当点P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的速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P点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
这个题没图。
(1)解:
∵A表示﹣1,B表示3,又∵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P表示(-1+3)÷2=1{之所以是(-1+3)÷2,是因为P
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说明P是AB中点,数轴上的中点公式是两数之和除以2}
(2)因为没有画图,所以P存在的位置有三处,分别是,线段AB上,AB延长线上,BA延长线上。
解:当P在线段AB上时,(P在A、B中间,也就是说P在A的右边,B的左边)AP=x-(-1)=x+1,PB=3-x,∴P到点A、点B的距离=x+1+3-x=5,x无解
当P在AB延长线上时,(P在A、B右边)AP=x-(-1)=x+1,PB=x-3,∴P到点A、点B的距离=x+1+x-3=5,x=3.5(因为大于3,所以合题意)
当P在BA延长线上时,(P在A、B左边)AP=-1-x,BP=3-x,∴P到点A、点B的距离=-1-x+3-x=5,x=-1.5(因为小于-1,所以合题意)
答:P表示3.5或-1.5
(3)解: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A表示-1-5t,B表示3-20t,P表示-t(因为B的速度比A快,所以要考虑两种,A在B左,B在A左)
当A在B左时,
-t-(-1-5)=3-20t-(-t)
,t=2/23
当B在A左时,-t-(-1-5)=-t-(3-20t),t=4/15
答:2/23分或4/15分
最后一问我就不做过多解释了,我是在想睡了
虽然回答不及时,但还是望采纳。
动点问题三大公式是(a+b)÷2。
一、解题技巧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左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二、动点问题概念
初一动点公式是(a+b)÷2,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
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学好数学的好处
一、增强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学习数学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点问题初一公式为:已知A点在数轴x1,B点在数轴的x2,a从A点出发,速度为v1,b从B点出发,速度为v2,则相遇时间t=|x1-x2|/(v1-v2)(v1与v2速度方向同向)。
例如:A点在数轴1的位置向右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B点数轴10的位置以每秒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相遇时间t=|1-10|/(1-(-2))=3s。
初一动点问题的解题公式口诀如下: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了便于初一年级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不妨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连接 BN ,容易证明三角形 BNC 与三角形 DNC 全等,因此 DN = BN,
所以 DN+MN = BN+MN ≥ BM = 5,
当 B、N、M 三点共线时,所求最小值为 5 。
数学七上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如下:
1、建立模型:首先需要将动点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通常,这类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动点的运动轨迹。在建立模型时,需要确定动点的起始位置、终点位置以及中间的运动轨迹。
2、确定变量:在模型中,需要确定与动点相关的变量,如时间、速度、距离等。这些变量通常与动点的运动轨迹相关联,可以通过这些变量来描述动点的运动状态。
3、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如代数、方程、不等式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推导公式并求解未知数。
4、找规律:动点问题通常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观察和归纳,可以发现动点的运动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5、画图:画图是解决动点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画出动点的运动轨迹、速度方向等图形,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数学七上动点问题的解题特点
1、转化思想:动点问题通常涉及到运动和变化,需要将动点的运动轨迹转化为数学模型,即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坐标表示动点的位置。
2、数形结合:动点问题通常需要结合图形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以上就是初一上册数学动点问题的全部内容,当运动2秒时,PA=2,QB=0,此时PQ=12 远动3秒时,PA=3,QB=2,则PQ=9 远动4秒时,PA=4,QB=4,则PQ=6 远动4又三分之二秒时,PA=4+2/3;QB=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