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障涂层的历史?发展历史:热障涂层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NASA的Lewis研究中心率先开始探索如何提升燃气涡轮叶片和火箭发动机的抗高温和抗腐蚀性能。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先进热障涂层已经能够在实际运行中显著降低高温发动机热端部件的温度。经济性与可行性:与研发新型高温合金材料相比,热障涂层的研究成本更为经济,工艺也更为实际可行,因此在高温设备的防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那么,热障涂层的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新劲刚是一家主业聚焦军品领域的上市公司,业务由子公司宽普科技(射频组件)和康泰威(特种材料)承担,当前市值约50亿元,PE为25倍,被视为军工板块底部细分领域的龙头。以下从业务结构、核心业务、业绩与估值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业务结构与收入利润分布收入端:95%来自射频微波业务,5%来自军用材料业务。
利润端:100%利润由射频微波业务贡献,军用材料业务尚未形成显著盈利。
二、核心业务分析1. 射频微波业务:技术延伸与高增长业务定位:专注射频发射端解决方案,核心产品为功放前端等,子公司宽普科技为该领域龙头民企。
下游应用:
军用通信占70%,电子对抗占10-20%,雷达占10%;
机载平台占比超70%,是主要应用场景。
技术延伸与价值提升:业务从射频模块向组件、设备延伸,价值量逐步增加。
增长预期:未来3年增速预计超30%,驱动因素包括军用通信需求增长、电子对抗技术升级及雷达市场扩容。
2. 军用新材料业务:隐身与热防护双线布局产品类型:
热障涂层:已应用于定型导弹,当前收入约2000万元,未来随导弹放量增长;
吸波隐身材料:正在跟研多款重点型号,有望随飞机和舰船需求释放实现放量。
热障涂层是一种特殊的陶瓷涂层,主要功能是沉积在高温金属或超合金的表面,为基底提供隔热保护。以下是关于热障涂层的详细定义:
主要功能:热障涂层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基底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温度,从而保护基底免受高温损害。
应用对象:这种涂层通常应用于诸如发动机涡轮叶片等高温设备的关键部件上,使这些设备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稳定运行。
性能提升:采用热障涂层后,设备的热效率能显著提升,通常可达到6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发展历史:热障涂层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NASA的Lewis研究中心率先开始探索如何提升燃气涡轮叶片和火箭发动机的抗高温和抗腐蚀性能。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先进热障涂层已经能够在实际运行中显著降低高温发动机热端部件的温度。
经济性与可行性:与研发新型高温合金材料相比,热障涂层的研究成本更为经济,工艺也更为实际可行,因此在高温设备的防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性能数据什么的网上都有,我就不讲了。我们的发动机心脏病由来已久。昆仑发动机代号WP-14,性能在涡喷发动机里算好,但问题是别人都不玩这个了还吹嘘吧涡喷做到涡扇的水平倒更像讽刺,而且可靠性的不足,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的发动机研制周期都比美俄、英长多了)研制出来的发动机在2009还遭遇空军退货(改用WP-13B)。太行性能算好,黎明航空发动机厂不争气,叶片什么的还不过关,试车中还出现向外喷零件的情况,产量也不够,只是设计定型还未生产定型,导致沈飞几十架歼十一B无法及时服役。单发的歼十不敢用太行,还在用俄罗斯也不是很怎么样的AL31。尽管有那么多困难,但这是走向航空大国的必经之路,当初美利坚也是这么过来的,最早的F-16还曾因为F-100发动机的问题一年坠过4架飞机。估计成熟到AL-31FN的程度,成品率产量上去要到2012年的样子。推重比达到十的涡扇发动机(叫涡扇十五不知确切否)也在研制中,有了太行的经验研制道路稍微顺畅些,在2020年之前应该能生产定型。总之,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氧化锆陶瓷呈白色,含杂质时呈黄色或灰色,一般含有HfO2,不易分离。在常压下纯ZrO2共有三种晶态。氧化锆陶瓷的生产要求制备高纯、分散性能好、粒子超细、粒度分布窄的粉体,氧化锆超细粉末的制备方法很多,氧化锆的提纯主要有氯化和热分解法、碱金属氧化分解法、石灰熔融法、等离子弧法、沉淀法、胶体法、水解法、喷雾热解法等。
在结构陶瓷方面,由于氧化锆陶瓷具有高韧性、高抗弯强度和高耐磨性,优异的隔热性能,热膨胀系数接近于钢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结构陶瓷领域。主要有:Y-TZP磨球、分散和研磨介质、喷嘴、球阀球座、氧化锆模具、微型风扇轴心、光纤插针、光纤套筒、拉丝模和切割工具、耐磨刀具、服装纽扣、表壳及表带、手链及吊坠、滚珠轴承、高尔夫球的轻型击球棒及其它室温耐磨零器件等。
作为北航航空学院在读的学生,简单介绍几位我相对比较了解的大佬吧。
李椿萱,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及应用力学系教授,1997年当选工程院院士,9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老是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设计专家。回国前在美国洛克希德导弹及空间公司从事航天飞机及导弹的型号及预研工作。1980年回国,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7-1997年先后任八六三航天技术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题专家组成员,及第二届气动力、热专题组组长,参与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系统的发展规划与概念研究,并全面负责气动力、热专题的关键技术预研与设备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先后荣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国防科工委863计划先进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863计划先进个人等称号,以及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并自91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
以上就是热障涂层的历史的全部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给飞机表面覆盖了复合热障涂层,加装隔热设备和冷却系统,使得飞机能够突破3倍音速大关。1956年9月27日,美国研发的X-2飞机成为第一架突破3倍音速的飞机。然而,当飞行器的速度超过5倍音速时,新的问题——黑障出现了。此时,飞行器周围的气体分子被电离,形成等离子鞘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