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那么,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第一次蒸发掉50g水,析出晶体8g,说明此时剩余的溶液已经达到饱和(已有晶体析出);再次蒸发掉50g水,析出10g晶体,则说明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g晶体(蒸发的是饱和溶液的溶剂)。
(1)设x的水中最多能溶解8g晶体,则有
10/50=8/x x=40g
说明40g水中溶解8g晶体达饱和。如果要让原溶液t℃达饱和,则可以恒温蒸发掉10g水
(2)对比两次蒸发所得数据:
50g水——8g晶体
50g水——10g晶体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若再溶解2g晶体可以让原溶液达饱和。
2、首先整理题中所给信息:
溶液A 有少量晶体的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刚从冰箱中取出)
溶液B 晶体消失后形成的溶液(在室温下防止一段时间)
分析可知:冰箱中温度低,溶液的溶解度较低,所以有部分溶质析出;从冰箱中取出后,室温要高于冰箱中的温度,溶质的溶解度岁温度的升高增大,所以析出的晶体又再次溶解。
饱和溶液为不能再溶解溶质时的溶液,所以刚从冰箱中拿出的口服液是达饱和状态的溶液(由晶体);当放置一段时间后,无法确定此事溶液是否刚达饱和或不饱和,但相较刚拿出的口服液,因为又溶解了少量晶体,所以溶质的质量比较大
初中化学出现了关于溶解度的知识介绍,那么关于溶解度的说课稿有哪些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初中化学溶解度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一)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第二课时,包括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上册化学就经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很好素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去认识溶解度,享受互助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考纲要求: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的组成。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了解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4、了解结晶现象;能说出常见的乳化现象。
5、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命题热点:
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液三者的关系;溶解时颜色、温度、导电性的变化。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
3、认识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复习目标 :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学会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2.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结晶现象,能举例说明结晶的方法。
基础知识:
一、溶解度
1、定义:在 一定温度 下、在 一定量溶剂里 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
2、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3、溶解性质是定性的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①概念:固体的溶解度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 ,某固态物质在 100g溶剂 里达到 饱和状态 时所溶解的 质量 。
条件:一定温度下标准:100g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单位:g
②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A、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如硝酸钾;
B、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如氯化钠;
C、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如氢氧化钙。
③与溶解性关系
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习惯上把难溶物质叫做“不溶”物质
5、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①概念:在 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 下,气体溶解在 1体积 水里达到 饱和状态 时的气体 体积 。
以上就是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的全部内容,3.2溶液中教参注明是3课时,我们基本上是这样来分配这几块内容的:1.物质的溶解性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物质的溶解度;3.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及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