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记历史时间?巧记历史时间的顺口溜为: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1、我国最初元谋人,学会用火北京人,山顶洞人打石器,血缘氏族打开门。2、水稻栽植河姆渡,半坡住民栽植粟。黄河流域是半坡,长江流域河姆渡。那么,巧记历史时间?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有时,我们可以借助谐音来帮助记忆历史年份。例如,明朝成立于1368年,定都应天(南京)。一个助记法是:“朱元璋摇扇遛马(1368)建含尘明朝是应天意”。
2. 首先,记住一些你认为特别重要且印象深刻的历史事件年份。
3. 接着,根据这些关键年份,顺藤摸瓜地记住紧随其后的相关事件。
4. 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大致推断出其他相关事件的大致发生时间。
有史必有时间,历史时间是串连历史知识的网络。掌握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一大难题,兹就高中生掌握历史时间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述。
一.中国古代史教材叙述历史时间的阶段特殊性
(1)凡是原始社会阶段的时间,都使用距今万年、距今千年的提法,而未采取公元前多少年的提法。(2)从夏朝建立到国人暴动这一阶段,教材一律使用公元前世纪的提法,而不再用距今的提法,更不可能有公元前年的说法,因这时的中国历史尚无确切纪年。(3)从周召共和到西汉末年,教材一般采用公元前年的说法。因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书写这一时期的历史时间,务必在年代数据前冠以公元前三字,切忌省去不用。(4)教材从公元8年王莽称帝开始,以后的历史时间不再冠以距今、公元前等字样,而是直书年代数据。如唐朝建立于618年。王莽称帝虽非公元前后的分水岭,但公元8年是教材上出现的第一个公元后的时间。(5)西汉是中国古代史上,惟一的一个跨越公元前后的朝代。
二.记忆历史时间的策略性
首先,应把历史时间放到教材上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记忆,时间与史实相即。最好不要抛开教材的章节内容,而孤立地机械背诵书后所附的《历史大事年表》。因背大事年表更枯燥难记,所记的知识又孤立零散,易于忘却。
教案编写应明确的几个概念 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培养计划,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提纲挈领地叙述有关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 2、授课计划 授课计划是集体研究的结果,由所有任课教师,有关人员集体研讨确定
1、史时结合——记得实
历史时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与史实相结合。有些同学在学习中有一不好的习惯,重点放在史实记忆上,忽视了历史时间,造成知史而不知时。如一部分同学知道我党在解放战争中第二年作战任务是外线作战为主,内线收复失地,却不能指出具体的时间。知道“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但说不清邓小平何时提出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同学们就要学会史时结合,即在记忆历史事件,学习文献材料,观察地图,把握阶段特征等史实过程中,与时间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做到时不离史,史不离时。史时结合看起来有点笨,却很实在。
2纵向制表——记得牢
所谓纵向制表就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制作各种类型的大事年表。如著名科学家诞生时间与成果、赋税制度的演变、朝代的变更,战争中重大事件等等。其实,大事年表未必是冗长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可以制作小的记事年表,尤其是涉及历史时间特别多的章节,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大事年表与章节史实相结合,既可以牢牢记住时间,有助于同学从整体上把握每一章节的内容,分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3、横向联系——记得巧
所谓横向联系就是把相同或相似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归纳在一起记忆。相同时间很好理解,如1973年的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发生了经济危机和被迫从越南撤军。
巧记历史时间的顺口溜为: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1、我国最初元谋人,学会用火北京人,山顶洞人打石器,血缘氏族打开门。
2、水稻栽植河姆渡,半坡住民栽植粟。黄河流域是半坡,长江流域河姆渡。
3、黄帝炎帝战蚩尤,仓颉造字有寻求。人文初祖是黄帝,大禹治水不转头。
4、世袭替代禅让制,夏代大禹来树立。商汤灭夏武伐纣。西周分封天地侯。
5、司母戊鼎在商代,4羊方尊艺术高。青铜文化三星堆,夏商西周架梁桥。
6、春秋战国是东周,春秋五霸战不休,战国七雄群雄起,最后秦国一统收。
7、李冰父子都江堰,商鞅变法秦改变。铁具牛耕大推行,春秋战国农发展。
8、商代文字甲骨文,扁鹊号称是医神。屈原离骚代表作,随县编钟古难寻。
9、孔子儒家论语行,道家老子道德经。百家争鸣孟韩非,墨子墨家是非攻。
以上就是巧记历史时间的全部内容,首先,应把历史时间放到教材上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记忆,时间与史实相即。最好不要抛开教材的章节内容,而孤立地机械背诵书后所附的《历史大事年表》。因背大事年表更枯燥难记,所记的知识又孤立零散,易于忘却。其次,历史时间应在学习过程中分散记忆,随时记忆,循序渐进,而不宜堆垒于后集中背诵。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