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分类 > 历史

通海历史地震,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

  • 历史
  • 2024-11-14

通海历史地震?回顾历史,塞内加的智慧提醒我们,面对灾难,最重要的是正确的心态。通海人民在四十年前用行动给出了答案:精神力量和大爱是面对灾难的依靠。灾难磨炼了我们的精神,塑造了我们的韧性,今天的通海人更坚强,更有智慧和爱心。《通海大地震真相》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它鼓励我们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热爱、那么,通海历史地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通海地震2018年8月13日

2018年8月14日,通海的蔬菜田间,铺开长长一排蓝色的民政救灾帐篷。帐篷末端,有一顶“自制”帐篷:在一顶折叠伞的四周围着塑料广告布。

其中一块黑色的塑料布上写着亩尺“2010,纪念通海大地震40周年”。在这顶“自制”帐篷内住着76岁的向海仙与她全家人。

继8月13日凌晨发生5.0级地震后,8月14日凌晨3时50分,云南省通海县再次发生5.0级地震。而在48年前,通海曾发生过一次7.8级大地震。

向海仙老人称,13日凌晨地震后,全家跑出房屋后就没回去过,“我们经历过更大的地震,吓怕了。”

通海到石屏区域是云南省强震活动频度较高区域,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6、7级强震,最大地震是1970年在通海发生的7.8级地震,也是云南省有仪器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

1970年大地震发生那年,向海仙28岁,有三个孩子。她的丈夫和一个八个月大的孩子在那次地震中遇难。

“我是从土墙瓦砾中爬出来,捡回一条命。”向海仙说,当时通海贫穷,大家住的都是土坯瓦房,大地震后的通海“伤痕累累”。

此后的岁月,她一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现在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家,全家一共七口人。”

经历过一次大地震,向海仙知道长辈是全家人的宴耐激精神支柱。14日凌晨,5.0级地震再次来袭,住在帐篷内,她的小孙女被吓哭紧紧抱着妈妈,向海仙安慰所有人,“一家人在一起,不怕。

刚刚玉溪地震了

1970年1月5日凌晨,云南通海、峨山、建水等地突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7.8级大地震。这场灾难造成了超过一万五千人的生命消逝毁纳,位列新中国历史上三次死亡人数超过万人的地震惨剧之一租缺。然而,与其他两次灾难不同,通海大地震的经历尤为独特,由于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中纤型没期,它的公开记录和救助过程被尘封了整整三十年。直至2000年,这个悲剧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在那段特殊时期,通海大地震的救援行动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更多反映出文革时期的救助方式。这段历史成为了人类救灾史上鲜为人知的悲壮篇章,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困境与挑战,以及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牺牲。

扩展资料

1970年1月5日凌晨,云南通海、峨山、建水等地,发生了死亡人数超过一万五千人的7.8级大地震。通海大地震与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一起,构成了新中国三次死亡超过万人的震殇。而在这三起天灾中,通海大地震因处于文革中期,被尘封了30年,直到2000年才公之于众,其救助也更多具备了文革时期的特色,成为了人类救灾史上罕有的悲剧。

通海大地震为什么保密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县发生了一场7.8级的强烈地震,这场灾难的规猜键模惊人,影响范围达到了8800平方公里。这场灾难造成了15621人死亡,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三次重大地震之一。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即“文化大革命”期间,关于这场灾难的详细情况被严格保密了数十年。作家杨杨,以亲历者和调查者的双重身份,历时十余年,深入地震灾区,对地震资料、档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采访。他首次以客观、详实的笔触揭示了通海大地震的真实面貌。凤凰卫视的《口述历史》栏目特别邀请他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

访谈中,杨杨分享了许多震撼人心的故事,全方位地呈现了地震发生前后社会背景、地质变化、灾难本身以及救援过程。同时,他揭示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对于地震和灾难的奇异心理以及一些荒谬行为。他的作品深入探讨了社会学、灾害学、历史学和新闻学等多个领域的深层次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反思这场灾难。

扩展资料

绿色气候基金是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构想是发达国家需在2020年前每年拿出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北京实时地震查询

1970年1月5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突袭云南,通海、峨山、曲江等地遭受重创。地震导致15621人丧生,两座县城、众多乡镇和村寨几乎夷为平地,灾区景象惨烈。尽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地震,死亡人数超过万人,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党中央、解放军和全国人民的救援行动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决策果断,行动迅肢毕液速,措施得当,安抚了灾民,救治了伤员,社会秩序稳定。军民团结,自力更生,通海等地的灾民通过艰苦奋斗重建家园,展现出感人风貌。然而,地震震级被人为降低,灾情被严格保密,精神援助被过度强调。国家拒绝外援,灾区人民选择自力更生,仅得到少量数郑捐赠和救助,重建之路充满挑战。近三十年后,通海人民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重建家园,如今已成为云南省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地方。但人们往往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甚至本地人也了解不多。

四十年前的通海大地震,如今已过去四十周年,本土作家杨杨通过《通海大地震真相》揭示了这段历史。这部作品是他多年的心血,不仅记录了地震前后的真实经历,还包含了他在深入灾区调查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思考。这部作品并非历史或文学作品,而是一位对家乡充历物满热爱和责任感的作家对灾难的深入挖掘。

频繁地震后会有大地震吗

云南,简称云(滇),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云南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发生于1970年1月5日1时0分34秒,震中位于通海县,地震震级为7.7级,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为中国1949年以来继1954年长江大水后第二个死亡万人以上的重灾。其次就是1988年11月6日21时3分、21时16分,中国云南省澜沧、耿马发生震级为7.6级(澜沧)、7.2级(耿马)的两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两次地震,时间仅相隔13分钟,两座县城被夷为平地,伤4105人,死亡743人,经济损失25.11亿元。

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18秒,丽江地区发生7.0级地震,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主震发生后又发生余震2529次,最大的一次为6级。型坦丽江市城区及附近地区约20%的房屋倒塌。受灾乡镇51个,受灾人口达107.5万,重灾民有30多万。人员伤亡人数为17221人,其中309人丧生,3925人重伤,房屋倒塌35万多间,损坏60.9万多间,粮食损失3000多万公斤。最近一次大地震是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震中位于宁洱县县城老城区。普洱地震造成3人死亡,300余人受伤,受灾人数达18万多人。

以上就是通海历史地震的全部内容,通海到石屏区域是云南省强震活动频度较高区域,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6、7级强震,最大地震是1970年在通海发生的7.8级地震,也是云南省有仪器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1970年大地震发生那年,向海仙28岁,有三个孩子。她的丈夫和一个八个月大的孩子在那次地震中遇难。“我是从土墙瓦砾中爬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