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寅恪?陈寅恪(1890年-- 1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其父陈三立为著名诗人,维新四公子之一,曾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席。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曾师从国学大师王伯沆。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广泛阅读经、史、那么,历史学家陈寅恪?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陈寅恪的研究著作丰富多样,涵盖了他的人生轨迹和学术贡献。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著作:
吴学昭的《吴宓与陈寅恪》深入探讨了两位学者之间的关系,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杰和杨燕丽的《追忆陈寅恪》和《解析陈寅恪》分别从回忆和学术解析的角度呈现了陈寅恪的生平,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蒋天枢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记录了陈寅恪的详尽生平,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97年出版;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揭示了他晚年的状况,联经出版社同样在1997年发行。
汪荣祖的《史家陈寅恪传》以详实的笔触描绘了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家的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李敖的《谁要来台湾?》虽然并非专门关于陈寅恪,但在《笑傲五十年》中也涉及相关话题。
其他著作如俞大维等的《谈陈寅恪》、余英时的《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以及高阳的《清末四公子》虽然与陈寅恪关系不大,但在相关领域提供了补充信息。
张求会的《陈寅恪的家族史》讲述了陈氏家族的历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陈小从的《图说义宁陈氏》则以图说形式呈现了陈寅恪家族的家族史,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刘克敌的《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聚焦于陈寅恪与他所处时代的互动,由时英出版社在2007年发行。
钱穆、吕思勉、陈垣、陈寅恪
除了这四位以外,还有梁启超、章学诚、张荫麟、严耕望、王国维、夏曾右、傅斯年、顾哲刚等
陈寅恪最狂的一句话是前代多负罪有益之身,今日亦多轻死负气之人。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史学之父。他曾留学日本、欧美,潜心研究历史、哲学、语言等多个领域。陈寅恪一生勤奋耕耘,著述丰富,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尽管陈寅恪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也有一句颇为狂妄的话,这句话是:前代多负罪有益之身,今日亦多轻死负气之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前代的人大多都是身负罪名但却对国家有益的人,而现在的人则大多是轻易地以死来泄愤的人。
这句话反映了陈寅恪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和态度。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陈寅恪认为社会需要的是那些能够担当责任、敢于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的人。他强调的是人的气节和骨气,认为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陈寅恪的思想观点:
1、文化多元论:陈寅恪主张文化的多元论,认为不同的地域、民族、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他反对文化一元论,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标准。这种思想观点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不要盲目追求一种所谓的标准文化,而应该尊重和保护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1、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2、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留学日本前便“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
3、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4、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复旦公学。
5、宣统二年(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回国。
6、民国七年(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7、民国十年(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并结识了后成为一代外交与文化大家的厉麟似。
1. 陈寅恪,这个名字在近代历史学领域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广为人知。
2. 他的求学经历颇为独特,曾远赴日本,后辗转于世界著名学府,虽未获得正式文凭,但学识渊博,通晓多国语言,学贯中西。
3. 归国后,陈寅恪成为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与其他三位大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齐名。梁启超以笔为剑,早年投身政治,晚年教书育人,才情横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家喻户晓,而他的真正功力则体现在《观林堂集》中。赵元任则以掌握三十三种语言的天赋闻名。
4. 陈寅恪年轻时,便与这些学术巨擘并驾齐驱,足见其学术造诣之深。
5. 虽然陈寅恪的作品鲜为人读,但他的研究充满个人情感,富有深度。若以此衡量,他的作品与司马迁的《史记》一样,各有千秋。历史之所以独特,正是因为它因人而异,反映了作者的思考与存在意义。
6. 王国维离世后,陈寅恪为其撰写碑文,其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两句,亦是对陈寅恪一生的恰当写照。
7. 今天,陈寅恪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更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面对这位文化昆仑,我们只能怀揣敬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以上就是历史学家陈寅恪的全部内容,陈寅恪,字鹤寿,祖籍江西省修水县,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宗教学家、语言学家,景星学社社员,晚清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近代同光体诗派代表陈三立之子。陈寅恪的著作有哪些 1、《新编中国通史》这是陈寅恪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综合性的中国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