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南阳历史,大美南阳手抄报内容

  • 历史
  • 2023-06-15
目录
  • 南阳历史手抄报
  • 南阳历史故事
  • 南阳历史文化介绍
  • 南阳十大历史名人
  • 南阳史话

  • 南阳历史手抄报

    南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历史文化:

    1. 楚汉文化:南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曾经是春秋时期楚国政治家、思想衡纤者家百里奚,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等历史名人的故里。

    2. 衙署文化:南阳是中国官署文化的活化石“两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内乡县衙和南阳府衙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咐薯

    3. 佛文化:南阳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桐柏山被誉为“中华禅宗第一山”,南阳境内也有许多佛教名寺,竖兆如淅川香严寺、镇平菩提寺等。

    4. 神文化:南阳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这里有许多著名的神祇和宗教胜地,如伏牛山黄帝陵、内乡县衙的关帝庙等。

    5. 医药文化:南阳是中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许多著名的中药材和医疗保健方法,如邓州市的“丹参”、西峡县的“山茱萸”等。

    6. 玉雕文化:南阳是中国玉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镇平县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这里的玉雕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此外,南阳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如老界岭、龙潭沟、宝天曼、丹江口水库等,也是南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阳历史故事

    南阳人文底蕴深厚,既是楚颤仔吵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汉文化的鼎盛地,也是盘古文化戚亮的源头,既是一个传统农业耕作大区,又是南北兼长的一些经济作物的生产地,既有楚文化的浪茄侍漫飘逸,又有汉文化的博大雄浑。南阳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阳人勤劳智慧,民风淳朴,谦和厚道。司马迁是在《史记》中曾写道:“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

    南阳历史文化介绍

    南阳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十万年前,与北京猿人生活于同一时代的“南召猿人”就使用打制石器,过着采集和渔猎生活,在白河上游繁衍生息。约在五六千年前,就出现了村落和房屋,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

    商代为“南乡”,有谢、楚、邓等国。西周时,南阳属荆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称为“周南”,境内有申、吕、楚、鄀、蓼、邓等国。春秋大部分入楚,楚置宛邑。战国分属卜悉敏楚、韩。秦初置南阳郡,为全国36郡之一。

    汉承秦置,仍置南阳郡,兼有弘农郡地,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时期。

    晋置南阳国和义阳、顺阳郡。南北朝时建置变化无常。隋设南阳郡、阳郡、淅阳郡,兼有淮安郡和舂陵郡地。唐、宋设唐、邓二州。元、明、清设南阳府。中华民国设行陆租政督察区。

    相关资料

    1948年11月4日,南阳全境解放,国民党统治结型枝束。

    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阳地区,设立地级南阳市,撤销县级南阳市和南阳县,设立宛城区、卧龙区,共13个县市区。

    2010年11月,官庄工区、鸭河工区正式运营。

    2019年南阳辖卧龙、宛城2个区,南召、镇平、内乡、淅川、新野、唐河、桐柏、方城、西峡、社旗、邓州市11个县(市)及高新区、示范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4个功能区,有45个乡、159个镇、41个街道,4539个行政村、415个社区。是河南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以上内容参考南阳市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南阳十大历史名人

    南阳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在白河上游带渗段繁衍生息。约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出现了村落和房屋,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

    西周时,南阳属荆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称为“周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设置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已成为全国八大都会之一。在湍河上建造楚碣,引水灌田。已开始使用铁器,有了冶铁、蚕丝等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铸铜业发展迅速,工艺水平较高。

    秦统一六国之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使六国富豪和擅长经营的商人及手工业者云集南阳,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发展,尤其冶铁业发达,成为全国冶铁中心之一。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时,南阳水利与关中郑国渠、成都都江堰齐名,并称全国三大灌区。由于对东南和南方的开发,宛城也成了南北交通的要冲,东西往来的通道,是全国著名的五都(南阳、洛阳、临淄、邯郸、成都)之一,也是全国设工官的9个地区和设铁官的46个地区之一。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成就帝业,南阳被称为“帝乡”。太守杜诗修治坡池,广拓田土,全郡可灌农田4万顷,这时的冶铁用水排, 水力鼓风机鼓风,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特别是采用球墨铸铁,提高了冶铁工艺水平,这一技术的使用比欧州早1000多年。 当时南阳郡人口240万,为全国各郡之冠。郡城周长蠢誉36公里,比1990年市区面积还大。汉代南阳人才辈出,灿若繁星。不仅刘秀的28个开国元勋大多出自南阳,还涌现出张衡、张仲景闻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和医学家。汉代达官贵人死后流行厚葬,喊高南阳出土众多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一部“绣像汉代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从唐朝起,南阳设邓、唐二州。

    经过贞观、开元之治,南阳农业兴旺,工商业繁荣。李白在《南阳行》中说:“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明朝初年,南阳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唐王朱 的封地,永乐年间在南阳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间又建造9座郡王府,南阳城内皇亲贵胄,车水马龙,商业随之活跃,山、陕、江、浙、川、鄂客商纷到沓来,各种商务会馆、公馆在各地兴起,南阳(市、区)、新野、唐河、社旗、内乡、淅川成为水陆交通重镇。粮食、棉花、生丝、烟草、绸缎、油料、皮毛、木材、药材、铜器、铁器等大量涌入市场,并行销全国各地。

    当时的南阳可谓百业俱兴,建筑、园林、绘画、雕塑、书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清朝康熙年间,农业、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尤以建筑业比较发达,武侯、山陕会馆等古建筑巍巍壮观,富丽堂皇,南阳是北京通往湖广和云贵川的交通要道,陆路驿道与水路码头相接,有“南船北马”之称。山、陕、江、浙商贾云之集,工商业兴旺,南阳成了豫西南的经济中心。光绪十年,镇平开始生产丝绸,并远销欧洲及东南亚各国。

    1948年11月4日,南阳全境解放,国民党统治结束。1949年3月,新成立的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成立南阳地委,并宣布南阳专署原辖的叶县、舞阳两县划归许昌地区,南召、南阳、镇平、内乡、淅川、邓县、新野、唐河、桐柏、泌阳、方城11个县属南阳专署管辖。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阳地区,设立地级南阳市,实行市带县的领导体制,南阳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南阳史话

    早在50万年前南召猿人已经生活在南阳这片土地,与北京人大致处于同一时期。现在有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

    夏朝初,禹把今南阳境内邓州作为都城,见唐杜佑《通典》:“邓为禹都”。

    商朝、周朝时,现南阳境内有申、邓、谢等诸侯国。

    春秋时,楚国属地,称为宛,冶金业发达。

    战国后期为秦所据。公元前272年, 秦昭王三十五年,设南阳郡。

    西汉置南阳郡,辖境自河南熊耳山以南至湖北大湖山以北。

    东汉被称为“南都”,为仅次于首都洛厅尺阳的第二大都市。

    唐朝,南阳设邓、唐二州。唐朝中盛时期南阳地区农业兴旺,工商业繁荣。

    明朝初年,南阳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封地,在南阳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现在留有王府山。

    清朝光绪十年,镇平地区开始生产丝绸,并远销欧洲及东南亚各国。

    【名称由来】

    南阳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及多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化石、器物表明,远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约七八千年前,先民们以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周代天子非常重视这片富庶的土地,曾分封了申、吕、谢、郦、蓼、曾、鄀、许等封国。春秋时楚设宛邑,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初置南阳郡”时,才开始使用“南阳”这个名字。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朝代屡经更迭,区划不断变改,但南阳这一地名,一直被保留着沿用着。在历史的长河里,愈来愈丰富了她的涵义,在时代的演进中,充分显示着她坚强的生命力。在这块土地上,养育着广大劳动人民,并出现了不少伟大人物,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社会创造了一定财富。因而,使南阳成为国内外较有盛誉的名地。

    “南阳”意思是说它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得名由来,文献记载较为明确,《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载:“秦置南前源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载:“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日南阳,《释名·释州国》载:“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 以上三处记载,虽文字不尽相同,然表达含义基本一致。“中国之南”中的中国应理解为“国中”或“中原”,“南山之南”中的南山即今伏牛山,“中国之南”和“南山之南”的“南”, 都表示这一区域所处的地理方位。而“有阳地”、“居阳地”和“汉水之北”, 则又表示其所处方位具有“阳”性地望特征。我国古代有一条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原则,即“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南阳位于汉水之北,又居伏牛山之南,具有方位 “阳”性的双重特征。《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周为申伯国,春秋属楚,战国属韩,秦取韩地赴汉水之北,洛阳颍川之南,置南阳郡治宛,以其在中国之南,居方城汉水之间故日南阳”。 这充分说明秦置南阳郡时,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南阳”这个名字的。

    “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宛,即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 态环境。《说文解字》: 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其义:① “四方高中央下”, 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②“屈草自覆”为芳草盖地,植被葱绿貌。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吕、申两国也被楚文王所灭。楚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后,便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后,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时至今天,“南阳市”和“宛城区”均以扮悔高“宛”为其约定俗成的简称。

    南阳荣誉

    南阳星 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张衡及其诞生地河南南阳而命名的小行星。南阳是张衡的故乡。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浑天仪”(用于观测天象),他在天文、地理、数学、机械制造、文学艺术诸方面,为全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小行星项目组于1995年11月4日发现的永久编号为9092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阳星”。

    2003年6月1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新命名的“南阳星”向世界发布,为世界各国公认。

    据悉,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截至2001年10月,中国共发现获得国际暂定编号的小行星2697颗,其中397颗已获得永久编号和命名权。至今,以我国省市地名命名的小行星已达56颗,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一应俱全;用我国古代科学家姓名和当代人姓名、企业名命名的有100多颗。1977年,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国际小行星中心曾将我国天文学家于1965年12月20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河南星”,此次获得命名“南阳星”的南阳市为河南目前获此荣誉的唯一一个地市级城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