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其中两位来自美国,一位来自丹麦,目前确实没有华人或中国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但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重因素,需从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科研环境差异及国际合作现状等角度理性看待:诺贝尔化学奖的评选标准与历史背景诺贝尔奖的评选核心是原创性、那么,诺贝尔化学?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德国著名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因对高分子聚合原理、结构构型和基本理论方法的研究而获奖。
2、1963年卡尔·齐格勒和居里奥·纳塔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发明并改进了用于高分子聚合的Ziegler-Natta催化剂而获奖。
3、1974年保罗·弗洛里因在高分子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而获奖。
4、2000年艾伦·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因发现导电性聚合物而获奖。
5、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果介绍如下: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路易斯•E•布鲁斯(Louis E. Brus)和美国纳米晶体科技公司科学家阿列克谢•伊基莫夫(Alexey I. Ekimov),以表彰他们在“发现和合成量子点”方面的贡献。
2023年诺贝尔奖是由诺贝尔基金会主办的综合类奖项,共设置6类奖项。2023年诺贝尔奖于2023年10月2日至9日陆续颁布,2023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于2023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
2023年10月2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10月3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吕利耶。10月4日,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蒙吉·巴文迪、路易斯·布鲁斯和阿列克谢·叶基莫夫。10月5日,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约恩·福瑟。10月6日,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纳尔吉斯·穆罕默迪。
诺贝尔奖简介
诺贝尔奖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六个类别之一。以下是对诺贝尔化学奖及其诺贝尔奖其他类别的详细解答:
一、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是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旨在表彰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该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定,通常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
二、诺贝尔奖的其他类别
诺贝尔物理学奖:
旨在表彰在物理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同样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定。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旨在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人。
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负责评定。
诺贝尔文学奖:
旨在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由瑞典文学院负责评定。
诺贝尔和平奖:
旨在授予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由挪威议会选出,委员会通常由5人组成。
诺贝尔经济学奖
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项之一,而是由瑞典中央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定。
综上所述,诺贝尔奖涵盖了科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旨在表彰在这些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
1953年H.Staudinger因对高分子聚合原理、结构构型和基本理论方法的研究而获奖。
1963年K.Ziegler和G.Natta因发明并改进了用于高分子聚合的Ziegler-Natta催化剂而获奖。
1974年P.J.Flory因在高分子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而获奖。
2000年白川英树因发现导电性聚合物而获奖。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其中两位来自美国,一位来自丹麦,目前确实没有华人或中国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但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重因素,需从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科研环境差异及国际合作现状等角度理性看待:
诺贝尔化学奖的评选标准与历史背景诺贝尔奖的评选核心是原创性、突破性且经长期验证的科学贡献。化学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120余年间仅授予约190位个人或团队(含重复获奖者),获奖难度极高。其评选依赖全球科学共同体的长期观察与认可,例如2022年获奖的Barry Sharpless因“点击化学”领域奠基性工作第二次获奖,该成果历经20年实践检验才被充分肯定。中国现代化学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中叶后系统发展),与欧美百年积累相比,原创性理论突破的积累时间不足。
科研投入与体系建设的差距基础研究投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22年基础化学研究预算达12亿美元,中国同期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虽提升至6.5%,但总量仍存在差距。长期稳定支持是重大突破的前提,例如丹麦Morten Meldal团队在酶催化领域持续研究30年才获突破。
以上就是诺贝尔化学的全部内容,得主: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格雷戈里·温特(Gregory P. Winter)爵士项目:成功利用基因变化和选择研究出可以解决人类化学问题的蛋白质,促进了更环保的化学工业的发展,并生产了新的材料和可持续生物燃料。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瑞士、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