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历史?顺德历史简介如下:建县历史:顺德建县于明景泰三年。行政区划变更:1992年3月,顺德撤县建市;2003年1月,撤市设区。目前全区有10个镇,108个行政村,89个居民区。人口情况:户籍人口116.31万人,流动人口86.9万人,旅居港澳台的乡亲及国外华侨40多万人。历史文化:顺德在明代即有“岭南一壮县”之称,那么,顺德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顺德历史简介如下:
建县历史:顺德建县于明景泰三年。
行政区划变更:1992年3月,顺德撤县建市;2003年1月,撤市设区。目前全区有10个镇,108个行政村,89个居民区。
人口情况:户籍人口116.31万人,流动人口86.9万人,旅居港澳台的乡亲及国外华侨40多万人。
历史文化:顺德在明代即有“岭南一壮县”之称,自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科举时代,顺德科甲居于全省前列,出现过318名文进士,2088名文举人,111名武进士,394名武举人。其中,文状元有南宋的张镇孙、明代的黄士俊、清代的梁耀枢;武状元为明代的朱可贞。
杰出人物:张镇孙,字鼎卿,号越溪,顺德伦教镇熹涌村人,为宋咸淳七年状元,曾任官职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婺州通判。宋亡后,他回粤举兵抗元,诏封龙图阁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兵败被俘后自尽殉国。
顺德的陆地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大部分地区被海水覆盖。约在2500年至5000年前,随着河流沉积作用,杏坛、勒流、龙江等地逐渐成形,成为了最早的人类聚居地。春秋战国时期,南越人来到今日顺德,成为这片土地的第一批居民。
自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立郡县以来,顺德历经变迁,先后归属南海郡番禺县、南海县、咸宁县,直到宋初再次并入南海县。明朝初年,顺德的果基鱼塘兴盛,文化繁荣,人口已超过七万人。大良古时是冈州太艮海峡所在地,宋末随朝廷流民潮,人口剧增。
1452年,黄萧养起义后,顺德县成立,取名大良,寓意“顺天明德”,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顺德县成立后,历经明清两朝,归属广州府。辛亥革命后,顺德先后归属粤海道、国民党政权和不同行政机构。唐代起,顺德的圩市开始发展,到了宋代,基塘农业兴起,文化艺术名人辈出。
清朝顺治年间,顺德出现了抗清斗争,至20世纪初,随着机器缫丝工业的兴起,顺德经济达到顶峰,被称为“南国丝都”和“广东银行”。然而,20年代开始,顺德经历了大萧条和日军侵华的冲击,经济一度衰退。中共顺德党组织建立后,工农运动活跃,抗战时期人民英勇抵抗。
1949年,顺德解放,1950年代,县制多次调整,顺德逐渐发展为“家电之都”和“家具王国”。
顺德的由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历史沿革
先秦至隋朝:顺德地区在先秦时期属于南越地,秦朝时则划入南海郡。隋朝前,该地区尚未形成独立的行政区划,而是被编入南海县。
唐代至五代十国:唐代时,顺德地区开始出现市集,经济逐渐发展。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岩政权在此地设立咸宁县,县治位于今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简岸路村。咸宁县的设立标志着顺德地区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行政区划。
二、咸宁县的撤销与并入
宋朝:宋开宝四年(971年),潘美平定南汉后,咸宁县与常康县、永丰场、重合场以及番禺、四会等地一同并入南海县。咸宁县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在历史上仅存在了56年。
三、近代发展与设市
南宋末年至近现代:南宋末年,由于民众随同朝廷逃难,顺德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
1992年:经过历史变迁,顺德地区在1992年3月26日获得民政部批准,撤县设县级市。
顺德北滘的历史概述如下:
一、历史沿革
早期归属:北滘镇在顺德建县前隶属于南海县治。明景泰三年,顺德县建立,北滘地区被划入顺德县境内,分设为桂林、都粘、龙头、甘溪、新良5个堡共26个村。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光绪三十四年。
行政区划调整:光绪三十四年后,顺德县全县设10个区,原来的5个堡成为第三、四、五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区划不断调整,直至1959年5月,北滘公社召开第一届第一次党代会,同月,北滘人民公社建立,北滘开始以独立行政体制形象出现在顺德版图上。
二、经济发展与变革
传统农业向工业转型:新中国成立后,北滘人民充分发挥政策、地缘和人文优势,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他们率先进行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综合体制改革,逐步使北滘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现代新兴工业城市。
顺德模式的重要一环:顺德的高速发展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被誉为“顺德模式”。而北滘在顺德模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顺德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顺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顺德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积淀。在1992年3月,顺德撤县建市,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到了2003年1月,顺德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市设区,成为佛山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顺德全区下辖10个镇(街道),拥有108个行政村和89个居民区,显示出其广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行政结构。
在人口方面,顺德户籍人口达到116.31万人,流动人口86.9万人,此外,还有旅居港澳台的乡亲及国外华侨40多万人,这些数字不仅体现了顺德庞大的人口基数,也彰显了其作为岭南地区重要的人口集散地的地位。
顺德自古经济文化发达,历史上曾有“岭南一壮县”之称。在科举时代,顺德的科甲成绩居于全省前列,共出过318名文进士、2088名文举人、111名武进士和394名武举人。其中,文状元有南宋的张镇孙、明代的黄士俊和清代的梁耀枢,武状元则有明代的朱可贞。这些杰出人物不仅为顺德赢得了荣誉,更为其文化底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上所述,顺德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口众多且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
以上就是顺德历史的全部内容,一、历史沿革 先秦至隋朝:顺德地区在先秦时期属于南越地,秦朝时则划入南海郡。隋朝前,该地区尚未形成独立的行政区划,而是被编入南海县。唐代至五代十国:唐代时,顺德地区开始出现市集,经济逐渐发展。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岩政权在此地设立咸宁县,县治位于今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简岸路村。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