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除杂?在化学上,判断除杂的方法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原则:1. 不能“玉石俱焚”: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特殊情况下,试剂虽与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需转化成保留物质。2. “不增”、“不减”: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那么,化学除杂?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中化学除杂方法众多,以下是经典且常用的除杂方法汇总:
利用化学反应除杂:
氮气中的氧气:可通过灼热的铜丝去除,反应方程式为2Cu + O2 → 2CuO,铜丝将氧气转化为固体氧化铜,从而除去氧气杂质。
二氧化碳中的硫化氢:可通过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去除,反应方程式为NaHCO3 + H2S → NaHS + H2O + CO2↑,硫化氢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溶于水的硫氢化钠,从而除去硫化氢杂质。
利用物理性质除杂:
例如,利用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通过洗气法除去气体中的杂质。
利用固体物质的熔点、沸点不同,通过加热、冷却等方法进行分离。
利用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除杂:
通过加入适当的试剂,使杂质转化为所需的物质,或者使所需物质转化为易于分离的物质。
利用萃取、分液等方法除杂:
对于在溶液中溶解度不同的物质,可以利用萃取剂进行萃取,然后通过分液进行分离。
初中化学除杂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气体除杂:
通过特定物质吸收:例如,氧气中的杂质一氧化碳可以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杂质一氧化碳则难以直接除去而不引入新杂质,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先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除去氧气,再收集纯净的一氧化碳与剩余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
利用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可以通过浓硫酸吸收,但需注意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腐蚀性,确保不会与待提纯气体发生反应。
固体除杂:
过滤法:适用于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的情况,如氯化钠中含有不溶性的泥沙,可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步骤除去杂质。
化学法:利用杂质与某种试剂反应而原物质不反应的特性,如铜粉中混有铁粉,可用稀硫酸或盐酸除去铁粉,再过滤得到纯净的铜粉。
液体除杂:
化学反应法:通过加入适量试剂与杂质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或可溶性物质,再通过过滤、蒸发等方法除去。
看看我的这个文档吧
http://wenku.baidu.com/view/e6d73b28453610661ed9f4f9.html
http://wenku.baidu.com/album/view/1f43490216fc700abb68fc7f.html?pn=10
初中化学除杂方法归纳如下:
一、利用物理性质除杂
溶解性差异:根据物质在水或其他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步骤去除杂质。
升华、蒸发、融化: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理状态变化,如升华、蒸发、融化,进行分离。
磁性分离:对于具有磁性的杂质,可以使用磁铁进行吸附分离。
二、利用化学反应除杂
酸碱反应: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或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将杂质转化为沉淀、气体或可溶物,从而进行分离。
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杂质转化为易于分离的形式,如通过氧化剂或还原剂将杂质氧化或还原为气体、沉淀或可溶物。
燃烧:对于可燃性杂质,可以通过燃烧的方式将其去除,注意控制燃烧条件和防止环境污染。
吸收:利用碱水或酸液等吸收剂,将气体杂质吸收去除。
记忆口诀:
溶滤蒸磁:溶解、过滤、蒸发、磁性分离,记住这些物理除杂法。
酸碱氧还: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化学反应除杂两大招。
烧吸并行:燃烧和吸收,对于气体杂质有奇效。
以上口诀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初中化学中常用的除杂方法,有助于记忆和应用。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杂质的性质和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除杂方法。
在化学上,判断除杂的方法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原则:1. 不能“玉石俱焚”: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特殊情况下,试剂虽与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需转化成保留物质。2. “不增”、“不减”: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3. 不污染环境:所选除杂方法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4. 不能“旧貌变新颜”:除杂后,需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5. 考虑试剂顺序和过量试剂的去除:连续除去多种杂质时,需注意加试剂的顺序及如何去除过量试剂。
方法:1. 物理方法:过滤法:适用于可溶物与不溶物的分离,如粗盐提纯。结晶法:适用于两种可溶物的分离,如分离食盐和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溶剂法。
化学方法:
转化法:将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物质,如除CO2中的CO,可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以上就是化学除杂的全部内容,高中化学除杂方法众多,以下是经典且常用的除杂方法汇总:利用化学反应除杂:氮气中的氧气:可通过灼热的铜丝去除,反应方程式为2Cu + O2 → 2CuO,铜丝将氧气转化为固体氧化铜,从而除去氧气杂质。二氧化碳中的硫化氢:可通过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去除,反应方程式为NaHCO3 + H2S → NaHS + H2O + CO2↑,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