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物理

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实验,物理实验公式高中

  • 物理
  • 2025-07-07

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实验?电磁打点计时器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计时仪器,它的工作电压为4-6V,电源频率为50Hz,每隔0.02秒打一次点。其工作原理是当给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线圈通电后,线圈产生磁场,线圈中的振片被磁化,振片在永久磁铁磁场的作用下向上或向下运动,由于交流电的方向每个周期要变化两次,因此振片被磁化后的磁极要发生变化,那么,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实验?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中两种打点计时器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器材: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

步骤:

1.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纸带一端固定在小车后.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确定好计数点.5.测出六段位移长度,计算加速度的值.

打点计时器实验结论

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知识点公式是a=(S2-S1)/T2。

1、打点计时器概述

打点计时器是一种测量短暂时间的工具。如果运动物体带动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就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纸带上的点也相应的表示出了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的各点间的间隔,就可分析物体的运动频率。

2、电磁打点计时器概述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其工作电压小于6V,一般是4-6V,电源的频率是50Hz,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即一秒打50个点。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墨迹而显示出点迹的计时仪器,使用220V交流电压,当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纸带运动所受到的阻力比较小,它比电磁打点计时器实验误差小。

打点计时器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1、打点计时器实验过程

(1)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没有滑轮的一侧,并联好电路,一条细绳栓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

(2)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

高一物理实验打点计时器

在高中物理实验中,使用打点计时器来测量匀变速运动中的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某点瞬时速度的计算,可以借助于该点所在两相邻计时点的位移和时间间隔。具体公式为:V(n)=[s(n)+s(n+1)]/2t,其中s(n)和s(n+1)分别代表第N-1个计时点到第N个计时点,以及第N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而2t则是这两个相邻计时点间的时间间隔。

而要计算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首先需要了解理想纸带和实际实验纸带的加速度计算方法。理想纸带的加速度计算基于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完全相等的原则,即S2-S1=S3-S2=…=S(n)-S(n-1)=△S=aT*T。因此,可以得到加速度a=△S/(T*T)。

在实际实验中,由于存在误差,导致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不完全相等。为减小计算误差,采用隔位分析法。具体步骤为:首先确定相邻计数点的距离S1、S2、S3等,并计算S4-S1、S5-S2、S6-S3等,再根据公式S4-S1=3a1T*T、S5-S2=3a2T*T、S6-S3=3a3T*T,分别求出a1、a2、a3,最后求出加速度a=(a1+a2+a3)/3。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计时仪器,它的工作电压为4-6V,电源频率为50Hz,每隔0.02秒打一次点。

物理实验公式高中

运用公式△X=at^2;

X2-X1=X4-X3=Xm-Xm-1

当时间间隔T相等时,假设测得 X1,X2,X3,X4 四段距离,那么加速度

a=【(X4-X2)+(X3-X1)】/(2T)2

辗转相除法有时也称作逐差法。

逐差法(辗转相除法、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

两个正整数,以其中较大数减去较小数,并以差值取代原较大数,重复步骤直至所剩两数值相等,即为所求两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

259,111 ==>259-111=148

148,111 ==>148-111=37

111,37 ==>111- 37=74

74 ,37 ==> 74- 37=37

37 ,37 ==> 259与111的最大公约数为37

高中物理小车加速度实验

高中物理中的打点计时器类问题,主要是通过纸带上的点,计算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方法如下:

1、理想纸带的加速度计算:由于理想纸带描述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完全相等,即有:S2-S1=S3-S2=…=S(n)-S(n-1)=△S=aT^2;故其加速度 a=△S/T^2

2、实际的实验纸带加速度计算: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不完全相等,为减小计算加速度时产生的偶然误差,采用隔位分析法计算,可以减小运算量,方法是,用S1,S2,S3.......表示相邻计数点的距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根据△S=aT^2有

S4-S1=(S4-S3)+(S3-S2)+(S2-S1)=3a1*T^2

同理S5-S2=S6-S3=3a2*T^2

求出a1=(S4-S1)/3T^2 a2=(S5-S2)/3T^2 a3=(S6-S3)/3T^2

再求平均值计算加速度:a=(a1+a2+a3)/3

扩展资料:

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分析

1、自由落体运动初始点的分析

看纸带的前两个点的距离是否接近2mm,接近2mm的纸带才是由静止开始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纸带。

2、实验纸带是否研究匀变速运动的分析

测量纸带上相邻各点的距离之差是否相等,若相等就是匀变速运动,否则就不是;即匀变速运动的纸带相邻两点的距离差满足 s(n+1)-s(n)=aT^2

3、计算匀变速运动中某点瞬时速度

由匀变速运动物体在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该段位移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V(n)=[s(n)+s(n+1)]/2t

s(n)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个计时点的位移,s(n+1)指第N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s(n)+s(n+1)]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即把要求的点包括在了他们中间即N处),t指发生两个相邻计数点(N-1到N,N到N+1)之间的时间间隔.2T就是时间间隔总和。

以上就是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实验的全部内容,运用公式△X=at^2;X2-X1=X4-X3=Xm-Xm-1当时间间隔T相等时,假设测得 X1,X2,X3,X4 四段距离,那么加速度a=【(X4-X2)+(X3-X1)】/(2T)2辗转相除法有时也称作逐差法。逐差法(辗转相除法、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两个正整数,以其中较大数减去较小数,并以差值取代原较大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