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保藏中心?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成立于1979年,作为一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它在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共享和持续利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该中心设立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致力于本土微生物资源的探索、发现和保存,同时确保生物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CGMCC为工农业生产、卫生健康、那么,微生物保藏中心?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西南站,全称为四川省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作为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重要分站之一,成立于1979年,依托于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是西部地区规模最大且唯一的省级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管理国内食品、发酵、轻化工、环保及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广泛应用的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同时供应全国教育、科研和生产单位所需的菌种,致力于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共享和持续利用。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经过数十年的积累,西南菌种站已保藏了3000多种菌种,涵盖细菌、酵母、丝状真菌、担子菌和放线菌等各类微生物。
这些菌种大部分来源于生产实践,具有显著的生产或科研价值,覆盖了食品发酵行业的各个方面。西南菌种站已经向全国多个省市的数百家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提供了数万株菌种和相关资料,对我国食品发酵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和四川省资源平台项目的支持,西南菌种站配备了先进的保藏设备和专业人才,具备了菌种分离、选育、鉴定、评价等全面的专业能力。中心提供的菌种资源包括细菌类如丁二醇菌、酵母菌类如酒精酵母等,以及丝状真菌类如酱油米曲霉等多种类型,为社会共享提供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成立于1979年,作为一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它在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共享和持续利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该中心设立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致力于本土微生物资源的探索、发现和保存,同时确保生物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CGMCC为工农业生产、卫生健康、环境保护及科研教育提供微生物物种资源、基因资源、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服务,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CGMCC的工作范围广泛,包括广泛分离、收集、保藏、交换和供应各类微生物菌种;保存用于专利程序的各种可培养生物材料;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研究;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研究;微生物鉴定和复核技术研究;保藏菌种的资料情报收集和提供及编辑微生物菌种目录。目前,CGMCC保存各类微生物资源超过5000种,46,000余株,用于专利程序的生物材料7100余株,微生物元基因文库约75万个克隆。
2010年,CGMCC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组织的审核,获得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菌种保藏中心。
微生物资源中心的保藏部门(简称保藏部),其根基源于1979年成立的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广泛的收集和保藏各类微生物菌株、细胞株和基因,致力于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共享与持续利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服务和支持。
CGMCC作为公益性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自1995年起,凭借其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的专利微生物保藏中心的地位,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可为具有布达佩斯条约国际保藏单位资格。保藏部拥有设施齐全的菌种库、细胞库和基因库,存储了超过4000种微生物菌种,35000余株细胞,其中包括用于专利程序的3200余株培养物,且拥有热泉和牦牛瘤胃微生物群落元基因组BAC文库和质粒文库,容量达到76000个克隆,DNA插入片段总计418 Mbp。
保藏部内部设有多个技术团队,如高通量培养技术组、环境基因资源技术组、细胞培养技术组以及快速准确鉴定技术组。这些团队正在积极构建一系列技术平台,包括针对难培养和特殊环境微生物的高通量培养和保藏技术,环境基因组文库的建立和保藏,以及快速精确的物种鉴定技术。这些平台旨在发掘特殊类群和功能的微生物资源,为微生物功能的利用储存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
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自成立以来,已有三十年的辉煌历史。在这期间,CICC致力于菌种保藏的科学管理,通过实施GLP(良好实验室操作规范)严格规范微生物操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他们在菌种资源的发掘、开发与更新换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国工业微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4年起,CICC接手了国家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该平台集结了来自全国3个部门、7个省市的12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力量。他们成功构建了我国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体系和平台,这一举措对食品生物技术产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工作成果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连续在2007年度中国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中荣获一等奖,以及2008年度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一等奖,彰显了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和卓越贡献。
扩展资料
1953年,上海工业试验所发酵研究室成立了微生物菌种保藏组,由王薇青任组长,正式接收金培松教授赠送的菌种200余株,开始从事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保藏管理。1955年进入食品工业部上海食品研究所,1958年进入北京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专利局正式承认的菌种保藏机构仅有两家,具体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该中心位于北京中关村;以及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位于武汉大学内。
当进行专利申请前,需要对菌种进行保藏,并在申请日起四个月内提交保藏证明和存活证明。
上述两家机构拥有严格的保藏条件和流程,确保菌种的保存质量和安全性,以满足专利申请的相关要求。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作为北京地区的保藏机构,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术团队,能够为各类菌种提供优质的保藏服务。
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则依托于武汉大学的科研背景,拥有先进的保藏技术和设备,能够满足不同科研项目的需求。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菌种,都需要在提交专利申请前进行保藏,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这不仅有助于保证菌种的稳定性和活性,也能够有效提升专利申请的成功率。
选择合适的保藏机构,不仅能够确保菌种的质量,还能为后续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议申请人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保藏机构进行菌种保藏。
需要注意的是,保藏过程需遵循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菌种的存活率和稳定性。同时,专利申请中的相关证明文件也需准备齐全,以提高申请的成功率。
以上就是微生物保藏中心的全部内容,微生物资源中心的保藏部门(简称保藏部),其根基源于1979年成立的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广泛的收集和保藏各类微生物菌株、细胞株和基因,致力于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共享与持续利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服务和支持。CGMCC作为公益性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