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2010年mba考试答案语文,2010高考文科语文试卷及答案

  • 语文
  • 2023-05-30
目录
  •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 有谁知道MBA联考的语文写作考什么内容啊,请介绍一下。
  • 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卷,附有详细答案,谢谢。
  • 2010高考文科语文试卷及答案
  • mba试题答案和历年真题那里找?

  •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A、砧板(zhēn),习惯误读字;C、着(zhuó)重,多音字;D、抵(zhǐ)掌而谈,注意和“抵”区别。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形。A、猩红;B、两全其美;C、挖墙脚。

    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决定:①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②决定的事项;③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④客观规律促使事物一定向某方面发展变化。确定:固定;明确肯定;坚定。文中意为“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应用“决定”。“即使”和“也”搭配。提升:提拔;用卷扬机等向高处运送。提高: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产业”应与“提升”搭配。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应用“息息相关”。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和修改病句。A、搭配不当,在“是”前添加主语“天津”;C、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去掉“黄发”。D句式杂糅,去掉“组成”或者将“分”改为“由”。

    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引导人们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将“伦理道德观念”范畴扩大为“道德观念”。

    6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无中生有。C、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不一致。D、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教育,重在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选择,不具有政府的强制力。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发,在文中是“打开、拿出”的意思。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多义词,关键在于用“语境定意”法的运用。另一个难点是“具事”,方法是语境推断法,选项与文中语句互相参验。

    9.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知识,能力层级为C级。A项两个“因”都是副词,“就”的意思。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但表示承接(顺承)关系。C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后一个“以”是介词,“按、在”的意思。D项前一个“为”是介词,“被”。裤孙后一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

    10.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A、后一句不能表现“虐待”;B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C、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

    11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洞人们哀怜母女,并没有表示“以示追悔”。

    【参考译文】

    南方人祖上传说,在秦汉之前山蔽,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擅长淘金,吴洞非常宠爱她。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经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当时曾经得到一尾鱼逗纯州,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限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鱼天天生长,换了好几件器物,很快长大后盆里就容不下了,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在叶限过去的时候,这只鱼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说:“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然后又让她到另外的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就浮出了头,就立刻被她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吃它的肉,味道比其他的鱼好一倍。吃剩下的鱼骨后母藏在了粪坑里。

    到了第二天,叶限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在野外哭泣。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安慰她说:“你别哭了,你的母亲杀死了你的鱼!骨头扔在粪坑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叶限照着他的话做,果然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叶限等她们走远了,也跟着去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后母的女儿认出了他,就告诉她母亲:“那个人很像姐姐。”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得到了。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吴姓的这个洞邻近有个海岛,岛上有个叫做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面积达到数千海里。洞人把那只金线鞋子卖给他们,国王得到了。让左右下人穿上它,鞋比脚小的人的尺寸还小一寸。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穿上试一下,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那鞋子轻得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国王就认为是谁丢在路边的,于是到此洞的各户人家搜查同样的鞋子,如果谁家有相同的鞋子,就逮捕上告。抓到了叶限,陀汗王让叶限试穿,非常合适。然后叶限又穿上翠羽衣,两只鞋子都穿上,容貌像天上的仙女。这才把所有的事都说给国王,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去了。后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打死了,洞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埋起来,叫做懊女冢。

    国王把叶限带回国后,封为第一夫人。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求鱼骨给他无限的宝石。结果第二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国王就把鱼骨埋到了海边。用一百斛珠同它一起藏起来,用金子做标记。后来,陀汗国有叛军作乱,国王要挖掘它来奖赏军队,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了。

    12答案:(1)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衣:名词作动词,穿。袖:名词作动词,在袖子里藏着。行向池:状语后置。(2)但:只。不之虑:宾语前置,不虑之。(3)意:猜测。以:介词,通过。拷掠:拷打。竟:最终。

    13.

    答案:暮春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14 答案(1)小人长戚戚

    (2)还顾望旧乡

    (3)齐彭殇为妄作

    (4)生长明妃尚有村

    (5)叶上初阳干宿雨

    (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能力层级为A级。此题应该谨记高考阅卷要求和规则,一空错一个字就不得分。此题中易错的字词是:长、彭殇、雨打风吹。

    15答案:(1)相似之处:都以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都认为视杆细胞能够收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2)主要分歧:视锥细胞能否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本题的答题区间是第2至4段,第2段说明相同之处,第3、4段说的是分歧。

    16、答案(1)观赏距离接近,画面变大时;(2)先注视白色屏幕30秒,然后再欣赏画作;(3)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此题对应语境区间是文章的第三、四、五段。关键在于抓住结论性的句子。另外还要注意句间的逻辑关系(如条件、因果等)。

    17答案:有意义,艺术与科学联姻,有助于科学地把握艺术规律,使审美活动理性化。

    没意义,用 自然科学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不是审美,无法解读作品意蕴。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这是一道主观性、开放性非常强的题目。如果回答“有意义”,思路应该从文中的观点和作者的态度出发来组织答案。如果回答“没意义”,则要突出艺术是有其内在规律的,然后做到自圆其说。

    18答案:答案 生命短暂 生命力顽强拟人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分析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C级。这个段落的主体在中间部分,抓住这部分中议论性的句子,并确定关键词,就可以组织答案。回答第二问时,最好答出修辞效果。

    19.答案:亲人,是作者领悟到随意而安的平和与超然;动物,使作者带来异常温暖的感觉;生活与传说,使作品染上了神话色领略神灵之光;梦境,是作者感悟人生道理,从而产生的联想。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本题的答题区间是第3至5段。做题需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到每一段中心句和关键句,进行组织。

    20.答案:(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

    (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

    (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人生基础;

    (4)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精神之源;

    (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要联系全文,以写作目的为引子,以文章线索为牵引,多角度思考作者写每一个对象的意图是什么,综合组织答案。

    21.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与评价文学作品,能力层级为E级。此项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知识。思考时要注意语境,通过句间的逻辑关系理解各句的来龙去脉。这里“活生生的人”是指笼罩于神话光彩之下的凸显人性本真的人。

    22答案:

    戏剧社【⑤】 文学社【③】 摄影小组【①】

    解析:考查语言准确、鲜明、得体。①“现面目”“留旧影”,表现了摄影的特点。②写学术研究。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

    ④是说书信。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形象的卸除了演员的特点。

    23.答案示例:融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天津新地标津门塔将于2010年内建成使用。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知识,能力层级为D级。这个语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表明对象,第二句介绍其特征,第三句说明结果。拟写一句话新闻的要点是确定对象及其特征、事件的经过结果。所以第一、二句可以压缩在一起,加上第三句话就基本上是答案了。最后参照字数要求,进一步压缩。

    24、

    答案:标题符合画面内容,画面解说符合情景,有创意,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和简明准确”的知识,能力层级为D级。图文转换的题目要注意图中突出、夸张的部分,也要注意图中变化的地方。

    25、解析:当代青年处在一个丰富多彩、飞速发展的时代,“大世界”的种种感召,“小世界”的点点关爱,共同构成了青年学子具体的生活环境。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时代,离不开对当今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感悟。该话题利于考生从自己熟悉的世界出发,写出观察到的世界,体味到的人间真情,领悟到的人生真谛,展示出审美情趣和思想个性。

    该话题富于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选材空间。考生可以鸟瞰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可以聚焦身边的凡人小事;可以写物质世界的丰富,也可以写精神文明的进步;可以写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亲人的温暖、校园的苦乐;可以写实实在在的人生,也可以写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写世界对我的影响,也可以写我对世界的责任……大处着眼,可以写得深刻开阔;小处落笔,可以写得细腻感人。

    话题中的“我”,将考生的关注点引向个体感受,“我手写我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独特情感体验的理念。话题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每个考生找到自己构思立意的切入点,使人人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凸显出考生的个性特征。

    此外,话题本身包含着主与客、大与小、虚与实、物质与精神、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等关系因子,考生无论选择什么文体,都比较容易捕捉到思辨性内涵,体现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谁知道MBA联考的语文写作考什么内容啊,请介绍一下。

    其轮携实这个并不是很难的事,我去年做kaoyan,要是q不被和谐的话,历年的肯定有,还有其它类别的kaoyan 也有的,现在空间只有今年的其它腊败伏枯戚考试记录了。

    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卷,附有详细答案,谢谢。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 文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皎洁/打搅 业绩/污渍 纤维/纤夫

    B.效仿/发酵 空旷/粗犷 盛开/盛饭

    C.隐瞒/蛮横 挑衅/抚恤 埋伏/埋怨

    D.市侩/反馈 濒临/频繁 辟谣/精辟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事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代高咐腊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C.甚嚣尘上D.销声匿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4.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 。。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现象。 。

    作品的独创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

    ① 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题材,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相同的表达特征

    ② 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③ 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它本身不是作品

    ④ 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衡档滑作的,必然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⑤ 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②①⑤③④ B.②④③①⑤ C.③②⑤④① D.③④②⑤①

    二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 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眞《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① 上:指皇上 朱蠢肆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语诸将曰…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恙 祸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俞瑱得之 B. 利为彼有[来源:学科网]

    乃令昊玉守之宜为报仇

    C. 降家皆为上所杀 D.我师乘之而入,宋 忠匿于厕

    几为所误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一组的是 (3分)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 ①③⑥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 俞瑱逃亡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 一击,兵败如山倒。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 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11.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呼尔与之行,行道之人弗受; ,。(《孟子•告子上》)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

    (3) ,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 ,决不可无“我”。

    ⑤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页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 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现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

    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及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 对作家来说,作品一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来源:学&科&网Z&X&X&K]

    C. 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D. 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个爱憎感情,就是从 “非我”世界中找回来“我”。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来源:学科网]

    A. 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和神态,这是在创作 前的体验“非我”。

    B. 清代一怒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他在心上活动中迷失了“我”。

    C.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着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这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14. 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 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分)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做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题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面包

    沃尔夫冈•波谢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找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了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他总是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他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

    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

    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三皇,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

    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 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回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

    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

    槽尝尝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 是有风,”他说,“已经挂了一整夜了。”当她躺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

    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这话,仿佛已沉入半睡

    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呀。“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

    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他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

    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日1”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百年精华》,包智星 译)

    【注】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

    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请概括的主要情节。(4分)

    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

    18.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来源:学§科§网Z§X§X§K]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科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有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间,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续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就能源说,何苦呢,照就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和供热,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方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 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9.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20.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1.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近代西方社会发展史表明,数学活动的中心(数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突出成就)在地理上总是与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发达的中心大致吻合。请根据以下图表所示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处空缺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

    从15世纪开始,数学活动的中心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又返移欧洲,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重心的转移而在欧洲不同国家之间转移。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等人天文计算的成就标志着数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意大利;这个活动中心;[来源:Zxxk.Com]

    A

    数学活动中心。

    B

    23.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话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这次演出的节目单;

    晚会节目单

    1.《孔雀东南飞》(原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演出:高一(2)班

    2.《雷雨》(原作曹禺《雷雨》) 演出:高二(5)班

    (其他略)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需要在节目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支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2010高考文科语文试卷及答案

    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两种形式来测试。

    1.论证有效性分析

    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选择若干要点,评论该论证的有效性。

    本类试题的分析要点是:论证中的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密,改让论证是否充分等。

    文章要求分析得当,理由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得体。

    2.论说文

    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每次考试为其中一种形式。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明歼谨对命题或材料所给观点进行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文章要求思想健康,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严密,结构合理,语言流畅。

    可以参考下以前的考试大纲,激基详情可以去 mba加油站 去看看。

    mba试题答案和历年真题那里找?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饯别(jiàn) 晦涩(huì)铁栅栏(zhà)浑身解数(xiè)

    B扒手(pá)吱声(zī)和稀泥(hé)步履蹒跚 (pán)

    C畜养(xù)寒噤(jìn) 露马脚 (lòu)扪心自问(mèn)

    D 顺遂(suí)什锦(shí) 蒸馏水 (liú)兵不血刃(xuè)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B项,和huò稀泥,C项,扪mén心自问,D项,顺遂suì。注意B项吱声(zī)为方言词,C项露马脚 (lòu)也是一个容易读错的字。

    【高考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易错提醒】“嚼舌头”易受方言影响判断不出错误。C项中的三个多音字也有一定的迷惑性。试题难度中等。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依稀膨涨 戈壁滩云蒸霞蔚

    B 涵盖阴霾 捉谜藏烘云托月

    C贻误甬道交谊舞寥若晨星

    D吆喝绪论 擦边球 名门旺族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膨胀”指物体的体积增大,泛指事物的扩大或增长,与水无关。“捉迷藏”蒙目相捉或寻找躲藏者的游戏,比喻言行故意使人难以捉摸,不是谜语,而是重点在于让人寻找。“名门望族”指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望”指有声望,不是兴旺。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国庆节将至,一座“天安门模型”摆在广场上。“天安门”前花团锦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争相与“天安门”合影留念。

    B.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C.朱熹49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廷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D艺术节期间,这个县将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粗庆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参考答案】B

    【易错提醒】本题A项迷惑性较大,考查引号的基本用法;B考查冒号和句子层次;C项考查冒号的统辖范围,较为简单;D项考查句子的内部层次中顿号与逗号的区别,注意“形式多样”与“内容独特”并列。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毕凳码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戚,让人难以释怀。

    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 “释怀”:①抒发情怀。②放心,无牵挂。文中应用“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古稀”指人七十岁,源于杜甫《曲江》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最小的82岁,应用“耄耋”,或者改为“已过古稀之年”。神气十足,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手哪起的样子。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表能见度0米。

    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C.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截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C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应改为“截至5月9日17时30分为止”,或者“截止5月9日17时30分”;D搭配不当,将“经”改为“在”,或者将“下”去掉;歧义,“迅速赶到的”统辖“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为“商场保安以及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或者将“学校”提到“许多”之前。

    二、(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对。“由低到高”错,文中说“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 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出现错误主要辨析不出B、C的错误。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7.对于 “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三、(12分,每小题3分)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1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2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 注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③ 窭(jǜ):贫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客:寄居

    C.遽薄京师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步兵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卒,通“猝”,仓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其皆出于此乎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易错提醒】C项意义在翻译上有略微不同,但属于同一义项。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甫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B.①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⑥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②④是说权贵人。⑥是申甫死后。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侧面表现,如果不看清题干,容易误选。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参考答案】(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试题分析】(1)注意 “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提醒】“故”原来的,过去的。“见”表被动。“于是”在这时。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提示: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2个小题)(6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孑)立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是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五、(12分)

    16.下面是一段介绍菊花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字。(4分)

    菊花,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参考答案】菊花是栽培历史悠久的人工养殖观赏花卉,依据花序、花期、花瓣分为多种类型,可供食用药用,是高雅不屈的象征。

    17.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参考答案】在失意时,书是良师,读书使颓废的生活日渐昂扬。在得意时,书是诤友,读书使浮躁的心境平淡如水。

    18.下面一则稿约四处画线部分中有两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4分)

    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论文。为丰富内容,提高质量,特向广大作者征稿。要求:_观点鲜明,不超过8000字,逻辑清楚,格式正确。

    来搞一经采用,即奉薄酬。来稿一律不退,三个月未接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敬请广大

    作者赐稿。

    来稿请寄:×× 市××路××号《×××》编辑部×××敬启 邮编:×××

    × ④

    《×××》编辑部

    ××××年×月×日

    【参考答案】②“薄酬”改为“稿酬”;④“敬启”改为“收”(另外①语序不妥,最好应为:观点鲜明,逻辑清楚,格式正确,不超过8000字。)

    六、(18分)

    本题为选择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19.第一段中划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4分)

    【解答提示】口语化、善用短句,对比。应举例分析。

    20.第二段开通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解答提示】通过年龄、身体状况、相貌、个头,写刘四爷的虎相,照应上文对刘四爷性格为人的描写,引出“虎妞”和祥子,为下文刘四爷对待祥子的态度作了铺垫和对比,为后来祥子做女婿作了铺垫。

    21.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分)

    【解答提示】有追求,有理想;勤劳本分;保持本色,真诚自然;讲究干净;脾气好,受人言语。

    22.你认为本人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解答提示】祥子。写刘四爷是为了引出祥子,侧面详写了祥子的性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9.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的时间,有什么好处?(4分)

    【解答提示】(1)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2)清晰显现出援救进展;(3)表明人们援救行动之快,体现人们的仁慈的爱心;(3)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

    20.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解答提示】“你们”指帮助获得青霉素的博士、记者和警察们,进行电话寻找,协调各个部门,迅速找到青霉素,快速运到医院,这是医生做不到的。

    21.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4分)

    【解答提示】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应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22.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答提示】(1)对生命的尊重,(2)世间有大爱,(3)在战争的年代对人性、爱的关注与渴盼。注意注释的作用。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