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地理书人教版内容?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下册地理思维导图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中国地理概况:地理位置与疆域:中国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与邻海等。行政区划: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与地势: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的分布。那么,八下地理书人教版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下册地理思维导图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中国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与疆域:中国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与邻海等。
行政区划: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
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形与地势: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的分布。
气候特征:中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河流与湖泊:中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及其水文特征。
中国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利用现状。
水资源:中国水资源的总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情况。
矿产资源: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开采利用现状。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农业:中国农业的主要部门、分布及特点。
地理一直是很多初中生都难以学好的科目,有很多初中生想把初中地理成绩提高上去。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知识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知识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20°W和160°E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
6、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第一章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的范围、位置、地形、河流、气候以及人口和城市等基本概况;
②在了解台湾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认识理解台湾的各种美称;
③了解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特点,理解其外向型经济。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而认知台湾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理解台湾“美丽”“富饶”的缘由;
②利用教材的“活动”这一板块,展开分析,认识台湾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解其“外向型”经济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②了解台湾与本地的紧密经济联系,增生对台湾、台胞的亲近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特色。
教学难点:台湾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预备铃响、播放音乐:《阿里山的姑娘》。
正式铃响,开始“热身运动”:根据提供的信息,联想到中国的哪个省区?
①古都、沙尘暴、中关村
②毗邻广东、人多地狭、博彩旅游业
③金融业、京九铁路线、紫荆花
④妈祖庙、地震、岛屿
点击呈现本课三大板块:“导学目标”“知识框架”“本课总结”。
总纲:中国区域地理
子纲:1、中国的地理区域:1)四大地区;2)省级区域;3)跨省区域(地带)
2、区域地理系统:
1)“区域”自然环境(包括:A-D)
A。它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B。“区域”的地形;
C。区域的气候;
D。区域的资源;
2)区域人文地理特点:(F、E)
E。区域的居民活动:a工-交-商-旅-农业;b衣食住行
F。此区域与彼区域的关系或联系)
3)区域地理评价(G、H)
G。自然环境条件的优点和缺陷
H。当地人民如何利用优势,发展经济(或在当地人民在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人教版首先安排一个单元,让我们学会认识“地理(四个)大区”,然后安排了“省级区域”和跨省区域。它们都是“课例”,应该举一反三,学会用综合分析法去认识“某个可能没有课文资料的区域”,只有那样,才能自如应付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议你在课本以外选择一个“地名”(它就是一个区域)去认识那个地方。
以上就是八下地理书人教版内容的全部内容,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我国降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南北方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界线等。认识省级区域 我国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四大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