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1)实验中没有使用弹簧测力计,所以摩擦力的大小只能通过托盘和砝码对绳子的拉力体现,拉力等于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因此需要测量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2)滑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即f=G=mg;(3)实验的理论依据就是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那么,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电源频率为50Hz,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计时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02×5=0.1s,
由匀变速运动的推论△x=aT2可知:加速度a=
=x6?x3 3t2
≈0.49m/s2;0.0388?0.0240 3×0.12
(2)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3g-f=(m2+m3)a,滑动摩擦力:f=m2gμ,
解得:μ=
,要测动摩擦因数μ,m3g?(m2+m3)a m2g
需要测出:滑块的质量m2 与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
故选:CD;
(3)由(2)可知,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为:μ=
;m3g?(m2+m3)a m2g
故答案为:(1)0.49;(2)CD;(3)
.m3g?(m2+m3)a m2g
(1)由匀变速运动的推论△x=aT2可知:
加速度a=
=a1+a2+a3 3 (s4+s5+s6)?(s1+s2+s3) 9T2
=
×10-2=0.496m/s2.(3.88+3.39+2.88)?(2.4+1.89+1.4) 9×0.12
若电源频率高于50Hz,则周期变小,在相等的位移之差变小,
而仍按50Hz计算,则加速度数值将偏小;
(2)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3g-f=(m2+m3)a,
滑动摩擦力:f=m2gμ,
解得:μ=
,m3g?(m2+m3)a m2g
要测动摩擦因数μ,
需要测出:滑块的质量m2 与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故选:CD;
(3)由(2)可知,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为:μ=
,m3g?(m2+m3)a m2g
由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的过程中,考虑了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
但没有考虑打点计时器给纸带的阻力、细线和滑轮间、以及空气等阻力,因此导致摩擦因数的测量值偏大.
故答案为:(1)0.496;偏小;(2)CD;(3)
.m3g?(m2+m3)a m2g
(1)滑块受到的拉力T为弹簧秤示数的两倍,即:
T=2F
滑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f=μmg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T-f=ma
解得力F与加速度a的函数关系式为:
F=
a+m 2 μmg 2
由图象所给信息可得图象截距为:
b=μmg 2
解得:
μ=2b mg
(2)使细线与桌面保持平行,才能保证弹力的两倍等于小车受到的拉力,若线与桌面不平行,则依据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小受到的拉力与两线之间的夹角有关,就不能准确得到小车受到的拉力,弹力的两倍大于小车受到的拉力.
故答案为:
(1)
;2b mg
(2)使细线与桌面保持平行.
(1)实验中没有使用弹簧测力计,所以摩擦力的大小只能通过托盘和砝码对绳子的拉力体现,拉力等于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因此需要测量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
(2)滑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即f=G=mg;
(3)实验的理论依据就是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它们的大小相等;
(4)实验中要求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即托盘和砝码总重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由于砝码的质量不是连续的,因此这一点很难做到.
(5)选择桌面为参照物,滑块相对于桌面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滑块相对于桌面来说是静止的;长木板向左运动,木块相对长木板向右运动,因此受到向左的摩擦力.
(6)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滑块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它们的大小相等,即拉力F=f+mg=2mg.
故答案为:(1)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2)mg;(3)二力平衡;(4)难以控制滑块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5)静止;水平向左;(6)2mg.
对砝码(托盘质量应可忽略):m3*g-T=m3*a(T是绳子拉力)---方程1
对滑块:T-f =m2*a,f 是滑块受到的摩擦力
且f =μ*F支=μ*m2*g
即T-μ*m2*g=m2*a--------------方程2
将方程1和2联立得m3*g-μ*m2*g=m3*a+m2*a
所以μ=[ m3*g-(m2+m3)a ] / ( m2*g )
以上就是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的全部内容,(1)滑块受到的拉力T为弹簧秤示数的两倍,即:T=2F滑块受到的摩擦力为:f=μmg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T-f=ma解得力F与加速度a的函数关系式为:F=m2a+μmg2由图象所给信息可得图象截距为:b=μmg2解得:μ=2bmg(2)使细线与桌面保持平行,才能保证弹力的两倍等于小车受到的拉力,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