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七年级数学讲座,七年级数学

  • 数学
  • 2023-05-21
目录
  • 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卷
  • 七年级上册期中数学卷
  • 数学七年级下册
  • 七年级数学
  •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内容

  • 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卷

    初中数学竞赛专题讲座—恒等式的证明

    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它涉及的基础知识较多,主要有整式、分式与根式的基本概念及运算法则,因式分解的知识与技能技巧等等,因此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是学好初中代数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本讲主要介绍恒等式的证明.首先复习一下基本知识,然后进行例题分析.

    两个代数式,如果对于字母在允许范围内的一切取值,它们的值都相等,则称这两个代数式恒等.

    把一个代数式变换成另一个与它恒等的代数式叫作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恒等式的证明,就是通过恒等变形证明等号两边的代数式相等.

    证明恒等式,没有统一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变形技巧,使证明过程尽量简捷.一般可以把恒等式的证明分为两类:一类是无附加条件的恒等式证明;另一类是有附加条件的恒等式的证明.对于后者,同学们要善于利用附加条件,使证明简化.下面结合例题介绍恒等式证明中的一些常用方法与技巧.

    1.由繁到简和相向趋进

    恒等式证明最基本的思路是“由繁到简”(即由等式较繁的一边向另孙纳闹一边推导)和“相向趋进”(即将等式两边同时转化为同一形式).

    例1 已知x+y+z=xyz,证明:x(1-y)(1-z)+y(1-x)(1-z)+z(1-x)(1-y)=4xyz.

    分析 将左边展开,利用条件x+y+z=xyz,将等式左边化简成右边.

    证 因为x+y+z=xyz,所以

    左边=x(1-z-y-yz)+y(1-z-x+xz)+(1-y-x+xy)

    =(x+y+z)-xz-xy+xyz-yz+yx+yxz-zy-zx+zxy

    =xyz-xy(y+x)-xz(x+z)-yz(y+z)+xyz(xy+yz+zx)

    =xyz-xy(xyz-z)-xz(xyz-y)-yz(xyz-x)+xyz(xy+yz+zx)

    =xyz+xyz+xyz+xyz

    =4xyz=右边.

    说明 本例的证明思路就是“由繁到简”.

    例2 已知1989x=1991y=1993z,x>0,y>0,z>0,且 [***********][**************]

    222 证 令1989x=1991y=1993z=k(k>0),则

    又因为

    所以

    所以

    说明 本例的证明思路是“相向趋进”,在证明方法上,通过设参数k,使左右两边同时变形为同一形式,从而使等式成立.

    2.比较法

    a=b(比商法).这也是证明恒等式的重要思路之一.

    例3 求证:

    分析 用比差法证明左-右=0.本例中,

    这个式子具有如下特征:如果取出它的第一项,把其中的字母轮换,即以b代a,c代b,a代c,则可得出第二项;若对第二项的字母实行上述轮换,则可得出第三项;对第三项的字母实行上述轮换,可得出第一项.具有这种特性的式子叫作轮换式.利用这种特性,可使轮换式的运算简化.

    证 因为

    所以

    所以

    说明 本例若采用通分化简的方法将很繁.像这种把一个分式分解成几个部分分式和的形式,是分式恒等变形中的常用技巧.

    (1+p)(1+q)(1+r)=(1-p)(1-q)(1-r). 全不为零.证明:

    同理

    所以

    所以(1+p)(1+q)(1+r)=(1-p)(1-q)(1-r).

    说明 本例采用的是比商法.

    3.分析法与综合法

    根据推理过程的方向不同,恒等式的证明方法又可分为分析法与综合法.分析法是从要求证的结论出发,寻求在什么情况下结论是正确的,这样一步一步逆向推导,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一旦条件成立就可断言结论正确,即所谓“执果索因”.而综合法正好相反则罩,它是“由因导果”,即从已知条件出发顺向推理,得到所求结论.

    证 要证 a+b+c=(a+b-c),只要证 2222

    只要证 ab=ac+bc,

    只要证 c(a+b)=ab,

    只要证 222222a+b+c=a+b+c+2ab-2ac-2bc,

    这最后的等式正茄手好是题设,而以上推理每一步都可逆,故所求证的等式成立.

    说明 本题采用的方法是典型的分析法.

    例6 已知a+b+c+d=4abcd,且a,b,c,d都是正数,求证:a=b=c=d.

    证 由已知可得

    a+b+c+d-4abcd=0,

    (a-b)+(c-d)+2ab+2cd-4abcd=0,

    所以

    (a-b)+(c-d)+2(ab-cd)=0.

    因为(a-b)≥0,(c2-d2)2≥0,(ab-cd)2≥0,所以

    a-b=c-d=ab-cd=0,

    所以 (a+b)(a-b)=(c+d)(c-d)=0.

    又因为a,b,c,d都为正数,所以a+b≠0,c+d≠0,所以

    a=b,c=d.

    所以

    ab-cd=a-c=(a+c)(a-c)=0, [***********][**************]4

    所以a=c.故a=b=c=d成立.

    说明 本题采用的方法是综合法.

    4.其他证明方法与技巧

    求证:8a+9b+5c=0.

    a+b=k(a-b),b+c=2k(b-c),

    (c+a)=3k(c-a).

    所以

    6(a+b)=6k(a-b),

    3(b+c)=6k(b-c),

    2(c+a)=6k(c-a).以上三式相加,得

    6(a+b)+3(b+c)+2(c+a)

    =6k(a-b+b-c+c-a),

    即 8a+9b+5c=0.

    说明 本题证明中用到了“遇连比设为k”的设参数法,前面的例2用的也是类似方法.这种设参数法也是恒等式证明中的常用技巧.

    例8 已知a+b+c=0,求证

    2(a+b+c)=(a+b+c).

    分析与证明 用比差法,注意利用a+b+c=0的条件.

    左-右=2(a+b+c)-(a+b+c)

    =a+b+c-2ab-2bc-2ca

    =(a-b-c)-4bc

    =(a-b-c+2bc)(a-b-c-2bc)

    =[a-(b-c)][a-(b+c)]

    =(a-b+c)(a+b-c)(a-b-c)(a+b+c)=0.所以等式成立.

    说明 本题证明过程中主要是进行因式分解.

    去y着手,得到如下证法.

    证 由已知

    [***********][***********]222 分析 本题的两个已知条件中,包含字母a,x,y和z,而在求证的结论中,却只包含a,x和z,因此可以从消

    说明 本题利用的是“消元”法,它是证明条件等式的常用方法.

    例10 证明:

    (y+z-2x)+(z+x-2y)+(x+y-2z)

    =3(y+z-2x)(z+x-2y)(x+y-2z).

    分析与证明 此题看起来很复杂,但仔细观察,可以使用换元法.令

    y+z-2x=a,①

    z+x-2y=b,②

    x+y-2z=c,③

    则要证的等式变为

    a+b+c=3abc.

    联想到乘法公式:

    a+b+c-3abc=(a+b+c)(a+b+c-ab-bc-ca),所以将①,②,③相加有

    a+b+c=y+z-2x+z+x-2y+x+y-2z=0,

    所以 a+b+c-3abc=0,

    所以

    (y+z-2x)+(z+x-2y)+(x+y-2z)

    =3(y+z-2x)(z+x-2y)(x+y-2z).

    说明 由本例可以看出,换元法也可以在恒等式证明中发挥效力.

    例11 设x,y,z为互不相等的非零实数,且

    求证:xyz=1.

    分析 本题x,y,z

    具有轮换对称的特点,我们不妨先看二元的

    [***********]333

    所以xy=1.三元与二元的结构类似.

    证 由已知有 22

    222 ①×②×③得xyz=1.

    说明 这种欲进先退的解题策略经常用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中.

    总之,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恒等式证明的关键是代数式的变形技能.同学们要在明确变形目的的基础上,

    深刻体会例题中的

    常用变形技能与方法,这对以后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

    七年级上册期中数学卷

    初中数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中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说课稿1

    写说课稿一定要有正确的思路,下面一起去看看我为你整理的初中数学万能说课稿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说教材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弯扰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说学情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后,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应用因式分解的方法,会正确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因式分解法埋大旦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等价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与积极参与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发现与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力求体现“类比---探究-----归纳”的模式。有计划的逐步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由于学生配平方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演示,总结因式分解规律,从而突破难点。

    同时学生经过自主探仿猜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自觉性、活动性和创造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课件演示课本中的实例,并应用多媒体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多媒体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由因式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问题1: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展示三种做法。

    问题:小颖用的什么法?——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对吗?为什么?——违背了等式的性质,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对吗?其依据是什么——两个数相乘,如果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问题2:学生探讨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错的原因在哪?你会用哪种方法简便]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a·b=0,那么a=0或b=0

    (如果两个因式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 ②a≠0且b=0 ③a=0且b=0

    问题3:

    (1)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来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关键是什么?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须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吗?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这种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

    这是我会提示学生: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遵循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先引导学生练习,练习如下:

    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吗?

    在学生做练习时,进行巡看,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个别题目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后,补充一道习题,目的是提升学生对因式分解法的理解。同时也起到了分层次教学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最后是小结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整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分为必做、选做两类,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清晰、简洁、直观的原则,呈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板书如下:

    初中数学说课稿2

    初中数学圆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人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剪刀、白纸若干张、彩笔、圆规、直尺、圆形物体一个

    教师: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纸片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本节课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的改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欣赏圆、发现圆开始,深深吸引学生,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教给学生学法:情境中欣赏圆的魅力——合作中探究圆的特征——介绍中体验圆的数学文化——实践中感受圆的数学价值,大胆放手,把一切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活泼,而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五、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二个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都和哪些平面图形做了朋友?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二)、突出主体、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圆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我会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圆就在我们身边。

    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第二组就是圆形,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通过课件展示圆的画面及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根据课件图片让学生分析圆上,圆内,圆外和圆心各指什么?我在适时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活动一:小组合作探究

    (1)以四人为一小组,一起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2)把你们的发现,准备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1)找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 认识半径、直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这里因为有半径的知识做基础,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直径的知识,

    活动二:一起动手

    1.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呢?

    2.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有多少厘米?你发现了什么?直径呢?

    3.请分四人小组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 = 2r与r = d/2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口答:

    3、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我会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向外延伸.我会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画圆都用到了什么方法和啊?和大家交流借鉴一下经验好吗?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方法和.如硬币.线 ,笔,圆规等.此时我会装做很着急的样子向学生问:老师想画一个8厘米的圆可不可以用一元钱的硬币呢?为什么啊?生:学生会从大小不符合等方面来说明不行.此时我又会说那我要是想画一个6厘米的圆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啊?生:可能会比较困难.(我在适时从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导出学生说出用圆规画圆).接下来我在小结得出画大小不同的圆,我们通常用圆规来画。并播放课件圆规确定半径的方法以及圆规画圆的方法的过程.(并得出结论用圆规画圆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也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圆.再次论证得出半径越大,圆就越大,半径越小,圆就越小.

    最后,我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两道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一是让同学们1、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2、画出直径是4厘米的一个圆。

    实际应用: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吗? 我会适时加以巩固,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史料连接,有关圆的知识,名言等,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体会圆所蕴涵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激情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圆与生活又有很大的联系.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巩固练习

    1、填空。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顾了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判断,并说为什么。

    (这些题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图略

    圆心O 半径r 直径d

    d=2r或r=d/2

    圆规画圆: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

    初中数学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该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该节课是在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该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们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该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们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立交桥、防盗网。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们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们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们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们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们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们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们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为了让学生们的猜想得于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们操做。

    (2)让学生们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们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4)引导学生们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们的思考、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们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们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们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们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 如图,直线a, b相交, ∠1=40°,求∠2, ∠3, ∠4的度数。

    数学七年级下册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M19ZHXbSpwHqt5sTBipNO6eVXuCh_l8sJYg6EjuAfW5OquIHrRZmzXbW-YjKfw4ZfOwbdGgUtKwgbH8yKhhu0qIfgauUoLyE-2bZCeEI3qy

    自腔耐己凳睁去下枣圆岁吧

    七年级数学

    趣味数学题(一)

    1.过桥

    今有a b c d 四人在晚上都要从桥的左边到右边。此桥一次最多只能走两人,而且只有一支手电筒,过桥是一定要用手电筒。四人过桥最快所需时间如下为:a 2 分;b 3 分;c 8 分;d 10分。走的快的人要等走的慢的人,请问如何的走法才能在 21 分 让所有的人都过桥御洞?

    2.巧插数字

    125 × 4 × 3 = 2000

    这个式子显然不等,可是如果算式中巧妙地插入两个数字“7”,这个等式便可以成立,你知道这两个7应该插在哪吗?

    3.温馨四季

    春夏 × 秋冬 = 春夏秋冬

    春冬 × 秋夏 = 春夏秋冬

    式中 春、夏、秋、冬 各代表四个不同的数字,你能指出它们各代表什么数字吗?

    4.破车下山

    一个破车要走两英哩的路,上山及下山各一英哩,上山时平均速度每小时15英哩问当它下山走第二个英哩的路时要多快才能达到平均速度为每小时30英哩?是45英哩吗?你可要考虑清楚了呦!

    5.共卖多少鸡蛋

    王老太上集市上去卖鸡蛋,第一个人买走蓝子里鸡蛋的一半又一个,第二个人买走剩下鸡蛋的一半又一个,这时蓝子里还剩一个鸡蛋,请问王老太共卖出多少个鸡蛋?

    6.有多少人参加考试

    试卷上有6道选择题,每题有3个选项,结果阅卷老师发现,在所有卷子中任选3张答卷,都有一道题的选择互不相同,请问最多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考试?

    趣味数学题(二)

    一、丢番图的墓志铭

    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念改铭里包含一个有趣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

    过路人!这儿埋葬着丢番图,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童年;再过了一生的十二分之一后,他开始长胡须;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后他结了婚;婚后五年他有了儿子,但可惜儿子的寿命只有父亲的一半;儿子死后,老人再活了四年就结束了余生。

    根据这个墓志铭,请计算出丢番图的寿命。

    二、怎样合算

    小臭班里的45个同学在石老师的带领下到一个风景点春游。他们准备买票时,看见一块牌子上写着:“请游客购票:每张票票价2元;50人或5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票价按八折优惠。”很多同学提出:“我们应该怎样买票比较合算?”石老师说:“这个问题问得好,看谁能计算出来。”

    三、分苹果

    秋天到了,小猴征征种的苹果都成熟了,他挑了最好的苹果装在6个箱子中,准备送给好朋友童童和欣欣,6个箱子中分别装有11、12、14、16、17、20个苹果。因为童童小,吃东西少一些,所以他准备只把1/3的苹果分给童童,其余的分给欣欣,箱子不能拆分,你知道征征是怎么分的吗?

    四、谁将取胜

    第三届动物运动会上,老虎和狮子在1200米的长跑比赛中成绩相同。为最后决出胜负,裁判老猴让老虎和狮子举行附加赛。这两头猛兽最后赛的是百米来回跑,共计200米远。老虎每跨一步为2米,狮子一步为3米,但老虎每跨三步,狮子却只能跨两步。

    据以上的“情报”,你能提前判断出谁将取胜吗?

    五、学生的编号

    某学校为每个学生编号,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199713321表示“1997年入学的一年级三班的32号同学,该同学是男生”,那么,199532012表示的学生是哪一年入学的,几年级几班的,学号是多少,是男生还是女生?

    答案

    趣味数学题(一)

    第1题答案: 先是a和b一起过桥,然后将b留在对岸,a独自返回。a返回后将手电筒交给c和d,让c和d一起过桥,c和d到达对岸后,将手电筒交给b,让b将手电筒带回,最后a和b再次一起过桥。则所需时间为:3+2+10+3+3=21分钟。

    第2题答案:插入数字后的式子为:1725×4×3=20700

    第3题答案:春=2;夏=1;秋=8;冬=7

    第4题答案: 无论如何破车的平均速度也不可能达到30英里/小时。因为当平均速度为30英里/小时时,破车上、下山的总时间应为1/15小时。而破车上山就用了1/15小时。所以说破车的平均速度是达不到30英里/小时的。

    第5题答案:王老太共卖了10个鸡蛋。

    第6题答案:最多有13人参加考试,不过具体的思考过程我也不太清楚,请高手指教!

    趣味数学题(二)

    一、 设丢番图寿命为x岁,由题意得

    x/6+x/12+x/7+5+x/2+4=x

    化简这个方程,得75x/84+9=x。

    解之,得x=84。

    就是说,丢番图的寿命是84岁。

    二、 买46张个人票应付钱:2×46=92(元)。

    买50张团体票应付钱:2×50×80%=80(元)。

    买团体票比买个人票少付:92-80=12(元)。

    即买团体镇高枯票比买个人票少付12元,所以,应该买团体票。

    三、 6个箱子中共有苹果11+12+14+16+17+20=90(个),所以童童应分苹果90×1/3=30(个)。因为14+16=30(个),所以应该把装有14、16个苹果的两箱苹果分给童童,其余的分给欣欣。

    四、 老虎跨三步,跑2×3=6(米);狮子跨两步,跑3×2=6(米)。所以老虎和狮子跑的速度是一样的。但老虎正好以五十步跑完100米,而狮子则在跑到99米之处后还须再跨一步,到达102米处,然后往回跑。这样,狮子比老虎要多跑4米,故老虎取胜。

    五、199532012表示的学生是1995年入学的三年级二班的,学号是1号,该生是女生。

    矫正闹钟

    答案:我总共用去的时间为4小时50分(7∶00—11∶50),除去游玩的时间一个半小时,走路的时间应为3小时20分钟。因为来去时的步行时间相等,都为1小时40分钟,并且离开博物馆开始往家走的准确时间应为8∶50+1∶30 = 10∶20,所以回到家里的时间应为10∶20+1∶40 = 12。这时,应将闹钟拨到12时才是准确的。

    为什么少了1元?

    解答:苹果每千克1元,梨每千克 元,混合后每千克(1+ )÷2= 元,而小明2.5千克只收2元,即每千克只收 元。这样,每千克少收 - = 元。苹果和梨一共30千克,就少收了1元。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内容

    1. 二年级数学小知识讲座

    二年级数学小知识讲座1.小学数学知识整理

    小学一年级 九九乘法口诀表。

    学会基础加减乘。小学二年级 完善乘法口诀表,学会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

    小学三年级 学会乘法交换律灶拍,几何面积周长等,时间量及单位。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

    小学四年级 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小学五年级 分数小数乘除法,代数方程及平均,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

    小学六年级 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必背定义、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 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 一、算术方面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隐缺羡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7、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

    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扮渗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方面1、单价*数量=总价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3、速度*时间=路程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5、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例:90÷5÷6=90÷(5*6)6、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1市斤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7、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

    如:2÷5或3:6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8、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3:6=9:189、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10、解比例:。

    2.小学二年级数学有哪些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

    上册目录

    1.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米 用米量

    认识线段

    画线段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加法

    100以内的数的加法(不进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2)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和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综合练习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整理和复习

    3.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

    锐角和钝角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4.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2、3、4的乘法口诀

    乘加、乘减

    6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解决问题——惩罚和假发应用题的区别

    整理和复习

    5.观察物体(一)

    观察物体

    观察立体图形

    观察物体(练习课)

    6.表内乘法(二)

    7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综合练习(运用2~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用乘法解决问题

    9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乘法竖式

    用数学(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乘法口诀表

    整理和复习

    量一量比一比

    7.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一)

    认识时间(二)——用数学

    认识时间(练习课)

    8.数学广角——搭配(一)

    排列

    组合

    9.总复习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表内乘法的复习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观察物体的复习

    认识视角的复习

    3.小学的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比和比例。

    2、空间与图形:线与角、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3、统计与可能性:量的计量、统计、可能性。

    4、实践与综合应用:探索规律、一般复合应用问题、典型应用问题、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问题、比和比例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综合应用问题。扩展资料:整数1、整数的意义:…像-4,-3,-2,-1,0,1,2,3,…这样的数叫整数。

    2、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4、数位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约数。

    7、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或3:6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8、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9、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10、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χ=9:18 解比例的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11、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y/x=k(k一定)或kx=y12、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x*y=k(k一定)或k/x=y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13、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其实,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这个小数乘以100%就行了。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14、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其实,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乘以100%就行了。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15、要学会把小数化成分数和把分数化成小数的化法。16、最大公因数:几个数都能被同一个数一次性整除,这个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或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约数。)

    17、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18、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9、通分:把异分母分数的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叫做通分。(通分用最小公倍数)20、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用最大公因数)21、最简分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分数计算到最后,得数必须化成最简分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即能用2进行 约分。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即能用5进行约分。

    在约分时应注意利用。22、偶数和奇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23、质数(素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24、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8、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时间一般以年或月为单位,应与利率的单位相对应)29、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一年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年利率。

    一月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月利率。30、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整数,叫做自然数。

    0也是自然数。31、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32、一天的时间: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60分,1分60秒 参考资料来源:-小学数学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小学数学。

    4.二年级的数学知识

    二年上数学知识点整理 一、乘除法 1、加法与乘法的互换: 一道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两道乘法算式,因为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如:5+5+5+5=5X4=4X5(这里有一些特殊情况如:3+3+3=3X3这样的加法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 一道乘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两道加法算式,因为一道乘法算式有两种含义。 如:4X6=4+4+4+4+4+4(表示6个4相加) =6+6+6+6 (表示4个6相加) (这里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5X5=5+5+5+5+5 这样的乘法算式只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

    2、乘除法各部分名称 5 X 6 = 30 乘数 乘号 乘数 等号 积 30 ÷ 5 = 6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等号 商 被除数=商*除数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积÷一个乘数=另一个乘数 3、乘除法含义 3*2=6 2个3相加的和是6。 3的2倍是6。

    3个2相加的和是6。 2的3倍是6。

    6÷2=3 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6里面有2个3。

    6是3的2倍。 把6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3份。

    6里面有3个2。 6是2的3倍。

    4、乘法口诀: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四十二 4*3=12 表示3个4相加 3*4=12 表示4个3相加 12÷4=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分,每份是3. 12÷3=4 也就是12里面有4个3. 表示把12每4个一份,分成了3分 也就是12里面有3个4 乘除法算式的含义要根据题中所给的图形表述,不能死记硬背。

    5、乘除法应用题:能正确解答乘除法应用题:把几个相同部分和在一起求总数的时候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相等的小份就用除法计算。

    6、乘除法算式互换:能进行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的相互改写。在改写的过程中,乘法算式中的积做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而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则做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30÷5=6 5*6=30 6*5=30 4*6=24 24÷4=6 24÷6=4 7、倍数问题:先找到关键的句子“ 是 的 倍”。是前边的是大数,是后边的是小数。

    也就是大数是小数的 倍。如果求大数就用乘法,求小数就用除法,求倍数也用除法。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红球有8个,白球有2个,红球的个数是白球的几倍?8÷2=4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红球有8个,白球的个数是红球的2倍。白球有多少个?8*2=16(个) (3)“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红球有8个,是白球个数的2倍。白球有多少个?8÷2=4(个) 8、有余数除法: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时候就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

    34÷5=6……4 读作34除以5等于6余4.其中4叫余数。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但是余数不一定比商小。

    如:99÷10=9……9 10÷6=1……4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二、观察物体 站在一个角度,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正面、上面、侧面) 侧面分左侧和右侧,在生活中左右两侧看到的物体是不同的。

    一个正方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能正确画出不同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

    三、方向与位置 1、生活中的方向 早晨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是东南西北。(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这四个方向) 当你面向东时,你的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当你面向西时,你的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当你面向北时,你的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当你面向南时,你的后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 2、图纸中的方向:一般图纸都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在图纸上会有一个向上的箭头标明北。在回答问题前先在图纸上下左右四个方位标上北南西东四个字,然后再回答题中的问题。

    如果图纸中出现了其他方向的箭头,请先找到北,并把北面转向上,然后再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找到其他方向,然后再回答问题。 四、时、分、秒 1、钟面上的知识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钟面上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1大格是5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 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1时=60分。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1分=60秒 在1天当中,时针转2圈,分针转24圈。 2、我们学习过的计量单位有: 时间单位:1时=60分 1分=60秒 1日=24时 半小时=30分 1刻钟=15分 1星期=7天 长度单位:1m=100cm 人民币单位: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时 分 秒 M cm 元 角 分 3、单位名称的转换: 单名数 单名数:把高级单位转换成低级单位*进率 把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进率 3m=( )cm 想:1m=100cm 3m就是3个100cm, 100*3=300 所以3m=300cm 50角=( )元 想:10角=1元 50÷10=5,50角里有5个10角,所以50角=5元 单名数 复名数:单名数÷进率=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130分=( )时( )分 想:60分=1时 130÷60=2……10 所以130分=1时10分 205cm=( )m( )cm 想:100cm=1m 205÷100=2……5 所以205cm=2m5cm 65分=( )角( )分 想:10分=1角 65÷10=6……5 所以65分=6角5分 复名数 单名数:高级单位*进率+低级单位 3时55分=( )分 想:1时=60分 3*60+55=235 所以3时55分=235分 2m9cm=( )cm 想:1m=100cm 2*100+9=209 所以2m9cm=209cm 3元4角=( )角 想:1元=10角 3*10+4=34 所以3。

    5.小学数学学习经验分享:小学生如何学好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予很多的帮助,对于人类经济以及社会的进步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学好数学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而小学数学是我们数学学习的基础,打好基础有限的极为重要,下面来听听专家的意见吧。

    低年级的家长朋友请注意—小朋友如何学好数学思维? 很多家长朋友问我,一、二年级的小孩子需要学数学思维吗,需要上辅导班吗,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太难了?您有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因为您还不了解一、二年级学的是什么,心中自然有困惑。其实要解决这样的疑问并不难,只要亲身感受一下课堂,一个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场所,一个启迪智慧,培养兴趣的好途径。

    其实,一、二年级的教学都是以故事、诗歌、谜语为载体来开展教学的,对孩子来说是在娱乐中学习,并没有您想象中的枯燥、乏味。在各大教学点我们会陆续开办免费的公益讲座,希望您能多带孩子来参加,解开心中的疑惑,了解和体会小学生的课堂。

    小孩子要学习数学,究竟要怎么做呢,家长朋友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任何阶段的学习都有这样的特点:反复练习。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温故而知新嘛,更何况对于学的快又忘得快的小家伙呢。

    他们的耐性当然是不及成年人,一小会儿可能就厌烦了,这时候就要看家长朋友们的了,陪同他定时定点的学习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坚持不懈意志品质。这其中学习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家长与孩子比赛呀,让小朋友当老师作讲解呀,或者一同作益智游戏呀。

    家长朋友们对待小朋友一定要宽容,看到这您一定笑我,自己的孩子能不疼吗。虽然如此,但我们的家长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高人一等,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无可厚非,但不可急于求成,过分强求。

    比如,您或许会要求您的孩子上课注意听讲,不要溜号,其实小朋友的心理、生理尚未发育完全,他不可能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这时只要老师抓准孩子精力、注意力集中的黄金时间段,把一堂课的主体内容讲解透彻,其他时间孩子即使会有小小放松也不必紧张,不会影响他的学习效果与质量。 家长朋友要允许孩子们的小马虎,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是精密的实验仪器,怎么能够不犯错呢?关键是找出错误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斥责,如果是知识点没掌握,必须要及时地与老师交流反馈,以便重新讲解进而学习。

    如果只是偶尔的失误则可以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再者,家长朋友一定不要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小孩子自尊心强,不要因激励孩子,反而伤害了他。

    只要他相对自己是有进步的,就要夸他,鼓励他!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最后,我想对各位家长说,凡事顺其自然,莫强求;如果孩子有兴趣,就多学一些知识,重要的是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给他快乐的童年!! 12参与越多,收获越多!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在平面几何学中,正方形是具有四条相等的边和四个相等内角的多边形。正方形是正多边形的一种,即正四边形。

    若S为正方形的面积,C为正方形的周长,a为正方形的边长,则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 =a*a(即a的2次方或a的平方),或S=对角线*对角线÷2.不可错过的原版数学启蒙读物:Mathstart第3级系列汇总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大全(138题)三年级数学应用题大全(72题)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精选。

    6.二年级数学学习内容有哪些

    从课前、上课、作业、阅读等几个方面对二年级学生提出应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方面的内容。

    1、课前:

    学生须将数学课本、课堂练习册、演草本、学习用具等准备好并摆放在课桌上;在老师指导下,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并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识。

    2、上课:

    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分清重点、非重点;以一定速度默读,边读边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要完整,学会完整地口述解题思路;能独立思考问题,思考时有条理、有根据,敢于质疑问难;能用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回答问题。小组内学会发挥集体智慧,理顺总结探究过程,小组之间互提建议,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3、作业:

    先复习再作业,看清楚题目要求,弄懂题意;作业整洁,书写工整、规范、美观;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无抄袭现象;做作业要专心,不边做边玩;能按要求进行检验,掌握验算的一般方法,中高年级做到自觉验算,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地进行验算。

    4、阅读:

    阅读有详有略,有重点、非重点之分;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欢的数学课外读物。养成自觉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的习惯;阅读后同学之间能互相交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喜欢钻研数学问题。

    在实施中,每位数学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类,按照三个层次对他们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对于后进生,教师要针对其不良的习惯,如,计算不仔细,读题不认真,上课不听讲等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多接触、多辅导、多鼓励他们,从改变不良的习惯入手,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突破口,促进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现从下面几方面对二年级学生数学阅读提出具体的要求:

    二年级:

    ①会看懂课文中的注解、法则、结语,并能用准确的数学术语正确表达计算方法、解题思路。

    ②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体验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③初步养成在阅读课本后试做课后习题的习惯。

    ④在课堂上初步学会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学着针对自学提纲展开对例题的讨论。

    ⑤初步学会默读课文。

    ⑥初步培养克服学习中困难的意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