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奸臣当道:唐玄宗后期,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奸臣长期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培植党羽,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争权夺利:特别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利,成为了安史之乱的直接导火线。那么,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的平定主要有三个方面:叛军内部不和、唐王朝尽调边疆精锐平叛还有分化叛军,依靠这三个办法,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只不过,自此之后,唐王朝实力大减,盛世不再,唐朝进入到了藩镇林立的中期。
首先,叛军内部不和,导致实力大减
安史之乱的叛军曾有数次内部倾轧,使得内部动荡不安,最终走向了失败。
刚开始,安禄山自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起兵,南下进攻中原。此时,唐朝内部空虚、军备废弛,再加上指挥者无能使得两京(长安、洛阳)全部丢失。然而,很快因为继承问题,导致安禄山被嫡次子安庆绪所杀。
之后,安庆绪面对唐军的进攻,接连失败,内部矛盾大增。最后,安庆绪被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所弑。不过,他们的动荡还远未结束,史思明同样因继续问题,被自己的长子史朝义所杀。
这几次大的动荡,使得叛军实力锐减,最终,被唐王朝平定。
其次,唐王朝为平判,尽调边疆精锐
唐朝前期,先后打败周边游牧民族,控制了西域的广大地区。不过,尽管对方被打败,但实力尚在的游牧民族依然时刻威胁唐朝的西北边疆。更别说还有新近崛起的对手,为此,唐朝在边疆安置精锐大军,抵抗对方的侵袭。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一、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二、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病死,子柴宗训即位,年方7岁,主少国疑。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撤与石守信、王审价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队实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并没真正平定,只是叛军不再造反,名义上投降朝廷,实际是割据。安史之乱最后已经演变成叛乱者的集体意志,叛军不会因为首领死了就分崩离析。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安史之乱的全部内容,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持续了七年两个月,最终是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十月随着新皇帝的登基和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展开而被平息。叛军在持续的军事压力下开始出现内讧,首先是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这导致叛军内部离心离德,战斗力大减。唐代宗启用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和镇西节度使马璘等将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