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分别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其中,《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是白话文,《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属于文言文。那么,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蚊子与狮子》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一头威风凛凛的狮子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在自己的领地里巡视。所有动物一看见他,立刻远远躲开,以免惹怒了这位百兽之王。 看到这种情景,狮子觉得挺满意:“在这片草原上,所有动物都怕我,所以我是最伟大、最了不起的国王!” 火红的太阳升上了天空,空气渐渐变得灼热起来。狮子咕哝着说:“天气太热了,我得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他来到阴凉的树阴下,打算好好儿睡个午觉。 忽然,耳边响起一阵“嗡嗡” 声,狮子睁眼一看,原来有只蚊子正在他的头顶上方飞舞。 狮子不高兴地说:“ 滚开,你这讨厌的小虫子,别打扰我睡觉!”蚊子被激怒了,尖声叫起来:“ 啊,你这可恶的家伙,凭什么驱赶我?我要吸你的血!” 狮子讥讽地说:“可怜的小东西,凭你也敢向我挑战?告诉你吧,我就是大名鼎鼎的百兽之王!我打败了无数强悍的对手。至于你这小小的蚊子,我只用两根手指就能把你捏扁!” 蚊子毫不畏惧地说:“ 虽然你长得非常高大,但却是一个无能的蠢家伙!你想怎样打架呢?用牙齿咬,还是用爪子抓?女人打架倒是喜欢这么干!” 狮子气极了,伸出爪子扑了几下,想抓住这只讨厌的小蚊子。可是蚊子轻盈地飞舞着,狮子怎么也抓不住他。
在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寓言四则课文里,有一些词汇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其中“筑”的古义是修补,今义则指建筑;“居”的古义是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为居住;“吊”的古义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慰问,今义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大”的古义是大规模,今义指在面积、体积、容量、等方面超过通常的情况或特定的比较对象;“十九”的古义是十分之九,今义指数字。
另外,一些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例如“亡”字,在暮而果大亡其财中指的是丢失,在马无故亡而入胡中则指的是逃跑。
还有一些字词在句子中活用为其他词性。其中,“雨”在“天雨”中被用作动词,意为下雨;“智”在“其家甚智”中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聪明;“近”在“近塞上之人”中被用作形容词,意为附近;“富”在“家富良马”中被用作动词,意为富有,指有很多。
这些词汇的变化和活用,反映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变化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细致分析每个字词的用法,以便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
对于寓言四则中的这些词汇,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我们可以将古今异义词归纳为一类,将一词多义词归纳为另一类,将词类活用词归纳为第三类。
在宋国有一个富人,一次遭遇了大雨,导致他家的墙坍塌。他的儿子警告说:如果不及时修好,盗贼会趁机进入。而邻居家的老头也提出了同样的警告。当天晚上,这家人果然丢失了不少财物。因此,这家人非常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起邻居的智慧。
在靠近长城的地方,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他的马却意外地跑到了胡人的领地。大家纷纷安慰他,但他却说:“这难道不是一种福气吗?”几个月后,这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纷纷前来祝贺。他却说:“这难道不是一种祸事吗?”他的家中原本有许多好马,其中一个儿子因为喜欢骑马,结果不慎摔下马摔断了大腿。人们再次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一种福气吗?”
然而,一年后,胡人大举进攻长城,许多壮年男子拿起弓箭上战场。在靠近长城的地区,有十分之九的人都死于这场战争。而那位失去一条腿的儿子,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战,父子俩得以保全性命。
这两则故事都揭示了事物的两面性,即祸福相依。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理性看待问题,而不是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这些故事也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对他人进行评价或怀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和判断。
通过这些寓言,我们可以了解到,智者往往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而愚者则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学习目标,明确重点,涉及文言理解与生活联系,七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寓言四则的学习目标包括:第一,理解寓言文体,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第二,深入理解四则寓言的内容,并联系生活,领悟寓意;第三,培养从多角度理解寓言的能力。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讲述了一户宋国人家在打井后,家人对外宣称「得到一人」,引起众人非议。此故事启示:道听途说不可轻信,需调查核实,以防讹传。
《杞人忧天》则讲述杞国一人心生天塌地陷之忧,开导他的人用实例化解其疑虑。此故事教导我们,不需过度担忧无法预测之事,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井底之蛙》和《狐假虎威》等寓言,分别通过井底之蛙的狭隘视野和狐狸借虎威之实的虚伪,教导学生应开阔视野,认清事实,不被表面现象迷惑。
课文翻译与启发相结合,旨在通过经典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道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求实精神。
《穿井得一人》故事通过丁氏家打井后,误传得到一人,强调了信息传播时的审慎态度。《杞人忧天》则通过杞国人的担忧与开导,强调了对现实问题的合理关注,而非无端担忧。
《井底之蛙》和《狐假虎威》等寓言,通过动物的象征意义,强调了开阔视野和认清事实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寓言,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古今异义
- 顷友前字①不筑(筑)
古义:修补
今义:建筑
- 居数月(居)
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今义:居住
- 人皆吊之(吊)
古义: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慰问
今义: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
- 胡人大入塞(大)
古义:指大规模
今义:指在面积、体积、容量等方面超过通常的情况或特定的比较对象
- 死者十九(十九)
古义:指十分之九
今义:指数字
2. 一词多义
- 字亡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3. 词类活用
- 天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 其家甚智(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聪明)
- 近塞上之人(近:动词用作形容词,附近)
- 家富良马(富:形容词用作动词,富有,指有很多)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的全部内容,在宋国有一个富人,一次遭遇了大雨,导致他家的墙坍塌。他的儿子警告说:如果不及时修好,盗贼会趁机进入。而邻居家的老头也提出了同样的警告。当天晚上,这家人果然丢失了不少财物。因此,这家人非常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起邻居的智慧。在靠近长城的地方,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