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借鉴?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译文: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那么,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借鉴?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
译文: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是唐太宗感魏征去世时说的,他的本意是说有铜镜可以知道自己的衣服穿得好不好,看历史可以得知天下兴亡的交替,而有魏征在可以知道自己做事的时候什么做对了什么做错了.
以史为镜:借鉴历史上别人的下场,反省自己。
以人为镜:用别人的提示或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
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就是以历史、以他人对照检查自己的行径,以便于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以史为镜yǐ shǐ weí jìng: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同“以古为鉴”。
出 处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同“以古为鉴”。
以人为镜(yǐ rén wéi jìng):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出自 《墨子·非攻中》。【出处】:《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於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以史为鉴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借鉴,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当下的行为或决策。
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以史为鉴”这个词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括过去的事件、人物、社会变迁等。而“鉴”则是借鉴、对照的意思。因此,“以史为鉴”意味着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了解,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作为指导现实生活和工作的参考。
二、历史的启示
历史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了无数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更反映了人性的弱点与优点。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借鉴历史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面临各种决策和挑战。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反思,我们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少走弯路。同时,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和成就也可以为我们提供灵感和动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
四、实践应用
“以史为鉴”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就可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语出:《旧唐书·魏徵传》,全句是“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是在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的。
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有一次魏征进谏的很激烈,把唐太宗气得半死,于是想要杀了魏征,长孙皇后看到他气得半死,心知只有魏征能让他这样,便马上去换了非常端庄正式的衣服,然后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跟他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对皇后这个举动觉得莫名其妙。然后皇后就说: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现,明君圣主出现才有臣子敢这样直言不讳。结果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那我是明主。就这样,魏征的命才保住。
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借鉴的全部内容,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就可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语出:《旧唐书·魏徵传》,全句是“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是在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的。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有一次魏征进谏的很激烈,把唐太宗气得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