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历史?涿州,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燕国的涿邑。秦代时,设立了广阳郡并置涿县,县治位于现今的涿州城,也就是战国时期涿邑的所在地。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涿县升格为涿郡,此后,涿县一直是郡治所在。三国时期,魏国黄初五年(224年),涿郡改为范阳国,仍以涿县为治所。那么,涿州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涿州历史沿革始于春秋时期,为燕国之域。秦王政二十三年,秦灭燕后,在燕都蓟设广阳郡,涿邑属广阳郡。秦始皇二十六年,涿邑置涿县,属广阳郡。西汉高帝六年,分广阳郡南部、钜鹿郡北部及恒山郡一部置涿郡,郡、县治所均在今涿州市城区。西汉元封五年,全国设十三刺史部为监察区,涿县属涿郡,涿郡属幽州刺史部。东汉灵帝中平五年,涿县隶属于幽州涿郡。三国魏黄初七年,涿郡改称范阳郡,治所仍在涿县。魏明帝太和六年,幽州刺史治所由蓟迁至涿县。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封司马绥为范阳王,都涿县。北齐天保七年,撤苌乡县、方城县并入涿县。北周大象二年,撤遒县并入涿县。隋开皇元年,析涿县西境原遒县地置范阳县,属昌黎郡。隋开皇三年,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撤涿郡,涿县属幽州。隋开皇五年,析涿县东境原方城、苌乡地置固安县。隋大业三年,幽州改称涿郡,涿县属之。唐武德元年,涿郡复称幽州,涿县属之。唐武德七年,涿县改称范阳县,直至清末民初,涿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名不被使用。中华民国二年,全国废州称县,涿州改称涿县,隶顺天府。中华民国三年,顺天府改称京兆特别行政区,涿县属之。中华民国十七年,北伐军攻占北京后,涿县改隶属河北省。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涿县被日本侵略军占据,11月在县城成立伪涿县公署。
涿州,这个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古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三国时期,这里成为了曹操的家乡。曹操,公元155年至220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文学巨匠。他活跃于蜀汉、东吴与曹魏的三国乱世,以其卓越的才能,不仅推动了曹魏的创立,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涿州,作为他的出生地,不仅见证了曹操的成长,也成为了曹魏政权的重要支柱,更在隋唐时期,依然保持着其政治地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传承。涿州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英雄与智慧的史诗,它不仅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坐标,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涿州,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燕国的涿邑。秦代时,设立了广阳郡并置涿县,县治位于现今的涿州城,也就是战国时期涿邑的所在地。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涿县升格为涿郡,此后,涿县一直是郡治所在。三国时期,魏国黄初五年(224年),涿郡改为范阳国,仍以涿县为治所。随后的魏黄初七年(226年),范阳国被废,改称范阳郡,隶属于幽州,涿县依旧属于这一区域。西晋时期,涿县曾再次成为范阳国的治所,历经南北朝,涿县在北魏时期继续保持范阳郡的地位,并作为郡治。
唐朝时,涿县改称范阳县,大历四年(769年)设置了涿州,州治设立于此。辽代,涿州隶属于中京道。元朝时期,涿州路的设立见证了其地位的提升,但随后在中统四年(1263年)降为涿州。明清两代,涿州先并入范阳县,后归属北平府顺天府管辖,直至清代。民国时期,涿州降格为涿县。1986年,涿县升级为涿州市,正式成为县级市,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环首都经济圈的一部分。
2013年,河北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将涿州市纳入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之中。这个经济圈涵盖了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良好的13个县(市、区),其中包括涿州市,如涞水县、涿鹿县等,总面积27060平方公里,人口485.65万人。
涿州城什么时候建立的
涿州城是河北省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中国北方平原中部,距离北京约60公里。涿州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它的建立可以回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涿鹿地区分属于燕国和赵国,两国之间时常爆发战争,而涿州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相传,涿州城的建立者是赵国的一个将军叫做廉颇,他在战争中多次击败燕国的军队,为赵国立下了不少功劳。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决定在涿州地区建立一座城池,用以抵御燕国的进攻。
廉颇在建城之初就特别讲究城市的防御工事。他利用涿州城所处的地势优势,将城墙垒得格外高大,城墙上还设置了许多箭楼和瞭望台,以便能够及时发现敌军的动向。此外,他还在周围设置了坚固的城门和城楼,同时增设水沟和陷坑,防止敌人攻城。这些防御措施在后来的历史上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涿州城从未被攻破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涿州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唐代时期,涿州城被命名为涿州,并成为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宋金时期,涿州城更是纳入神京(今天的北京)的行政区划中,成为金朝的辖区。在明清两代,涿州城又曾多次被改建和重修,不断发展壮大。
今天的涿州城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它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和文化遗产。
涿州市坐落在北京市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4′-116°15′,北纬39°21′-39°36′,与涞水县、固安县和北京市大兴区、房山区相邻。城市面积广阔,总面积为742.5平方千米,截至2008年,人口总数为62.8万,其中城区人口约20.2万,距北京天安门广场仅有六十二公里的直线距离。
涿州历史悠久,素有“天下第一州”的美称,曾是多个历史时期的行政中心。清朝乾隆帝亲笔题写“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彰显其独特地位。涿州的文化底蕴深厚,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从秦代的涿县,历经汉代涿郡、三国魏范阳郡,至唐宋时期范阳县、涿州,元明清时期归属北平府、顺天府,直至民国时期改称涿县,一直与北京紧密相连。
涿州名流辈出,包括刘备、张飞、赵匡胤、卢植、惠能、郦道元、卢照邻、贾岛等历史人物,以及现代诗人冯至和剧作家张天民。抗战时期,傅作义在涿州英勇抵抗,虽最终撤出,但这段历史铭记在涿州的历史篇章中。
近年来,涿州实施“工业立市、以城兴市、借京强市”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投资建设了中央电视台涿州拍摄基地、高尔夫球场,修复了三义宫、郦道元故居等文化遗产,建设了现代化的接待设施,如诚信大厦和阳光大酒店。
以上就是涿州历史的全部内容,涿州历史沿革始于春秋时期,为燕国之域。秦王政二十三年,秦灭燕后,在燕都蓟设广阳郡,涿邑属广阳郡。秦始皇二十六年,涿邑置涿县,属广阳郡。西汉高帝六年,分广阳郡南部、钜鹿郡北部及恒山郡一部置涿郡,郡、县治所均在今涿州市城区。西汉元封五年,全国设十三刺史部为监察区,涿县属涿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