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迁入四川的历史?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那么,客家人迁入四川的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清初,发生了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人口迁移。
2. 四川客家人入川之前,主要居住在广东东部、北部、中部、江西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以及福建西南部的多个府县。
3. 这些地区主要包括潮州府、嘉应州、惠州府、韶州府、连州、广州府、肇庆府、赣州府、宁都府、吉安府、南昌府、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和龙州。
4. 四川客家人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现在的客家大本营,即赣南、闽西和粤东、粤北三个地区。
5. 关于客家人的移入路线,学者们普遍认为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湖广沿长江进入川东,另一条是从广东、湖南边境经过贵州进入四川。
6. 客家人进入四川后,许多人在川东、川南等地停留并继续迁徙。其中,从川东入川的客家人迁往广安、仪陇、巴中西至泸县、富川、隆昌、威远等地区,有的留在川南,有的则西进至成都平原。
7. 从贵州入川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沱江中下游地区。
8. 经过这一系列的迁移,客家人在四川广泛分布,形成了如今在四川的客家人居住状况。
因为四川长期战乱,瘟疫蔓延,导致四川人口减少80%以上,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四川土著人口不足20%。成片的田园荒芜,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清廷发动了移民垦荒运动。从西元1680年起至1800年左右,广东、福建、江西等省近百万客家人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投入西进内陆的垦荒复耕运动。客家入川两百年后,客家精神、风俗、方言在一部分人中一代代传承,使他们的内涵和表徵都保留并传承了鲜明的客家风格,这部分是名符其实的四川客家人。还有一部分知晓自己的祖先来自广东(或自称为广东人),但客家方言及习惯已经剥脱,对这部分人,应称其为四川客属后裔。
客家称谓的由来 客家民系在赣、闽、粤三角地带的形成,使赤县东南一隅光华炫目,生机盎然。充满神奇奥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营骄傲地向世人宣告:这里有一群血脉里奔流着炎黄热血的人,在辛勤播种、耕耘着华夏文明,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人的礼节很多,很繁杂。待客。客人光临,男客人由男人陪坐,敬烟,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膊”、“穿内裤”接待客人,亦不能随意弯腰曲背、驾“二郎脚”,扣鼻子、玩脚丫。奉茶也很有讲究,只有一两位客人时用手端茶,客人多时用托盘端茶。单独奉茶给客人时要用双手端,客人多时用托盘端茶。客人接茶坐着要起身,不起身要说对不起,我没有起身。主人回答不用客气。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处不相逢”。
共餐。主人与客人进餐时,要客人或长辈坐上席,宴席上给客人筛酒要按坐席的大小顺序。以方桌、圆桌为例:陪客方桌坐8号位、圆桌坐10位,筛酒则按坐位的大小顺序,方桌按照1、2、3、4、5、6、7、8顺序,圆桌按1、2、3、4、5、6、7、8、9、10的顺序。这些规矩目前仍很讲究,尤其是广大农村。主人要给客人盛饭,请客人吃菜,不能侵占客人坐位,不能脚踏别人的凳子横木,夹菜时只能夹自己一方的菜,不能目中无人乱夹乱挑。
客家人的来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
大约在明末清初,客家人民因为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的限制,开始从赣南、粤东、粤北等地向包括四川在内的其他地区迁移。这一历史事件,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湖广填四川”,是客家人民大规模向四川迁徙的标志。当时,由于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四川的人口急剧减少,清政府因此鼓励来自湖广地区的移民迁入四川,以恢复和促进当地的人口与经济复苏。
以上就是客家人迁入四川的历史的全部内容,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